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拜嘉拉姓
释义

拜嘉拉拜嘉拉、白佳拉,读音作bài jiā lā(ㄅㄞˋ ㄐㄧㄚ ㄌㄚ),满语为Baigiyala Hala,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族拜嘉拉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族拜嘉拉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史籍记载

满族拜嘉拉氏,亦称白佳拉氏,满语为BaigiyalaHala,以居于虎尔哈河流域而著称,属于东海女真,有相当多的族人居于黑河(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境内)。

原被称作虎尔哈人

拜嘉拉氏族人在明朝时期原来被称作虎尔哈人,在俄罗斯称“吉切尔人”或“那乃人”,世居虎尔哈河流域(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俄罗斯境内)。

女真族拜嘉拉氏部族,因其主要活动于虎尔哈河流域,在明朝时期被称作虎尔哈人、或称虎尔海人,满语为Hurha,汉义就是“响水、弯曲的江”。

而在今俄罗斯境内,拜嘉拉氏部族则被俄国人称作“吉切尔人”(Люди),由于其与赫哲族人杂居,生活习性接近,因此亦有学者误认其为“那乃人”(Hанайцы)。

虎尔哈河,即今黑龙江的支流牡丹江,其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唐朝时期称忽汗河、忽汗水;金国时期称呼里改江、骨乌里改江;元朝时期称忽尔哈河;明朝时期称胡里改江、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呼尔哈河、火儿哈河;清朝时期称虎尔哈河;一直到民国时期方称其为牡丹江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拜嘉拉氏多冠汉姓为白氏、那氏、吉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虎尔哈河,即今牡丹江,在唐朝时期称忽汗河、或称忽汗水;金国时期称呼里改江、或称骨乌里改江;元朝时期称忽尔哈河;明朝时期称胡里改江,又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呼尔哈河、火儿哈河等。清朝时期称虎尔哈河,民国时期称牡丹江。“虎尔哈”,即满语“湾曲”、“响水”的意思。

满族拜嘉拉氏后多冠汉姓为白氏、那氏。

郡望

牡丹江

旧称虎尔哈。牡丹江市,因江得名。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转译而来,意为“弯曲的江”。周为肃慎地,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属靺鞨,唐属渤海国,金属胡里改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代属宁古塔将军辖区,今郊区乜河村(古称尼叶赫)是宁古塔通往三姓的重要驿站。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修筑中东铁路建火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遂取名“牡丹江站”。清末添设民官后,隶属宁安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隶属宁安县管辖。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以后,在牡丹江车站周围丈放街基,人口不断增加,店铺日益兴起,逐渐形成集镇。东北沦陷后,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12月,图们江至佳木斯铁路全线通车后,牡丹江新站(今牡丹江站)落成,成为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伪满康德四年(公元1937年)6月27日,增设牡丹江省;同时设置牡丹江市,从7月1日开始执行。在伪牡丹江省公署内设立牡丹江市政筹备处,同年12月1日,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隶属牡丹江省管辖。伪满康德十年(公元1943年)10月,在实行第二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设置了东满总省(包括牡丹江、东安、间岛)和兴安总省(包括兴安东、西、南、北四省),设置了牡丹江市,东满总省公署驻牡丹江市,并在原十四省的基础上,增设了牡丹江省、通化省。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干部到达牡丹江,建立了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4月10日,绥宁省首届临时参议会决定,创建绥宁省,牡丹江市隶属绥宁省管辖,并为绥宁省省会。同年10月8日,撤销绥宁省,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专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8月20日,设置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省管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7月9日,撤销牡丹江省,将牡丹江市划归松江省管辖。1949年12月,将牡丹江市郊区部分村屯分别划归海林、穆棱两县。1951年底分设四个市辖区,为丁等市。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将原海林县兴隆区的江南、乜河、下乜河、兴隆、海浪和柴河区的桦林、工农、互利、铁岭等九个村划归牡丹江市管辖。全市管辖范围恢复到1945年10月的原状。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市一般不设市辖区的规定,撤销了四个市辖区,改设六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1月,全市总人口已超过二十万人,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六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爱民、东安、西安三个市区和一个郊区。同年8月,将牡丹江市划归牡丹江专区管辖;10月,将宁安县温春公社划归牡丹江市管辖。1960年4月5日,将牡丹江专区的宁安县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62年9月22日又将宁安县划回牡丹江专区管辖。1966年2月8日,将牡丹江市改由省直辖,1968年2月又改由牡丹江地区管辖。1970年10月,设置阳明区。1983年9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进行市带县试点,撤销牡丹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原牡丹江地区的宁安、海林、密山、林口、穆棱、东宁、虎林7县划归牡丹江市领导。同年10月18日,省政府决定,绥芬河市由牡丹江市代管。1988年后,密山、海林两县先后撤县设市,改由牡丹江市代管。1992年10月,省政府决定,密山市改由鸡西市代管。至此,牡丹江市共辖五个区,领导五个县,代管两个市。

辽东郡

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响水堂

以望立堂,亦称虎尔哈堂、牡丹江堂。

辽东堂

以望立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