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先星 |
释义 | 温先星(1914—1990),江西省石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高级将领,是开国将帅中在毛泽东手创的31团的后裔部队里任职最长的将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文名:温先星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石城县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1990年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平型关战斗、潘溪渡战斗率团攻打汤阴县城率先破城 人物简介温先星(1914—1990),江西省石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排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5支队连长、副营长,冀鲁豫军区第5支队营长,教导第3旅七团营长、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3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2旅副旅长,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第60军178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87师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人物生平温先星于191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1932年参军。他在红军中的第一个领导职务是红1军团2师5团的排长。红5团非同小可,它的前身是朱毛红军。1933年6月红军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红1军团的11师缩编为红5团,其前身是秋收起义毛泽东部红4军31团的1营和2营,南昌起义朱德部红4军28团3营和团教导队。红5团成立后,“充分发扬了死打、硬拼英勇顽强而又灵活机动、坚决完成任务的优良作风,锻炼成为一支打不烂、拖不跨、不怕苦、不畏难、战必胜、攻必克的钢铁部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1军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红5团改编为685团2营,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4月,温先星的2营随343旅副旅长周建屏深入敌后河北井陉以北、平山以西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7月,2营进入冀南,扩编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时称曾国华支队。9月,2营编入肖华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冀鲁边。在山东,2营的5连、7连和8连都扩编为营,组成第5支队5团。 1939年温先星由连长升为副营长,不久营长牺牲,温先星升任营长。第5支队先后又称鲁西支队、运河支队,5团始终是支队的主力。1940年,5团改称教3旅7团,1941年在潘溪渡战斗中,担任7团1营营长的温先星率领1营向进村的日伪军猛冲猛打,在狭窄的村庄里与敌军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把敌军赶到黄河故道大堤旁的坟地里歼灭。同年温先星升任7团副团长。7团在郓城伏击日军,歼敌550人,创造鲁西战场全歼日军的模范战例。1942年,正规军地方化,7团改为小团制,直辖9个连。1943年,温先星升任7团团长,不久到党校学习,1945年回到7团,此时7团已改为大团,属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建制。 抗战结束后,7团编为刘邓大军1纵1旅1团,温先星任1团团长。1团在攻打汤阴县城时,率先破城,全歼国民党守敌暂7军军部直属队2200人。1946年,温先星升任1旅副旅长。 温先星虽然没有参加秋收起义,但他是开国将帅中在毛泽东手创的31团的后裔部队里任职最长的将领。战争时期,温先星先后六次九处负伤。建国后,任四川军区、成都军区长期担任司令员、参谋长职务,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