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藻迹 |
释义 | 定义古藻迹(Palaeophycus Hall),属遗迹化石的一种。最初由Hall(1847)发现并描述于纽约Mohawk谷海相下奥陶统钙质砂岩中,他把Palaeophycus分为6个遗迹种。该遗迹在应用中常与Planolites混淆,Pemberton和Frey(1982)重新研究了这两个遗迹属,并区分出了Palaeophycus的5个遗迹种。 成因关于Palaeophycus的成因,Hall(1847,1852)认为是藻类的碎片,故名古藻迹;James(1885)首先指出Palaeophycus是内生生物的爬迹;Osgood(1970)认为其造迹者是捕食性的多毛蠕虫类或腹足类;Pemberton和Frey(1982)也认为造迹生物有多毛类,但不局限于该类生物。该遗迹可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出现,其指示相意义不一。 分类在历史上文献中描述的古藻迹约有50余种,其中有44种(约占85%)为1847~1883年描述,当时只有为不同时代、不同地理区产出的化石,稍微有差别即定为新种,且有许多保存不完全。Pemberton和Frey主张真正属于古藻迹的只有17个,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即P.tubularis,P.striatus和P.heberti型。当前在文献中常见5个遗迹种,其主要区别是: (1)潜穴壁光滑,具有清楚的衬里,外表无纹饰:①潜穴壁厚的为P.heberti (卫视及其细弱) ;②潜穴壁薄的为P.tubularis(光滑)。 (2)潜穴衬里极薄,具有纵向细纹:①潜穴表面为连续平行纹的为P.striatus;②潜穴具不规则分枝纹的为P.sulcatus;③潜穴具横纹与西总问相交错的为P.alternatus。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