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敖飞扬 |
释义 | 敖飞扬原名刘惠军,在香港出生及接受教育。现任香港小说网网站版主、香港小说网出版社社长。 1996年秋季因病退休,并开始业余小说写作。 创作经历1999年10月,以“敖飞扬”为笔名在台湾(大梁出版社)出版长篇武侠小说一套四册《魔剑传说》。 2000年10月,以“敖飞扬”笔名在香港(高碧有限公司)出版长篇武侠小说一套四册《魔剑传说》。 2000年10月,以“张华”笔名在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文艺爱情小说一册《宜昌的雪》。 2002年4月,以“敖飞扬”笔名与香港武侠漫画家合作,在香港(创慧文化出版社)出版短篇武侠插画小说一册《小狂儿》。 2003年1月,以“敖飞扬”笔名在台湾(角色扮演出版社)出版长篇武侠小说一套两册《如来佛掌》。 2003年4月起,在香港成立出版社“香港小说网”,与朋友们合作出版武侠小说集《我们笔下的武林》及《我们笔下的武林2》,并以“敖飞扬”笔名出版个人武侠小说《赤炼鹰王》、《绝岭恩仇》、《正义风云录》、《武林争霸战》、《热血丹心》、《飞扬的武侠世界》、《飞扬的武侠世界2》、《飞扬的武侠世界3》、灵异小说《生死约》,并以《张华》笔名出版爱情小说《渴望》及工具书《推销员基本法》。 1998年起,以“敖飞扬”及“张华”笔名在中、港多家小说杂志如香港《当代文艺》双月刊、香港《年青人双周报》半月刊、香港《武侠世界》周刊、中国上海《大侠与名探》季刊、中国武汉《今古传奇武侠版》期刊、中国广州《武侠世界》周刊发表十多个长、中、短篇(包括武侠小说、文艺小说及散文)作品。 敖飞扬专访孤身走江湖:敖飞扬 文:邓炯榕 Nico . 武林中人皆知新派江湖五绝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及黄易,五大名家自成一派叱吒风云万人迷。他们推波助澜使武侠热潮翻云覆雨。然则几十个寒暑消逝,五大名家前後封笔仙游归隐,江湖霎时风平浪静。後起之秀顿感前路茫茫无所适从,武侠狂热份子反而要比刀光剑影的日子付出更多的气力,才能找到一条登上华山论剑之路。孤身上路才发现没有人的江湖原来更可怕,只因一切都杀人於无形。 拜访武侠小说作家敖飞扬当日遇上台风明珠袭港,听著他数说今天写武侠小说的血泪故事,配合窗外风声飕飕山雨欲来的背景音乐,为此番江湖对谈增添几分凄楚的味道。 [武侠上网] 敖飞扬是近十年兴起的新一代武侠小说作家,可算是出道於武侠热潮飘渺时。在两岸三地正在撤离这个江湖的尾声,敖飞扬还在努力地寻找出路,虽不至於是上山下海寻求天山雪莲,却足以令人筋疲力尽要回家闭关。兜兜再转转,最後敖飞扬决定吧武侠上网,结果另辟了一片新天地。 「我在1996年尾开始写第一个武侠小说,1997年初完成了一部份後便投稿去《武侠世界》杂志,但《武侠世界》没有刊登,我打电话给他们的社长沈西城,问他有没有收到我的稿,为甚麼不刊登?他就跟我说:『细路,你咁写野唔系可得呀。』之後他就教了我一段时间,我开始跟著来改,终於我改好之後,他们就刊登了出来。」在报纸连载已经销声匿迹的今天,武侠杂志尚且为作者保留一口真气。可是在刊登过後,除了稿费袋袋平安之外,似乎不会再有下文。刚好当时敖飞扬的弟弟正在搞网页生意,近水楼台顺便把他的武侠小说UPLOAD上网,在虚拟世界展开另一段江湖奇缘。 「我想把那个故事放在网上,就算不能出书也会有多些人看。後来,在网路上我认识到台湾一些与我有类似经历的人,透过其中一个网友《莫愁兄》的介绍,我把那个故事交给台湾一间叫《大梁》的出版社,结果就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魔剑传说》。但因为当时我只完成了四份之一,见有人愿意帮我出书,便立即把它写完。年半後,我终於顺利完成整部小说,1999年底,一套四册的《魔剑传说》才正式在台湾面世。」敖飞扬在台湾出书的故事很快就在网上流传开去,其他网友见到网上的小说原来有机会出版成书,亦纷纷效发他开始将武侠小说上网,亦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作品头稿给我敖飞扬的网站,慢慢就形成今天这个由敖飞扬主持的《香港小说网》。 「我是第一个在香港网路写作而能在台湾出书的香港武侠小说作者,整件事可以说是因缘际会。我在台湾出完书後,香港(高碧出版社)立即也有人来找我出了香港版,香港出完之後,大陆就有人帮我翻版。哈哈。不过,自从台湾的传统武侠出版业开始萎缩後,就没有人再帮我出了。後来的作品都是我自己掏钱出版的,我自己也顺道成立了自资出版公司,并以《香港小说网》为名。」 [侠客与博客] 率先投身网络洪流以为占尽先机,站在那个完全赤裸公开的平台,敖飞扬其实还念念不忘书本的重量。「我始终觉得拿著一本书比上网看书好,我当时决定把文章放上网只是出於无可耐奈何,因为除了《武侠世界》愿意刊登之外,我已经无其他办法投稿给其他出版社。当初我把我的小说寄给香港所有有出版小说的出版社,大概有四、五十间,却没有任何一间覆过我。我觉得很无意思,所以才会放上网。」走投无路把心一横,结果柳暗花明,就像张无忌跳落山崖跌入昆仑仙境练成九阳神功。 可是,小说中仙境不会变,网络世界却争分夺秒幻化百千。文字发布由以前FORUM变为现在人人都写BLOG,当身边任何一个人都成为部落格博客,敖飞扬这位第一代的网上人却不以为焉,并没有参与其中、不上前凑凑热闹。「现在我写好一个故事就会立即投稿给《武侠世界》,也没有时间把它放上网,或写BLOG。除非是徇众要求,加上那个故事又已经在《武侠世界》刊登过,我才会把它放上网公开给大家看。不过我很少会这样做,因为我的网站已经给很多大陆的其他网站CAPTURE了。即是网址是别人的,里面所有的内容却是我的,我UPDATE十万字,他就会立即自动跟著UPDATE。但正因如此,在大陆反而很多人知道我的名字,特别是上网看书的人。所以说是有好可有坏。」 对於一个作者把作品发表给读者看,网络无疑是最方便直接的方法,但同样也面对著被人抄袭的风险。敖飞扬手上那套大陆版《魔剑传说》,相信也是被人从网上抄出来翻版。幸好这本书的翻版商算是有良心,肯用回他的名字出版他的书。而随著网路的发展,网上生活愈来愈多元化,真正上网看小说的人亦逐渐减少了。 「我比较幸运,当初上网的选择还不多,我把小说放上网真的有人看,他们有些还会寄EMAIL给我意见。但这几年真的少了,现在的人多是上网看MV、看电影、交友、CHATROOM、MSN、或者BLOG,没有人有耐性看你作的故事,因为名人明星写的BLOG都有排看。当网上可以选择的内容丰富了,小说自然边缘化。就算有人写,通常也是一些未完成正在连载的故事,很少人将我这样吧整个故事放上去。」 敖飞扬表示,《香港小说网》起初有一半投稿的是香港作者,另一半是台湾人及大陆人,而现在大陆作者已经占了七成多,台湾的占了两成,香港的只有不足一成。因为他坚持作者要把一个故事完成才交给他,无论长到50万字,或者短到500字,总之一定要完整才会放上网。 「不过,也不是没人会写小说,尤其是现在BLOG这样流行,我估计由学生开始计算,起码有两、三万人会写小说,只是在这两、三万人当中真正能够完成一部数万字以上长篇作品的,应该不会多过两千人;而这两千人当中,可以见得下人的应在不会超过五百人;而这五百人里面,有机会或者够胆自己出书的应该不会超过一百人。」 [情意结] 成长於七十年代的敖飞扬,正值武侠小说的黄金岁月,很自然就会跟武侠结缘走上江湖路。不过,原来敖飞扬第一次迷上的并不是武侠小说,而是粤语长片。「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诸葛青云写的《夺魂旗》及卧龙生的《天剑绝刀》。《夺魂旗》就是以前粤语残片那个石坚蒙住块面拿著支旗杀人的那套,我的《魔剑传说》有些角色的造型也是找石坚借镜的。《天剑绝刀》则是陈宝珠与萧芳芳那套。还有,我们这一代写武侠小说的人,未看过《如来神掌》一定会被人嘘。《如来神掌》的影响力都几大,我认识的港澳武侠小说作者中,很多个也是因为看《如来神掌》这套电影而投身江湖。我们小时候就是看这些武侠电影大的,所以才建立了这份对武侠的情意。」 敖飞扬十岁八岁的时候就是看这些电影,之後就有李小龙及邵氏的电影:「《独臂刀》、《十三太保》等,我们小时候便扮大侠来玩,玩玩下长大了才看小说,看看下才开始自己写。通常喜欢写武侠小说的人都是这样长大的,那时候有很多武侠的媒体浸著我们。现在後生的人应该是看漫画吧,《中华英雄》、《风云》、《小流氓》等,不过现在的漫画都拖得太长,我十几岁的时候,十来岁的王小虎在打,现在我四十五岁,仍是二十岁的王小虎还在打,王小龙也死了两次。哈哈。现在的电视都没有武侠剧,全是历史剧来的,台湾的武侠剧更加不知所谓。所以,现在新一代的人写武侠,条件是差了,因为没有以前那样好的武侠气氛去充实你的想像力。」 在众多武侠小说人物中,敖飞扬最喜欢金庸《连城诀》里的丁典。「丁典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慧又勇敢冷静决断、应该狠的时候狠、应该温柔的时候温柔的人。虽然他是个悲剧人物,但我的确很喜欢他。还有早期的令狐冲,即是未失恋之前的令狐冲,潇洒有智慧,正义又有点阴湿,他做的事是正义,但用的手段是阴湿,好听点是不拘小节。老实说,我自己写的人物,很多时也是参照丁典和令狐冲。但我的书里面永远不会有郭靖,永远不会有杨过。女角方面比较少喜欢的,古龙写的女主角大部份都是淫妇。嗯,也有一个喜欢的,叫蘇樱,喜欢她的聪明和坚持,金庸写不到这种角色,金庸写的人物太过经典,太过唔似真人。」 「我还喜欢古龙的一套小说叫《欢乐英雄》,我次次看都会感动落泪。我很喜欢里面的王动这个角色,其他两个角色郭大路及燕七也不错。不过这个故事写得不太真实,真实的还是丁典最喜欢。《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阿飞也不错,还有《边城浪子》的傅红雪,不过古龙小说里的人物大多都有缺陷,没有金庸的完整。」 由小学时开始,敖飞扬看了廿多年武侠小说,七十年代那时的武侠小说差不多都看过。「以前都是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柳残阳等等,看完之後,很自然就会很想去写,因为每个人对正义、正道、人生道理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麼不公平、愤怒、不满的事,慢慢就会把这些事代入小说中,我的第一个故事《魔剑传说》就是这样写成的。这个故事我想了十年,廿年前我做SALES的时候见尽人面,之後就将现实中遇到的伪君子真小人放在小说里,现实中法律不能制裁这些坏人,在小说中我则可以一刀把他杀死。所以写小说是一个很好的发洩方法,我不喜欢李柱铭,便可以将他化入小说里;不喜欢董建华,我又将他放入小说去。在你的故事里,你可以打他、斩他,任由你控制,好过瘾!」 「你可以想像到,放在网上有读者追住来看,写完《武侠世界》又会登,虽然他们并不是太普及,但都有几千个读者,这是很令人兴奋的。我想,所有有看小说习惯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属於自己的故事,都会有自己落笔写的冲动,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及勇气去写。喜欢看漫画的人,看得多也会自己画吧。当然,有没有勇气写出来?你有没有耐性吧故事完成?你写出来的故事好不好看?这是另一回事。」 [投奔怒海] 在1990年,敖飞扬曾经患上鼻咽癌,原因的一半是遗传,一半是他以前做SALES的时候吸了太多二手烟及小时候食得太多咸鱼咸蛋梅菜之故,幸好现在已经康复。之後他还打了五、六年工,但发觉身体愈来愈差才退休在家里照顾刚上小学的女儿和年迈的外母。当他没工作後,那个想了十年的故事便来了。可惜当时武侠小说热已经退却,当台湾也停止出版传统武侠小说的时候,像他这样喜欢武侠小说的作者,忽然都变了沧海遗珠失去所有依靠,而他就凭著心中一股豪情壮志及不服气的心态,毅然自资搞出版社孤身向怒海投奔。 「像我这样的人,真的爱写武侠小说爱到颠。出版一本书要二万五,一次印一千本,一套书两册就要四万五。四万五出一套书,可能收回来也不到二千元,然後全间屋都放满回书,香港有几多人愿意做?我至今共花了廿多万,其他人可能认为这是把钱丢到咸水海去。但在我作为一个作者的立场看来,《香港小说网》很都人认识啊,起码你们(号外杂志)也来访问我,《明周》、《香港经济日报》也有访问过我,《亚洲电视》也访问过我,《香港电台》都去过两次直播节目,虽然说我不是真的很有名,但在目前这个环境,这一点点成就也叫我可以自得其乐。是的,几年下来我是蚀了廿多万,但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廿万算得上什麼?有人食一餐饭开一支好的红酒都可能用了四万多了。」 「很多人都说搵食艰难,一个月万多元的收入要养屋企有要养自己,还要拿几万元来出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我觉得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热爱书的作者,这几万元的投资是值得付出的,这才算是对得住自己。我觉得一个作者,一生起码要出一本书。」虽然是自己掏钱出版,但能够拥有自己的书,的确是很多写作人的梦想理想。敖飞扬说自己有时会到图书馆CHECK自己的书,知道自己的书的借出率并不低,便是证明了自己还有一班读者,也知道自己虽然不致是写得很好,但也不算是差,算是很不差了。「其实我出书的时候已经打定输数,预计图书馆买二十本,街上一本也卖不出,结果现在卖了百多本,都算超标了。」 [荆棘满途] 为了坚持自己的心愿,敖飞扬的确是奋不顾身,付上毕生积蓄去圆一个武侠梦。作为一个过来人,敖飞扬深深体会到今天阅读气氛正不断淡然消却,其实不只是武侠小说,人们对书的兴趣都大不如前了。而弱势的新作者群,站在利益挂帅的出版商场,除了眼甘甘作一次WINDOW SHOPPING之外,唯有摇头叹气黯然离场。 「我出版第一本小说的时候写了篇文章,批评香港人不愿意提携後辈。我是有感而发:为什麼香港人在香港写作,却要找台湾人帮手出书?为什麼系香港出唔到书呢?据我所知,很多出版社都不会理会新作家。写完一个作品,你周围投稿,人家看也不看便会落篮(即弃掉),如果你看完觉得差才落篮是一件事,连一眼也不看便会落篮,身为作者就会觉得很愤怒。」 敖飞扬认为,要提高大家对阅读的兴趣,起码先要有些好的新作品给人看,但现在看来看去都是张小娴、李敏、亦舒这几个,看得多读者都会闷。他们本本书都一样,风格又接近,看一本等如看十本。「读者是很需要新作者的,但当市场提供不到新作者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唯有继续看会旧作者的书;书店又以为新作者的书卖不去而不卖,出版社又以为新作者的书卖不去而不出版,恶性循环怎会不死?所以,如果有些名牌大出版社愿意提拔新人,情况就会好得多。」 的确,提拔一个新作者是一个长远的投资,不可能一出版就卖个满堂红,而现在新作者式书卖得不好的话,根本不会有出第二本的机会。「这样根本称不上是提拔新作者,根本不是培训人材。作者不是歌星明星,不会拍一部戏就一炮而红,出书是第一本卖500本,第二本好些,第三本更好些,才能慢慢成名。而且,大出版社有很大的网络,他们可以帮到新作者在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找到写作的地盤,作者的曝光率才会高。」 现在的情况反而是等作者成了名,出版社才高价挖角,当普遍都拥有这种想法时,大家便不愿意先行踏出第一步,虽说在商业的角落看无疑是一门策略,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新作者便唯有自求多福了。「我的《香港小说网》网站早期有很多人投稿,很多人写得很好,但他们投一次投两次,以後就没有写了。因为纵使他们在网络上写,仍然找不到出路,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出书,由於他们都要生活,写作又不能维生的时候,便只可以当兴趣,而当写完还要自己掏钱出书的时候,怎会不失去动力?」 除了被出版社忽视之外,现在的世界物质丰富了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好似我个女,我写的武侠小说她都不会看,年轻人通常都上网打机,在MSN吹水,去YOUTUBE睇手机短片,很少人会看书。现在人们太著重享乐主义,精神生活反而薄弱了。你看台湾那些玄幻书大热,这些书可以打到去异次元空间,上太空落地狱都无问题,就是因为看这类书不需用脑,我们写传统武侠小说的则不同,始终需要著重故事内容起承转合,要有角色心理要有事故发生,有时还有一些哲学成份,於现在的人看来,可能会觉得闷。而且现在新一代写小说的人,他们的文章也写得不太深入,多数都是写些好表面的文章出来,好似写了一套徐克的电影出来,砰砰碰碰打一轮,啊,睇完!等如你看徐克的电影跟看李安的不同,徐克的电影里的角色说话快一陪,动作快两陪半,而且废话特别多,一边打一边说很多废话。但现在的年轻人却很喜欢看这类型,不需要用脑的,总之一开始就刺激刺激刺激,之後就睇完。」 过於追求观感上的刺激,内容反而成了次要,这样的文字创作有什麼办法不被边缘化?照敖飞扬说,武侠小说尚算是通俗读物,写文学的则死得更快。「写作在香港可以说已经死,香港太势利,太过现实,太过短视。你看我在台湾出了套小说,香港就立即有人来找我,你说现实不现实?」 [复兴武林] 依照敖飞扬不服输的性格,他当然曾经想过尽力去复兴武侠小说的热潮。几年前,他就集合了一班新一代的港澳武侠作家们,一人出一些钱出版《我们笔下的武林》一书,希望可以藉此重振江湖。「我们初初都有很大的理想,希望可以把武侠小说做旺。结果现在我们都失望,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自己的定位,我们只能为自己的兴趣、为我们的理想努力,做好自己本份,对得住自己就算了。出面市场好不好唔紧要,书卖得好不好唔紧要,起码图书馆会帮我们买几十本,而且这些书在未来两年的借出率起码有八成,所以我知道一定有人在看,只不过他们都去了图书馆借。」 「我们的书,除了大众、三联会摆之外,商务都没有了,二楼书店更加没有。二楼书店当初都是很有理想的,他们会为新作者找出路,把他们的书摆出来卖,以前的二楼书店都是这样的,像洪叶等等。但有理想都要有实力才行,洪叶现在也倒闭了。我们也有理想,但没有实力,既然知道自己没有实力,便唯有将规范降低。OK,现在我们出书是为了自得其乐,我们纯粹为自己的兴趣而创作,直到有一日,失去兴趣就算了。」 《我们笔下的武林》初初共有八位武侠小说作者一起筹办,出了两集。但写写下,当中有些作者意兴阑珊地退出了,现在只剩下四个,而第三集的《我们笔下的武林》也胎死腹中。「我相信剩下的这四个人会继续坚持的,不过已经很疏了,以前我们可能一年出三、四本书,现在可能三、四年才出一本,因为真的很穷了。」 如果说要振兴武侠小说,就需要有实力有名气的人出来带头,那麼谁可担此重任?敖飞扬认为只要金庸可以出一句声就可以了:「你最近有没有看蘇民峰在有线电视的『峰生水起精读班』节目?蘇民峰话收徒弟,哗!市面上的罗盤呀、堪舆术数书呀马上大卖。如果有一个像金庸这样的大师级走出来,不要说收徒弟,只说收徒孙,或者搞个比赛,我想最少有几百人应声参加,全香港精英尽出。加上传媒炒作,全世界的华人都注目,武侠小说即刻翻生呀!其实金庸有今日的地位,也不用出面,只要出句声呼吁一下,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说要振兴武侠小说,金庸是很关键的人,他肯出声就可以了。」 「大约在1999年到2000年的时候,曾经有很多文人出来说:香港写作的人愈来愈少,香港的出版气氛愈来愈差,读者愈来愈少,然後又说後继无人呀等等,很多名家都出来说这些晦气话,在我们听来实在很难受。不是我们不写,而是你们不给我们出版的机会。我幸运些,我硬颈,你不给我出版机会吗?我找台湾出,连台湾也不能出的时候,我自己掏钱出。这是因为我硬颈,但并不是人人都好似我这样硬颈,也不是人人可以拿几万元出来出书。我想,有很多人写写下就无心机了,算了,不写了,但当中可能有很多人是比我写得好的。我觉得这是很浪费,很可惜。出版社是一门生意,他们不帮我们出书是理所当然,但那些名家大师请不要出来说那些晦气话,我们听到真的很难受,因为我们曾经努力过,但由於我们不够名气,不够钱才会失败。」 现在敖飞扬写武侠小说也是从兴趣出发,动力来自写成後可在《武侠世界》杂志刊登。然而,香港就只剩下《武侠世界》这一本唯一的武侠杂志,敖飞扬说,如果连《武侠世界》都结束的话,他可能也会就此封笔。 跟他谈了近三个小时,只有一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又如何的无可奈何。 面对武侠的式微,写小说的人该何去何从?真希望尚有下回可以分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