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教研室
释义

发展历史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教研室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和燕京大学部分教员联合成立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时首先设立,其渊源可追溯到1929年建立的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以及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地理组。李孝芳教授、陈传康教授、卢培元教授、蔡运龙教授、王仰麟教授、许学工教授、李双成副教授等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

最初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方向,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步发展了国土整治、区域开发、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是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重要方向,着重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区域自然结构及其动态的基础研究,并注重与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联系,理论与应用并重,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结合。

1978~1979年,为提高全国高校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师水平,北大自然地理教研室与东北师范大学合办了“综合自然地理讨论班”。林超教授分别于1978、1982、1988开始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亲自讲授“土地类型和自然区划国内外研究动态”等课;陈传康教授编著了第一部《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材,对推动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和人材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旅游开发与管理方向由陈传康、王恩涌、卢培元等教授积极开拓创立。陈传康教授最早开设旅游地理方面课程、招收旅游地理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自然地理专业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设旅游方向(曾一度确定为旅游开发与管理专业)。在陈传康教授领导下,组织教师与研究生、大学生完成了大量旅游开发与研究工作。

为了加强地理学应用及与国家业务部门的联系,北京大学于1996年成立土地科学中心,该中心在业务上得到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指导,在院内则吸收有关教研室人员参加。中心主任蔡运龙教授,副主任崔海亭教授(北大景观生态教研室)和孟昭鹏研究员(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

关伯仁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对环境质量评价作了大量的开拓性的工作。王恩涌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徐启刚、李寿深、黄懋枢、刘继韩、邵庆山、吴月照、何振明等人在推动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了许多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教材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地理教研室出版的主要教材有:

陈传康、潘树荣、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获1996年教委一等奖,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传康、黎勇奇,《地球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陈传康、伍光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获1996年教委教材二等奖。

刘继韩,《气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恩涌,《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蔡运龙主编,《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2002年第三次印刷)。

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伍光和、蔡运龙,《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出版专著、译著

蔡运龙,《贵州省地域结构与资源开发》,海洋出版社,1990。

高泳原、刘立华、蔡运龙 译,David Harvey 著,《地理学中的解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1996。

蔡运龙 译,R.J. Wilson 著,《地理学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1997。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地域结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1998。

许学工,Paul F. J. Eagles,张茵,《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英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蔡运龙、何国琦(主编),《人与土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蔡运龙、江涛 译,R.J. Johnston 著,《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

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商务印书馆,2001。

蔡运龙等 译,Judith Rees著,《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蔡运龙等 译,布鲁斯·米切尔著,《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

龙花楼,蒙吉军,《中国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专业特色

自然地理专业一直坚持综合研究方向,在理论和方法深入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应用,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在地表自然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区域开发与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方向设置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然地理教研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土地科学、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古水文学、第四纪古环境变迁、生态物候学等。

土地科学

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土地质量的演化机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控、可持续利用机制与模式,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等。注重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在深层次上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紧迫问题。代表了从分析走向综合的科学发展趋势;对于人多地少、土地利用历史悠久、土地数量和质量变化剧烈的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研究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科学的基础理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区域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的规划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以实践问题为导向,注重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深层次的实践问题;代表了从分析走向综合的科学发展趋势,对于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突出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研究旅游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区规划设计,旅游者行为,旅游市场等。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旅游业发展,注重理论上的深入和解决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越来越重要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管理手段。

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

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方法体系及其案例实践的各个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的定量分析、景观功能与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GIS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据有关资料显示,侧重于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尤其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和方法。

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突出的自然环境问题,探讨自然保护与自然环境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过程与机制,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效应,环境与生态伦理,自然环境的评价、监测与预测,自然保护区与自然遗产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育规划,环境治理与生态工程,自然环境的综合管理等。在观念、机理、管理的层次和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运用系统论、遥感和GIS等方法认识和管理变化着的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人地关系,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目前,侧重于自然保护区、海岸带、三角洲、湿地、流域的管理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分析过去和正在发生全球及区域的气候变化,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主要生产活动和人居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古水文学

探究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流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势的影响,尤其在泥沙堆积中的表象进行研究,为推估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湖的影响和规划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第四纪古环境变迁

主要通过对冲积物和湖积物的分析,重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尤其是全新世大暖期的环境状况,为推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