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月桂花遍地开
释义

电视剧:八月桂花遍地开

片 名:《八月桂花遍地开》

片 长:40集

导 演:张黎

编 剧:汪海林、刘奎序

出 品:电广传媒节目分公司、北京春秋风云影视公司

八月桂花遍地开主演:陈宝国、许晴剧情梗概:

抗战初期,为平衡中南战局,国民党军苏鲁皖战区作战少将副部长沈轩辕临危受命,赴江淮重镇陆安洲任行政公署专员兼警备司令,配合主力组织防御,牵制敌人。沈轩辕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释放他的原副官、因"通共"嫌疑到关押的方索瓦,令其先期进入江淮。李长官答应了沈轩辕的请求。

日军石原次郎中将授予联队队长松冈大佐陆安洲驻屯军一职,其职责是在占领陆安洲之后,长期驻扎,征集军粮。

与此同时,新四军豫南干训班教官伊枫也接到军部密令:进入陆安洲,到霍英山的游击队支队担任政委,直接接受"老头子"的指挥。

大战在即,同陆按洲成犄角之势的小镇桃花坞怪事连连,江淮保安团和日军虎去狼来,曾在"剿共"中失踪多年的方家二少爷方瓦索也意外出现。方瓦索同病危的父亲单独相处了一个多小时,方蕴初弥留之际,留下了遗臭万年的遗嘱:桃花坞挂太阳旗。方瓦索因此受到松冈的信任,获得一批武器,在桃花坞起了第二支汉奸武装。

松冈进驻陆安洲后,连续破译几份电报,确认沈轩辕已被"击毙"如释重负。为了完成征集军粮的任务,松冈酝酿成立"亲善政府"。"古井坊"夏侯舒城被松冈强行指定为汉奸市长。

彭伊枫到任不久,不断接到"老头子"的指令,指令中的措辞口吻,让彭伊枫和支队司令员霍英山产生亲切感,常常回忆起曾经给他们讲过战术课的、在长征路上因为"投敌罪"被处决的一名师政委。

同彭伊枫一同来到天茱山的电台队长王凌霄,早年就是从陆安洲腹地云舒庄园由沈轩辕带领参加红军的,王沈两人产生了爱情。后来保卫局因故逮捕并" 处决"了沈轩辕和他的助手乔乔。此后王凌霄深受情感折磨。到游击队支队之后,王凌霄也敏感地意识到,在陆安洲的上空,有一个神奇的力量在左右战局。王凌霄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沈轩辕当年没有死,现在在陆安洲组织对敌打战风暴行动的人,就是沈轩辕。

国民党军125团团长唐春秋也接到了"老头子"的秘密指令:团结友军、加强整军、瓦解伪军、俟机歼灭敌军。根据这一精神,唐团同新四军游击支队保持密切联系,联手抵御日军数次扫荡。

夏侯舒城和方瓦索多次向松冈献计,清洗"皇协军"内抗日分子,导致汉奸队伍怨声载道。不久方瓦索又将官部团以上军官眷属当成人质"保护"起来,更受到松冈的信任,却让陆安州包括部分伪军军官在内的中国人切齿痛恨。一次,伪军排长李伯勇将方索瓦出行的情报送到天茱山,唐春秋和霍英山联手率部队阻击方索瓦。由于夏侯舒城暗中保护,方索瓦幸免于难。

在"红军将领沈轩辕之墓"和"抗日将领沈轩辕之墓"墓地,沈轩辕(夏侯舒城)向彭伊枫等人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迷和身份之迷。叶挺军长和李长官联署命令沈轩辕为陆安州抗日前敌总指挥。为确保国军部队抗日,沈轩辕采取贿泺的办法,撤换天茱山独立旅旅长栗统飞,由唐春秋取而代之。

日军攻占武汉之后,征粮行动日益疯狂。在一个雨季,沈轩辕暗中指挥,对敌一个征粮小队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诱敌渐次投入兵力。困兽犹斗的松冈大佐终于率主力出城,陷入小赤壁战场。

王凌宵终于同沈轩辕重逢。按照沈的命令,八部电台突然开机,明码发报。滂湃雨夜,陆安州上空电波萦绕,号召工人、商人、农民以及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把拳头握起来,把鬼子消灭掉!"强大的心理攻势让松冈大佐恐怖异常,此时他才知道一张大网正向他收缩,编网的人就是夏侯舒城--沈轩辕,然而为时已晚。

在沈轩辕的统一指挥下,国共联手,陆安州数十万民众参战。"皇协军"突然倒戈,形成对日寇围猎场面。战斗一昼夜,霍英山、国军副旅长祝可道等以下两千余人壮烈殉国,松冈大佐被方索瓦活捉。十三年后,江淮省人民政府省长沈轩辕在陆安州专员彭伊枫和政协主席唐春秋的陪同下重返故地,但见苍松翠柏墓碑林立,不禁感概万分。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歌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

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门关,不再受摧残呀啊,不再受摧残呀啊,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

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把阶级消失净,才能享太平。

歌曲简介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它的诞生地有多种版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引起了各地之争,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

关于这首民歌的归属地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中标注为“江西民歌,焕之曲”;《民间歌曲概论》(宋大能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也认定是江西民歌;《中国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将之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将它作为湖北民歌(鄂东北红安县)选人;而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柳正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年版)中,编者将之认定为河南新县民歌;《中国音乐词典》中没有认定它是属于哪个省份或地区的民歌,只确认它“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系土地革命时期有些县、区成立苏维埃政府时。据民歌《八段锦》填词传唱而成”。曹锦华的文章《(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何地民歌》认为:“不难看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确系商南民歌,歌词作者是罗银青,曲调是地方民间《八段锦》调,作歌是1929年8、9月桂花盛开的时候,它是河南商南民歌……”《党建杂志》刊登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乐谱下面的标注是“革命民歌,焕之编曲”,并认为“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贺文忠在《大别山上一首震撼人心的歌》中认为,“1929年正值大别山桂花盛开的季节,为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在新县柴山堡(今新县陈店乡)诞生并首唱”。潘传柏在《大别山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的特征》一文中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了传统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就是1929年8月在新县卡房成立工农民主政府的庆祝大会上产生的”。至此,这首民歌的归属共有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种说法。

由于是由大别山的民歌曲调改编,所以排除江西说和四川说。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新县说”、“河南商城说”、“湖北红安说”和“安徽金寨说”等几种版本。很难说这首歌属于哪个狭隘的地方,目前的史料记载,此歌最早传唱是在河南新县陈店乡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会上。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这首歌曲传唱到川陕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被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把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一首丰富的民歌合唱曲。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后来,此歌又被选入中小学等音乐教材。

历史背景

翻开《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著,董雷、刘新民编)、《新县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等党史、革命史著作,上面都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人民多么兴高采烈,作者多么激情澎湃!那曲调,轻快明朗,那歌词,充满胜利的豪迈!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便立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革命区域派来观摩的代表所喜爱,他们纷纷记录传抄,把它带回自己干革命的地方,去鼓舞群众,团结群众,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令人最最难忘,惊天动地的大事象刻刀把那点点滴滴刻进了参与者的脑海。于是,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者对当时的细节还念念难忘。

51年过去了,革命老前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还清楚地记得:“《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都参加修改过。”(根据1980年5月新县县史采编组录音整理材料,该材料现保存在新县文管会档案室。)这位刚正不阿的革命老人,当时正任鄂豫边特委委员,亲自参加了柴山堡根据地的创建,亲眼见证了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成立。那场景是激动人心的,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也是深刻难忘的。连哪些人参与修改的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热泪几乎都要夺眶了。

53年过去了,著名作家、革命家,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年5月又回到了新县,他走进当年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当即赋诗:“三年征战在此地,劫后重来无故人。”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多少往事涌上了他的心头。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见到橱窗内陈列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手抄歌本,看到上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立即回忆起其中的歌词,并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据当年访问者记录材料)。

64年过去了,1993年5月,中国信阳第三届茶叶节,阔别故乡46年的李德生将军回到了故乡新县陈店乡。他站在木城寨下,回忆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说:“1929年,我参加了儿童团,当儿童团长,拿着红黑两色的木棒,站岗放哨。特别是当地成立苏维埃的时候,来的人很多,热闹得很呐。大家敲着两人抬的大鼓,唱着自编的革命歌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后来,我参加红军,长征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这首歌唱到了那里。这首歌,最好听了。”(笔者当年亲自参与接待工作,亲耳聆听了将军的回忆。)

72年过去了,2001年7月,商城籍作家余英茂来到了新县,他采访了92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周凤山。余英茂问她会不会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还记得当年演唱的时间和情景吗?周凤山老人激动地连声说:"会会会!会唱!你听着啊!"老人于是一边拍手,一边唱了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毕竟年龄太大了,周凤山唱得很慢,唱到后来几乎一字一顿。余英茂怕老人累着,劝她别唱了,她好象没听见一样,继续唱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周凤山还向采访者回忆说,1929年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她是一名宣传员,她说:"那时我领着大伙儿唱,把山都震响了!人人都会唱,小孩儿也会唱……"。(材料见2001年7月13日《郑州晚报》,笔者当年也亲自参加了采访活动)。

时间,时间!人们的回忆都在指向一个时间,1929年8月(农历)那个桂花盛开的时间,那个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苏维埃政权成立的时间。

"八月桂花",这不是一般诗歌的比兴,后来这首歌在流传中人们还根据自己成立苏维埃的时间作过修改。

新县党史专家陈士农告诉笔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征集革命史料时,访问了一个84岁的老党员邓永言,土地革命时期,邓永言曾任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苏维埃差派委员。邓永言回忆,在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唱过《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对第一句歌词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开"。邓永言说:"因为我们弦西区建立乡、区政权时都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弦南区(即柴山保地区)建立乡、区及光山县苏维埃时唱的。因为他们是头一年(即1929年)农历八、九月建的。那时桂花盛开,所以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来庆祝政权成立。"邓永言老人的回忆很具体,也很有说服力。

还有,还有很多人的回忆,都把时间指向1929年8月。

那么,这首歌是谁写的呢?

戴季英十分肯定地说:它产生于柴山保当地。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的词作者是一个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岱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他的几个儿女都参加了共产党,大儿子岱左明还是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岱觉先也深受革命影响,因而填词创作了"桂歌"。

成仿吾的回忆说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但他不知道名字。现在河南省商城县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说这位姓王的作者是该县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同意。为什么?还是时间,是时间告诉我,王霁初不可能是这首歌歌词的原创者。

只要我们不能否定戴季英等革命老人对1929年8月这个时间的回忆,只要我们不能对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成立时间予以否定,那王霁初就不可能创作了这首歌曲。

王霁初是一位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搜集整理创作过许多革命历史民歌。王霁初也应该搜集到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因为他的爱好和特长,他还应该为这首歌的流传作过贡献,但我仍要说他不可能创作这首歌。因为在1929年8月这个时间,王霁初还没有参加革命。

还是来看看王霁初的简历吧。王霁初,生于1893年,逝世于1932年,他本是商城县西大街王家大门楼中的一个少爷。他的大伯父王礼堂是清末举人,作过清辽宁省海城县令。清朝灭亡后,王礼堂受到张作霖赏识,被张作霖封为东北四省剿匪督办。王礼堂官场得意,但有一项遗憾,膝下无子,于是,立了自己的亲侄子王霁初为继子。王礼堂还通过关系和财物,在东北为王霁初谋了个县长的职位。可这王霁初心思根本不在官场。他从小喜欢唱戏,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就在王礼堂为他谋到了县长职位,走马上任的关口,他竟不辞而别,到北京当票友唱戏去了。王礼堂气疯了,派人从北京找回王霁初,不管怎么打骂,王霁初就是不改爱唱戏的初衷,并寻机从东北逃出,回到老家商城。此后,王霁初还曾组织戏班子外出唱戏,还写出了一篇《艺术论》的文章。1929年12月25日,红军打下了商城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门楼子,也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大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却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此时,打下商城的红军要建立苏维埃政权,政权里也需要文化人,就把王霁初放了出来,动员王霁初参加了革命,并让他担任"红日剧团"团长。1932年10月,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不久,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由王霁初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柴山保地区开始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王霁初并不在柴山保,也还没有参加革命,无论从他的经历和感情,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热情歌颂苏维埃的歌曲来。 我们很想怀念为革命牺牲的王霁初烈士,可是,真实就是美!我想王霁初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同意这句话的。

故商城说亦站不住脚,红安县也认为是1929年至1930年七里坪列宁小学教员王霁初根据《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亦站不住脚。

在这里。大多数研究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民歌范畴。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作的集体性,它的作者往往就是众多的演唱者,这是民歌区别于专业歌曲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我们是否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证具体作者,值得反思。应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长期的传唱中逐步形成的,改编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也不可否认,像王继初、吴靖宇、陈世鸿、罗银青等人在这首民歌的最初产生阶段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状况看,1929年5月6日商南起义(又称商城起义、立夏节起义或丁家埠起义,河南商城县的南部地区简称商南,笔者注)爆发,建立了以商南斑竹园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北、江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佛堂坳当时即属商南,今属安徽金寨县果子园乡。1932年,红四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政府随即在此设立经扶(河南光山、罗山及湖北红安、麻城之交界地区,1947年改称新县,今属河南)、礼山(河南罗山及湖北红安、孝感、黄陂之交界地区,1952年改称大悟县)、立煌(河南商城、固始及安徽霍山、六安、霍丘之交界地区,1949年改称金寨县,今属安徽)三县。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一些村镇在不同的年代隶属于不同的省份。这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造成的。而同时,现有相关的文章著作也都拿不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这首民歌到底是产生在哪个地方,多以相关人士的回忆和作者的主观推测作为依据。并且现有文章中所引用的回忆记录,当事人多以自己所在的省份说话,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性和狭隘的地方主义倾向,因此文章的观点难免失之客观公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以行政区划地作为这首民歌的归属地划分,本身就存在着容易产生矛盾争论的缺陷。继续纠缠下去,终究也是难有定论。

最重要的是,民歌“是在演唱、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不例外,这可以从它的不同版本中歌词和旋律曲调都有所不同可以得到印证。所以,《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的作者和创作过程是无从知晓的,也没有必要死钻牛角尖。由此,我们可以转换划分标准,以民歌流传的地域来界定歌曲的归属地之争(此类划分已有先例),认定它是根据大别山地区的《八段锦》改编填词而成,最初流传于大别山区,所以应属大别山地区或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民歌。这样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可以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的干扰和各种纷争。

图书《八月桂花遍地开》

内容提要

本书以江淮地区抗日斗争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波澜起伏的战争画卷。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博弈双方的历史状况,透过两军对垒、兵戎相见的硝烟,正视两个民族、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的差异,力图使作品从对那场战争的种种概念化和模式化的片面理解中脱颖而出。徐贵祥在这部作品中,写了沈轩辕这样一个奇异的主人翁:他既是我党地下工作的领导人物、又是临危授命的陆安州行政专员兼少将警备司令。为完成大计,他又以有学识有尊严的江南儒商身份和才干赢得日军松冈大佐的信任,担当起陆安州汉奸政权的市长。而沈轩辕暗中的助手、汉奸武装桃花坞自卫团头子方索瓦更是“特别 ”,他“缘于信仰深处”的“汉奸”表现,既对自诩深谙中国人心理、欲“以中国人治中国人”的松冈之形象做了铺衬,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精彩绝伦的“卧底” 英雄。在沈轩辕们施展雄才团结组织群众、分裂瓦解敌人的努力之下,终于形成了国、共、伪、匪、民各方齐心抗战的形势。在这里,以往基于意识形态的功利叙事被提升到更高的视角,却从更深层次接近了历史的真实;而长期以来被阶级观点简单化了的中国社会阶层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细腻的考察与表现。如果说沈轩辕这个人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定时期的确有着扎实的生活依据,方索瓦的故事似出自新四军历史上一个“假投降”的真实事例 ———的话,倒不如说沈轩辕们是徐贵祥在历史罅隙里精心选择和打造的一个传奇。借着这些特殊的人物,徐贵祥实现了将全体中国人放在一个既斑斓多彩、又令人振奋的平台上亮相。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努力写好我们的敌人,即写得像、写得真、写得深。陆安州驻屯军司令官松冈大佐,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熟悉超过了很多中国人,他平日放下军刀、穿着中式绸衫在驻屯的陆安城里散步,访问当地士绅,与他们谈论宋词或品茗。他需要身边的奴才式的中国人,但他内心里轻视他们;他更“需要同体面的、有主见的,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交朋友”,遭到夏侯舒城这样不卑不亢的中国人的讥讽、贬薄,不仅没有让夏侯舒城“死啦死啦地”,反而对其愈加恭敬。这个酷爱中国文化的日军大佐,又是最残酷而忠实的军国主义信徒,一些看似不搭界的东西在这个“鬼子”的灵魂中是浑然统一而不是机械的拼合,他的种种“异样”举止都是符合其人格心理、精神信仰和现实政策的。徐贵祥像一个着迷的“试验者”,在这部小说中有名有姓地写了十余个不同层次的鬼子,从派遣军司令官、驻屯军联队长、尉官到下士官和普通“召集兵”。除松冈之外,更通过对“干部候补生”荒木和二等兵岩下研究式地精心塑造,让人看到了为“武士道”精神极端异化及尚在人性边缘挣扎的两个典型形象,其扎实饱满的笔墨让接触过前来中国谢罪的日本老兵并研读过多种日本老兵战争回忆录的笔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叹服。

徐贵祥偏爱八月桂花这个主题意象,那些漫山遍野的小花儿看似细碎,却呈燃烧状怒放着、芳香着,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徐贵祥“渴望自己的良知、自己民族的血液、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感,能化作这八月盛开的桂花”。

作者简介

徐贵祥,安徽省霍邱县人,1959年12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决战》《有钱的感觉》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明天战争》。

编辑推荐

军旅作家徐贵祥曾以《弹道无痕》、《决战》、《历史的天空》等一系列作品,被人称为军事题材小说创作领域的“正面强攻派”。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改 编的电视剧正在多个电视台播出。

徐贵祥当年在南部边境打过仗,比别人多了些铁血硝烟的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经历决定一切:即便在军旅作家中,对战争和军事题材有发自内心的兴趣者也不占多数,玩风花雪月的高手并不比外界少。也许,只有用基因和血液里的某些特质才能解释。

徐贵祥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试图贴近历史真实,站在人类的、人性的高度去比较和诠释那场战争”。

如果说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是以展现战争中的人格和人性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那么《八月桂花遍地开》则将创作主旨提升到铸造国格和民族性格的高度。

这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故事,显微蛰伏在我们中国人血液中的、骨骼中的和记忆深处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弘扬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

片名

八月桂花遍地开

拍摄时间

2007年

时长

01:31:30

拍摄地

河南信阳商城

出品

河南影视制作集团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王雯初爱戏、唱戏、收集民歌、创作革命歌曲、参加战场演出、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动人故事。影片以朴实生动的艺术手法,真实感人的革命场面,给人以心灵的感染和震撼。192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商城起义”成功后,解放了商城县城,建立了河南境内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当地艺人王雯初在红军的动员下,参加革命,根据组织安排建立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个革命剧团——“红日剧团”,创作了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一大批作品,在各地苏区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电影介绍

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片,讲述了主人公王霁初收集民歌,创作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参加战地演出,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影片以朴实生动的艺术手法,真实感人的动人场面,给观众以心灵的感染和震撼。该片由著名导演谢晓嵋执导,郭家铭、张颖、马精武、张舒云等著名演员出演。配合庆祝建军80周年活动,该片在2007年建军节期间在郑州、洛阳奥斯卡院线同时上映,这也是河南电影史上第一次本省电影进入主流电影院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