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阎锡山故居
释义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概况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历14年完工。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800余间房屋。旧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东花园的建筑以中国传统的晚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大门为古牌楼式,穿过假山就到了第一院,这里的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是三间大房,供阎氏家族议事及会议使用。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大宏伟,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

阎锡山故居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河边民俗博物馆利用阎锡山故居创立于80年代,馆内陈列品以民俗文物为主,按照农、食、住、行、娱、信为内容的六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间面塑、刺绣、雕刻、饮食、信仰、婚俗和元宵节民俗一条街等共58个陈列室,总面积1980平方米,这些展室的陈列,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简介

阎锡山故居,是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的一座私宅,它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前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60余年的风风雨雨,人世沧桑,这座故居既有过它的繁盛时代(1929年~1930年阎冯倒蒋前后,河边村曾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而被国内外所瞩目),也有过它的败落时期。如今,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又使这座故居沐浴在一片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

1986年8月18日,阎锡山故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开辟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

建筑

阎锡山故居东花园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善,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臣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东花园一进三院,雄伟的大门为石牌楼式门楼,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上悬挂着刻有“文沦草庐”四个大金字的牌匾。

一进大门,一座小巧景致的假山,半挡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不能一眼望穿。转过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颇宽阔,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是出厦大瓦房。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供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而且大,站在三楼顶端,可远眺全村。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严重。所谓二老太爷府,即是阎锡山的二叔爷阎书典居住的府第。这里亦是个大四合院,出厦明柱,雕刻及绘画很精致。在东花园以南紧贴二老太爷府,有一座精巧的前后两院相通相连的瓦房建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得一楼。此楼前可通都督府,后部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均为石雕。此外,在二老太爷府的正南,还有一处院落。即上将军府,这是一座四合大院。在东花园的正北隔一条道,便是颇有名气的子明慈幼院。

特色

二院东大厅巍峨壮观了,这座大厅分上下两层,正面大厅是当年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长鸣,十分排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祭尽哀。从现在遗存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到阎府当年的赫赫威势。通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是东花园的三院。它比起二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的考究。不说其它,单说四面厅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可见其是多么地不惜钱财工本,经求至善至美。在正厅门楣处,现在还依稀能辩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信办公的地方。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来,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他父亲治丧期间,他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冯玉祥在冯阎倒蒋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阎锡山软禁在五台建安村(阎锡山岳父村)期间,曾来这个小院住过,经初步考证,可能是传说。

在三吉院的偏东南方向,现在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通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但从这座楼的用材、风格来看却有点不伦不类。经考证,这座楼的楼顶过去跟周围的建筑物一样,也是插飞挑檐、通瓦板结构,人是上不到楼顶的。当年阎锡山也曾在上面住过。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沦陷,河边阎锡山旧居也驻扎了一批日本军队,使这座大楼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存楼房的上两层,是解放后由设在这里的忻州地区疗养院重建的。

价值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1988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余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另外,这里还特邀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刻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蜡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背景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人,曾执政山西近四十年,出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13年前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的规模。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各昌春接)、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子明慈幼院,大小共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700余间,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走进阎锡山旧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东西花园,所谓东西花园,并非真正花草遍地树木郁葱的去处,而是一套连一套的深府大院。进了大门,是东花园一院。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墁的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阎锡山最为恢弘的是东西花园。从石沟街往南拐,有一条九米宽五十米长的大巷里,有一座颇为阔绰的东门厅,就是东花园。这个门厅当年曾悬挂着一块巨大的门匾,上书“文沱草庐”四个遒劲的颜体大字。所谓“文沱”,即文山沱水。

相关报道

位于定襄县河边镇阎锡山旧居内,1989年6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阎锡山旧居是中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旧中国最大的官僚私邸之一,始建于1913年,1937年抗战爆发前停工。总面积约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现存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慈幼院等27座院落,700多间房屋。整体建筑庞大恢宏,错落有致,有民间四合庭院,有典雅亭台楼阁,有古朴砖石窑洞,还有新奇仿欧建筑,融民间与官方、中国与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学价值,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馆库房面积400平方米,馆藏文物4000余件,既有历史文物,也有近现代文物,还有民俗文物。民俗馆内设有民间剪纸、雕刻、刺绣、饮食、服饰、礼仪等90多个反映晋北民俗风情的展厅以及10多处再现当年发生在阎府的重大事件的展院,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

馆内现设办公室、陈列制作部、旅游接待部、旅游产品开发部、文物保卫部、资料研究部、后勤管理部等部门。先后出版有《晋北民俗文化》丛书(10卷)、《民间百业图说》、《定襄文丛》等书刊,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和宣读论文近50篇。

阎锡山旧居特产

打卤豆腐脑

豆腐脑这一小吃,各地均有,榆次豆腐脑别具特色,以材料和“打卤”见长。清朝年间,榆次小东关有个叫白海马的人,以制作豆腐脑而闻名四方。其豆腐脑由“三锅”组成:大铜锅里,是以上好的粉条、黄豆、淀粉及个中调料煮沸制面成的卤汁,出售时,将铜锅架在笼圈套盆里,下置木炭火盆,保持锅内温度;小火锅里钝着丸子、猪肉片、油炸豆腐条等;另一个直径尺余的大砂锅,俗称“皮锅”,内盛脑豆腐。食时,先将大锅里的卤汁一勺盛入碗底,再把脑豆腐放在卤汁上,最后把丸子、肉片、油炸豆腐条放在最上面,滴几滴香油,真是鲜嫩可口,香气四溢,再配以蒸馍、饼子,食毕浑身暖烘烘的,令人流连忘返。

砂子饼

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

什贴毛谷小米

什贴小米脂肪和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它产地,由于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谷子的品种称:“毛谷”。这种谷子碾出的小米比一般小米颗粒小,色泽金灿灿。用其做成小米饭,金黄发亮,清香可口,越嚼越得,如果与南瓜、红薯同为同食,更是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被称为小米“皇后”。

四眼井陈醋

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酸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三郝瓜

公元1703年,康熙巡示晋地,知县祖良才取来了闻名榆城的西瓜——“三郝瓜”献给了康熙,皇帝一尝“三郝瓜”龙颜大悦,再不能忘,就于第二年(1704年),规定“三郝瓜”每年向皇宫进贡。“三郝瓜”进贡一直沿袭了177年,到1880年光绪六年四月,曾国荃巡抚山西时,赶上山西连年灾荒,才请免“三郝瓜”进贡,朝廷批准永免。潇河的对岸有东郝、中郝、西郝三个村。中、东、西郝三村河边沙地较多,产好瓜,三郝村产的西瓜统称为“三郝瓜”。

紫皮蒜

长凝镇地处榆次市东。长凝紫皮蒜,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皮松瓣紧,水气充足,鲜嫩可口,每头四瓣或六瓣,捣成蒜泥隔夜不变色。

梨枣

素有“红似玛瑙甜如蜜,大似鸡蛋脆如梨”之美誉。更有“甜脆味美食之首,大密高产枣中王”的赞誉。

上戈小白梨

东赵乡上戈村地处丘陵地带,有史以来多植梨果,所产的小白梨最具特色,其特点是:色美皮薄,果嫩肉厚,汁多渣少,香甜味美。采摘后两三天再食,味道更美,一咬一口水,绵软可口,果核很小,几近无有,特别适宜老年人食用,久负盛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