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新民 |
释义 | 讨书老人汪新民,男,现年72岁,是湖北省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小学退休教师。先后被评为浠水县首届十大道德楷模、黄冈市十佳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1年11月光荣当选县政协委员。 1997年从教40年的汪老师退休后,热爱读书的他就一直没闲着,办剪报、收藏书籍,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料。眼见因为农村文化条件差,不少村民农闲时无所事事,村里赌博成风,他产生了创办免费书屋、引导村民读书的想法。 老人的“农家书屋”创办于2003年。“办书屋前,村里人就爱到我家来借书。那时我就想,何不干脆拿出自己的书,办个知识小屋呢?”在与老伴商量后,汪新民便腾出一间屋子,将收藏的120册书刊整理出来,用退休工资订报买杂志,添置书架、桌椅,这样就办起了这个“知识小屋”。 随着看书的人渐渐多了,缺书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孩子们来这儿借书,问我有没有作文书、漫画书,我说‘没有’,看着他们空手而归,我就想着,应该想办法帮他们多找些书”汪新民说。为了增加图书,自己每月都会从1117元的退休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买书、订报。然而一些大部头的书仍然买不起,为此,他又动起了向人尤其是政府机关单位“求书”“讨书”的念头。 “别人讨米讨饭,我汪新民就去讨书!”别人丢的书他捡回来,别人当废品卖的书他买回来。他还多次拜访县、镇领导,甚至给自己的学生写信,希望他们支持“农家书屋”,赠送书刊。2006年底,汪新民给浠水县委书记周勇写了一封求援信。不到半个月,周勇不仅自己将几十本个人书籍送上门来,还动员县科协、文化馆、图书馆送来农村实用图书400多册,赠订多种党报党刊。一次,一位北京来的书商在浠水出售一批历史题材的书,汪新民知道后,跑去帮忙在街上卖了一个星期的书,不要工钱,就要人家给点儿书,“给了几十本书,都是村民们喜欢看的,自己苦点儿累点儿也值得”。 2011年暑假期间,为了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中小学课外读物,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汪新民在湖北电视台公共频道、浠水新闻网等多家网站及QQ群里讨要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他在倡议书中说,“我想替农村孩子讨点书,哪怕一本两本、一册两册、看过的或用过的,只要书本干净整洁就行”。 农家书屋“还是那句老话,‘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这个道理”汪老师如是说。随着“农家书屋”声名远播,汪新民先后收到很多好心人的捐书。2007年,省里的“农家书屋”政策出台后,他的书屋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湖北省图书馆不仅捐来600多本书,还决定在这里建一个馆外图书流通点,以后将定期过来更换书籍。省新闻出版局送来了2000册图书、17个书柜、3台电脑等。书屋也从创办时120册书刊发展到现在10万册书收藏规模,涵盖历史、文学、科技、童话等11大类,每年借阅人次达1500次,成为当地村民求知学习的好去处。 “我的人生中,书屋最宝贵,书屋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命”汪新民说。让孩子们快乐学习,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书屋成为山村孩子、村民们共同的家。小小的书屋犹如一盏“小桔灯”,照亮了整个山村。创办“农家书屋”是汪新民一个人的坚持,也慢慢变成了老伴、女儿、村民等一群人的守候。为了更好发挥“农家书屋”的辐射作用,汪新民尝试发展了6家文化中心户,为每家配送100本图书,每月可以来“农家书屋”更换两三次,让村里和邻村能更方便地就近看书,实现从“一家书屋”到“家家书柜”的梦想。 在汪新民的带动下,“农家书屋”从一家走向了众家,不断发展壮大。据黄冈市文化局局长肖红娟介绍,浠水县把农家书屋工程当做一项民心工程,按照共建与自建相结合的原则,共建设了农家书屋643个,基本覆盖了所有行政村,每个书屋配备书柜5组、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一台。全县已有农家书屋固定读者32000多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