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如陵 |
释义 | 个人简介 叶如陵,男,1940年7月3日出生,江苏人,汉族,中共党员(2009首都十大道德模范候选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原)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现 )退休。曾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2008年北京十大志愿者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叶如陵同志2008年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红十字志愿者之星,2009年被评为北京2008年十大志愿者,2010年被授予“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称号。 援藏31年,从事医疗工作。2000年返京后无偿为社区居民看病,提供健康咨询,走访“空巢老人”。先后深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地等义务培训卫生救护和健康知识。奥运期间,组建社区“首都治安志愿者”队伍,每天在街道社区站岗巡逻14小时,直至残奥会结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2008年北京十大志愿者、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奖章、北京社区志愿者之星,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首席讲师。 自1970年起,叶如陵志愿援助西藏医疗卫生事业达31年。2000年退休回到北京后,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8年多来他奉献奥运,志愿服务,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利用所长,公布家庭电话,对所在地区居民有求必应,长期为孤寡、伤残老人上门看病,开展健康咨询。 援藏经历:如果从1969年元月,叶如陵响应敬爱的周总理号召,参加中央医疗队支援西藏算起,到现在,叶如陵的志愿者经历已经有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里,每一次投入志愿服务的经历,都让人难忘。 1969年,叶如陵29岁,第一次来到西藏,在一个海拔5200 米的煤矿上工作。这个地方严重缺氧,辐射强烈。(以下为叶如陵) 艰苦的自然条件使他的血色素高达23.9克,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心脏扩大,呼吸困难,晚上不能平卧。当时援藏时间定的是三年,但七十年代西藏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太少了。当看到藏族第一代煤矿工人祈盼他留下的眼光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自愿留在西藏,继续支援边疆建设。 在30年多年的援藏生活中,叶如陵和同事们共同奋斗,在拉萨建立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西藏高原上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在叶如陵的建议下,西藏卫生厅成立了干部保健处,他是第一任处长,为保护西藏领导干部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努力。也成长为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是卫生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给我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长期援藏的献身精神和对西藏建设做出的贡献。 进藏时他29岁,离开西藏时他已60岁了,他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献给了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高原医学,西藏已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30岁放弃回京,60岁放弃高薪 1969年,29岁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叶如陵,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疆”,带着新婚妻子跟着医疗队离开北京,来到了西藏。三年后,一同援藏的二十几个人陆续返京。 回去吗?他选择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继续行医,为西藏人民当起了志愿者。 “那个时候,西藏医生少啊。”不回来,就是为了西藏的人民。为了给藏民看病,他学藏语,研究高原医学,“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 三十年的青春无悔,最好的时光,给了珠穆朗玛的蓝天。 退休了,回家。2000年10月,叶如陵回到了阔别30年的北京。 从西藏回京后,60岁的他一度“感到不知所措”。那时,一些大医院多次登门,高薪聘请他出山,叶老一时犹豫不决。 一天在社区锻炼时,一位老人过来打招呼:“我等你两天了,想请你帮我看看病。”那一刻,叶如陵眼前一亮,“我这样的人,医院里很多,社区里太少。” 高薪?党员要为人民服务,他在所居住的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做起了一名志愿者,给居民免费看病。 开创西藏脑外科,让藏民享受更好的医疗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藏,与外界的交通还靠公路,但事故频发。 年轻的叶如陵发现很多受伤司机因伤势过重而逝去,“西藏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脑外科医生”,他决心转行脑外科。 开始时完全自学。之后又被领导派到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一年。学成后的叶如陵回藏着手成立了脑外科小组,开创了西藏脑外科事业。 “在高原,很多病症和海拔低的地区情况不同。”为了让西藏的人民享受更好的医疗,他带领着其他医生开始了对高原医学的研究。 在西藏,他由一个普通医师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任医师,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并被评为卫生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还为当年在西藏工作的胡锦涛同志看过病。 “援藏是我自己的选择,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70岁设医疗热线,义务服务社区 退休回京后,志愿者又成了叶如陵的身份。社区里,总能看到他,揣着听诊器为居民看病。他还在社区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成了24小时的医疗热线。不光是本社区的人找他,还有河北等地的人慕名打来电话咨询。 后来,朝阳区红十字会给他在社区里建了“爱心小屋诊室”,购置简单的医疗设备,叶老一有时间就在这里坐堂问诊。 一天夜里,家住11号楼的冯玉梅老人突发病状,儿女不在家,情急之下她拨通了叶老的“热线”。接到电话,叶如陵马上赶来急救,病情稳定后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他救了我一命。”冯老太太感激涕零。 “这是一个好人。”朴素的评价,是大家的一致看法。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舍得书屋”,是他给自己书房的命名,他说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志愿者身份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节……“这个是最新的,上海世博会。” 2010年,他被选为首批志愿者,到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志愿服务。70岁的他成为志愿服务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投入社区、投身社会,获得的是快乐。 “我最喜欢吴运铎的那句话:把一切献给党。”( 祁梦竹 ) 志愿者贡献奥运期间,组建社区“首都治安志愿者”队伍,每天在街道社区站岗巡逻14小时,直至残奥会结束。 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 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 2008年北京十大志愿者、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奖章 北京社区志愿者之星。 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首席讲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 叶如陵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只求奉献和服务,不求索取,不图名和利。他为人忠厚,不骄不躁,总是谦虚地说:“我虽然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但我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人退休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不能退,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也不能退。我的岗位在社区,我愿意为社区的老头、老太太和全体居民服务”。 社区人民常说:“过去他给领导做保健,现在给我们做保健,他是我们的保护神!” 叶如陵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又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志愿者,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他又被聘请为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志愿者,参加救护知识培训,承担到各区乡、社区及高等院校、建筑工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媒体教学讲座的任务。他虽然是义务讲课,但从不敷衍了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自己制作幻灯片,不会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认真准备课件。同时,讲课还注意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课件,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遇到突发情况时能用得上。听过他讲课的人都反映好,可叶如陵从不满足,继续扩充新知识,加倍努力做好自己肩负的每项工作,再创新佳绩。 叶如陵参加区红十字会,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的一年时间里,走进28个单位义务讲课282节,有4000千余人听过他的课,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他的付出,他的奉献,使很多人受益。作为党员志愿者的叶如陵虽然辛苦劳累,可他却乐此不疲。他常说:“为他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快乐”。这就是一个党员志愿者的高风亮节,为所有社区党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012.4.12,叶老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北区做了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题报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