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志达 |
释义 | 曾志达(1906———1932),又名曾尚志、曾权,武义县(原宣平县)泽村乡后溪村人,曾任中共宣平独支书记、中共宣平县委书记和中共兰溪中心县委书记等。 曾志达出生于农民家庭,1927年夏毕业于杭州宗文中学。当时正值汪精卫叛变革命、“宁汉合流”,武义(原宣平县)籍中共党员潘漠华随武汉北伐军回到杭州,参加中共浙江省委工作,刚从中学毕业的曾志达去看望同乡潘漠华,潘漠华和他谈了一番话。 这次谈话,成了曾志达投身革命、走上革命生涯的转折点。1927年7月,就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曾志达由潘漠华、马东林介绍,在杭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曾志达由浙江省委指派回到家乡宣平,与省委派去宣平负责建党的潘振武接上关系,接着在宣平城内发展了吴谦、陈俊等一批党员,在宣平城内东街的协盛酱园内成立了中共宣平独支,曾志达任独支书记。宣平独支建立后,在县城创办了青年读书会、平民夜校、妇女半日校,发展了手工业和店员工会等党的群众组织。1927年10月,经浙江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宣平县委,曾志达任县委书记。 为了开展工作,曾志达以泽村小学校长的公开身份开展活动,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地下联络站。曾志达和县委一班人领导党员和赤色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和抗租斗争,发动工会主要是手工业工会的工人开展缩短工时和提高工资的斗争,把宣平这个山区小县的工农革命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1927年11月,浙江省委机关遭破坏,潘漠华从杭州回到家乡宣平上坦。当时宣平地下党的联络通讯地址暴露,负责通讯联络的党员潘振武被捕,潘漠华在上坦无法立足,就与曾志达商量,隐居到少妃的冷泉岩。在此期间,曾志达多次前往潘漠华住地,研究党的地下活动和开展农民运动等问题。 1928年2、3月间,曾志达根据党的发展需要,召开县委会议,决定成立城区、北乡、华塘、江山四个区委。同年6月,曾志达又指派县委委员陈俊在宣平城内召集青帮首领和百子会头目开会,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动员他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通过曾志达他们一系列艰苦、细致、耐心的工作,顺利地改造了青帮和百子会,并从中发展了青帮的头目郑仕俊等数人为中共党员。在曾志达的领导下,宣平城乡党的组织发展迅速,到1928年冬,全县建立了5个区委、35个党支部,有党员500余人。 1929年1月19日,泽村小学教师、地下党联络站负责人被捕,暴露了中共宣平县委和各区委负责人的全部名单。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国民党宣平县政府出动了大批军警和省、县保安队、保安团,在宣平城乡大肆搜捕共产党员。省、县反动当局对曾志达等悬赏通缉。 在这险恶的环境下,曾志达毅然决定,一面通知各地党的组织火速转移隐蔽;一面带领县委成员陈俊、吴谦等到杭州、上海等地寻找党的上级组织,汇报情况,请示工作。就在他们离开宣平的第二天,大批国民党军警到泽村的后溪抓捕曾志达,抄了他的家,封了他家的门。2月,曾志达到上海,经潘漠华的精心安排,隐居在法租界,并到赫德路的浦江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参加中共上海沪西区委工作,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曾志达不但是宣平党组织的创建人,而且也是宣平红军的创始人。早在1928年8月,宣平县委在岩山殿召开县委、区委和支部书记参加的联席会议,曾志达根据全国红军运动的发展形势,明确提出了组织农民武装,为建立红军打基础的主张。 1929年8月,曾志达与潘漠华、陈俊、吴谦等商量,决定由陈俊、吴谦等人回到宣平组织劫狱农军,开展攻城劫狱斗争,营救狱中的同志。后来虽然劫狱未成,但通过攻城劫狱的战斗洗礼,形成了宣平红军的雏型。 在武义红军活动的影响下,1930年夏,陈俊、吴谦等在宣平吴宅慈仁寺成立了宣平北营红军,不久又相继成立了西营与南营红军。陈俊再次赴沪向曾志达作了汇报,曾志达又提出了加强红军领导的措施,使红军置于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同年秋,曾志达回到宣平,成立了宣平红军军事委员会,由曾志达担任总指挥,陈俊、吴谦任副总指挥,接着又成立了东营红军。至此,宣平参加红军的人数已达到2000多人。 在中共宣平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宣平红军相当活跃,斗争锋芒也由原来主要指向地主豪绅,转到指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警武装,先后组织了凡岭脚伏击战、吴宅阻击战,袭击国民党曳岭区署,攻打遂昌县门阵等战斗。1930年10月上旬,宣平红军还配合武义、金华的红军,联合攻打了后树保卫团,在历次战斗中,除了张大山、三岩寺战斗属于突围外,其他各次战斗,都是主动出击,节节胜利。 1929年冬,曾志达在上海参加上级党组织举办的济难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党中央派他到浙西恢复浙西党组织、兼任杭州互济会委员。 1930年8月15日,卓兰芳,原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郑馨参加了苏浙皖三省召开的联席会议,决定党、团、工为一体,组织浙南、浙北两个行动委员会。会后,他们回到杭州,于8月20日至22日召开会议,成立了浙北行动委员会,卓兰芳任书记、曾志达任委员,负责杭嘉湖和浙西地区农民暴动的组织领导。 1930年9月,上级派曾志达到金(华)衢(州)严(州)地区恢复浙西特委。但由于兰溪、建德等地党组织屡遭破坏,浙西特委未能恢复。这年秋天,曾志达在兰溪、义乌、金华、建德等地整顿地下党组织。同年11月,曾志达在兰溪石渠一带活动,建立了中共兰北区委,并建立了石渠桔香炉药号、兰溪城内华成烟草公司和建德城内震泰衣庄三个通讯处。 1931年1月,曾志达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兰溪北乡建立了中共兰溪中心县委,书记曾志达,委员房森林、刘世法、江起虹,领导兰溪、建德、金华、武义等13个县党的工作。 曾志达工作作风艰苦、深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他在浙西一带活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到过浙西地区的每一个县。1931年3月,兰溪中心县委被敌破坏,中心县委书记曾志达遭敌追捕。 兰溪中心县委被敌破坏后,曾志达仍隐蔽在上海,住在沪西工人区。1931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浙江、上海反动当局勾结上海英租界巡捕房,会同法院抓捕曾志达。他们派出特务、军警人员,日夜守候在上海沪西工人住宅区,以及英租界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和小沙渡路(今西康路)。12月14日下午,曾志达外出联系工作,被埋伏在四周的反动军警发现,并遭逮捕,押禁在上海市公安局第四署第二分所。24日押解杭州,关在浙江陆军监狱。 曾志达离开家乡两年有余,从不给家里写信,也不回家,就连到家乡整顿红军,到上坦恢复党的组织,离家只有7.5公里,也未回过家。直到被捕后在狱中,他才先后给家里写了八封明信片,告之被捕情况和狱中生活,嘱咐父亲、妻子节哀,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对党赤胆忠诚的高贵品质。 1932年4月,曾志达在杭州松木场英勇就义,时年26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