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辛亥革命始末
释义

出版信息

作 者:张程 著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9-1

版 次:1

页 数:248

字 数:236000

印刷时间:2011-9-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0512005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始末》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周年的《八年今日》一文中感慨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变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尽管“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54年9月,毛泽东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一文中指出,“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作者简介

张程,浙江临海人,现居北京。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现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近来,其写作偏重于中国近代史,从政治运作角度观察中国社会,从社会变迁角度考察宏观历史,出版有《泛权力》、《辛亥革命始末》。此外,张程还出版有《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并翻译出版了《中国人本色》、《多面中国人》等西方观察近代中国的作品。在《光明日报》、《园际先驱导报》、《经济参考报》、《科学时报》、《百家讲坛》《中华遗产》等报刊发表评论,散文多篇。

目录

宣统王朝:旧帝制的末日和新变革的背景

摄政王一语成谶:快完了

“隆裕一载沣体制

不愿面对的现实

袁世凯“病退

新政是清朝最后的机会

走向共和:中国变革的新力量、新选择

洋人不是好东西

没有根的反叛者们

体制内外的变革路径

要革命,还是要改良

君主立宪的诱惑

现在不革命,就没有命了!

铁血年华:革命志士的努力与牺牲

热血青年汪精卫

革命者的铁骨柔情

黄花岗

盼来的竟然是皇族内阁

枪声在四川响起

十月围城:1911年10月10日前后发生了什么?

仓促的首义

第一枪

光复武汉

泥菩萨黎元洪

地动山摇:各省独立与清廷政治剧变

第一波独立浪潮

东南易帜

南国烽烟

金陵王气黯然收

袁世凯复出

民国肇建:革命党站稳脚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武汉三镇保卫战

孙先生来了!

临时政府的困境

山雨欲来:一个新时代的踉跄起步

南北议和

最后的刺客

小皇帝退位,大总统易人

拿什么约束袁世凯?

辛亥革命前后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感谢大家阅读本书。

本书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更准确的说,本书开始于宣统皇帝登基,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人物和事件错综复杂的时期。这段历史很严肃,描述它的难度很大,我只能凭借掌握的有限资料,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其中穿插重要人物的介绍,点缀有趣的历史细节。希望向读者们呈现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的身影。

如今,书稿杀青了,我的心情却没有轻松下来,走不出有关辛亥革命成败与是非的争论。从表面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愚昧、保守、专制、贫弱等名词并没有从中国社会消失。辛亥革命后,有人沉痛地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参加了武昌首义的蔡济民回顾革命则说:“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革命只是扫荡了中国社会表面的尘埃,消灭了那些张狂阻碍革命的人物,并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犹如手术般的深入变革。其中的原因,我现在相信是中国社会历史悠久,弊病积重难返。中国的问题不是一场革命能够彻底解决的。1943年2月,在成都旅行的费正清写道:“简直无法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竟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而统治他们的阶层竟是那么少的一小撮。农民和乡绅都是旧中国的产物,新中国只不过是薄薄的一层,由极少数维持着现代社会运转的人组成。”辛亥革命只是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一个点,既不是开始,也远不是结束。

本书的重要的参考文献作者朱宗震老师这么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仅仅是在少数人中,在理论上开了个头。我们的先人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去侮辱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但也要看到前进的脚步是艰难的,不要总是指望一步登天。夸大或抹杀辛亥革命的效果,都无助于我们今天的努力。”朱老师对历史研究的定位,我也很赞同。他认为历史学家不要去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步骤,也不要去设立一个标准的参照系统,更不要去从事简单的理论推理,而只需要实实在在地考察运动的轨迹。抱着这么一个态度,我在书稿中尽量照顾到革命双方的言行和思想,多陈述而少评论。我始终认为,扫除层层尘埃,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重大、难度巨大的研究。

在写作过程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些辛亥革命的先烈们。这是一场年轻人的革命。在现代人看来,他们是祖辈甚至是曾祖辈的人,但当年参加革命时,他们年轻得令人惊奇。那些纵横疆场、舍身取义的先烈们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主持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层的年龄也在30岁左右。在那个冰冷昏暗的北京夜晚和良弼同归于尽的彭家珍烈士,牺牲时才24岁;而参加广州起义名扬黄花岗的许多烈士,还刚刚成年。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在((通电纪念殉难烈士文》称:“民国统一,共和告成,中外人心,同深欢忭。此实为吾全国殉难诸先烈及战亡诸将士铁血之功。”不管后人对这场革命的功过是非如何认定,对那些年轻的生命,我们应该抱有一致的敬仰和缅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公开出版物,基本已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我要感谢有关辛亥革命研究的所有前辈和同行们。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实,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这些史实在文中不另行注明出处。东方资治公司的领导和编辑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倾注了很多心血,尤其要感谢编辑张雁春和阎静对写作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谢谢大家。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她为本书的写作倾注了许多心血,贡献了不少真知灼见,并是本书的第一读者。本书的架构提纲写于我从广州飞往海南的飞机上,唐琳娜当时就坐在我身边。谢谢她对我一贯的支持和宽容。

谢谢你们所有人!

张程

2010年8月写于朝阳水南庄

2011年1月改于北京地铁一号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