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卫理公会武吉班让堂 |
释义 | 四十年长山(Bukit Panjang)里的旷野路── 1936-1978年的武吉班让堂 执笔:孙爱玲 沈孟虹 资料收集:沈孟虹 卢丽珠 萧爱玲 陈秀芝 梁雪云 三十年代美以美福音堂 1930年代的新加坡, 基督教方兴未艾,民风保守,当时武吉班让的居民多以种田、捕鱼和种菜为主。根据刘翼凌《宋尚节传》记载:“一九三六年九月,尚节由沪启程,赴砂越领会。经香港时,基督徒布道团挽留他做培灵工作。抵达星洲,因船期延误,星洲基督徒布道团转请他到直落亚逸礼拜堂领会。聚会三日,着重爱心;旋复召众团员退修会…”。当年新加坡大约有30-40间教会, 有一位19岁青年林金声(即林金星),本来是一位佛教徒,参加了宋尚节博士奋兴会,放弃了原有的信仰,凭信心去传讲基督;后来用武吉班让一家火炭店开始了聚会,地点在941 武吉知马路上段 (941,Upper Bukit Timah Road) 隔邻;1937 年6月教会正式成立,名为“武吉班让美以美福音堂”。 自从教会成立后,好些会友从直落亚逸堂移来,第一位牧师是林鸿万牧师(Lim Hong Ban),闽南语讲道,从1937到1942年在任,林金星传道也在教会事奉(后到浸信会)。“咸金枣妈”是沈德金的祖母,可以说是最早的会友;1938 年,教会庆祝一周年时,邀请了会督李恩溢(Bishop Edwin F Lee)讲道,同年沈东绵弟兄受洗。 在英殖民地时期,林鸿万牧师是新加坡南区教区主理,他对教会争取准许华人成立年议会不遗余力,在1936年<马来西亚中华美以美会差会年议会成立首届会议记录> 里面,林牧师提议年会采用福建厦门语为通用语言,会上多数赞成通过,可见当时华人教会在社会有一定的地位。 日本时期与亚答屋教会 日本时期(1942-45),教会在亚答屋礼拜,当时日本人占领了椰林(武吉班让小镇),林鸿万牧师曾被日本人抓去问话,后来释放。据1946年<马来西亚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差会年议会会录>记载:“武吉班让教区:该堂距市区十英里有奇,一九四二年林鸿万牧师任传道职,二月初旬,敌军攻势猛烈,林牧师乃避入市区。未几新嘉坡失守,该堂半为炮火所毁,圣经诗歌风琴讲台等被抢一空,礼拜于是暂停。经数月后林牧无意复任,乃委林金星君代理传道。于是集资重修会所,粗制椅桌,恢复礼拜,原有会友照常到堂,新信徒增加亦多,不止维持原状也。计自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六年六月,成人受洗二十一名,小子受洗二十五名,新收学习友十一名,逝世五名,被害一名,本年仁爱金六十六元。” 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到主恩浩大,虽在战争和日军统治下,大家把生命生活交托给 神,会友照常来礼拜,受洗人数总共46人,教会在日本时期是军政部所承认的礼拜堂,当时有闽语主日学,孩童在亚答屋的无花果树下上课;而参加1946年这次年议会的本堂代表是高季忠牧师 (当时是传道)。 在1948-49年虽然政治多变,世事难料,但马来西亚教会事工可算顺利,南部教区报告书记载高季忠牧师工作,1948年的记录:“去年年会,改派高季忠当任代理传道。高君为人谦卑温和,极得会众爱戴,工作年余,成绩可观。计成人受洗礼十名,小孩受洗礼廿五名,新收学习友十余名。” 1949年年议会会录:“本区代理传道高季忠先生,彼年壮力强,作工殷勤;且得全体执事会友同心合作,故一切进行,堪称顺利。本年小子受洗二十四名,成人受洗七名,新收学习友十五名。” 据前会友陈玉书口述资料:“高季忠牧师 (当时是传道) 曾经 在1938年来到教会,后来去了马来亚实兆远,1945 年才回来住在亚答屋。亚答屋每年涨水3,4次,涨水后由较大的主日学学生帮忙清洗。1951年他的大儿子在此出世,出世时涨水,所以取名摩西Moses。当时高牧师没有固定的薪水,教会有多少就给他多少;后来经济比较好,牧师才多领薪水。教会大约有80人,我在读主日学,我是属于第三代。” 访问高季忠牧师的儿子高传庆(Moses)对当时教会的印象,他说教会很辛苦,大家生活不好,他常与父母一起去探访,当时会友很穷,多住在亚答屋,泥土地板,在屋内养鸡、鸭,食水为井水。他说父亲一直很辛劳,他结婚当天仍到教堂,将一切事物整理好后,才回去举行婚礼。开始时父亲的薪金只有100多元,后来有300多元。当他过世时,所领到的公积金也只大约1000元。当时他的工作时间可说是24 小时,一个星期七天,也就是献出所有时间;当接到会友需要帮助的电话时,若孩子们刚好在车上,高牧师就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到会友的家中去。会友不但很热心,也很照顾他们一家人,常送鸡蛋、鸭、榴莲、食物、午餐到他们家里,因此不会饿肚子。印象很深刻的是当会友要到教堂去,或牧师到他们家探访时,他们都会穿得很整齐,就是以最好的面对上帝。山芭教会穷, 但最受祝福。 会友对高牧师的印象:他照顾他人,自己可以不吃,但别人不可不吃;一生以5饼(5个孩子),二鱼(高会督及太太)过生活。师母是护士,然而嫁给高牧师后成了家庭主妇及负责教会妇女事工,任劳任怨。星期六下午我们到教会,常看到师母在天井洗衣服,不做家务时她坐在天井的椅子看圣经。高传庆有四个妹妹,慈光、慈琛、慈琼、慈心。 五十年代雨中教会蒙福 依据年议会记录:1950年在亚答屋的崇拜人数有一百人左右,1951年堂会存有三千余元,计划购买空地,以作建堂之用。1952年当时教会劝士有郑正恩、沈再有、杨天福、林就、杨天英、沈东绵、林玉秀。亚答屋礼拜堂前的空地建店屋,地基填高,以致礼拜堂变成低洼地,每逢大雨水淹入堂内,高一二尺,如果是夜晚,床可浮起来,牧师不得不另租牧屋居住; 1954年,高牧师主理堂会已8年,人丁增加还只是住在月租80元的房子。礼拜堂还是亚答屋,教会经济拮据,牧师被派兼任星洲卫理公会书局中文部经理。 1956年年议会记录:由于教堂地点重要,居民也多,教区拟在此地扩大事工,由安和伯博士的协助,向政府请求一块地,二万五千方尺,九十九年期,值新币二万四千元;先还九千,以后每年交一百三十五元。但因政府要发展新加坡计划,致受阻不能实现,只得把礼拜堂油漆一新;1957年,教会领袖是陈成宗,林玉秀;本地传道有郑正恩,陈成宗、杨天福、杨天英,劝士有林就、陈嘉实、陈嘉喜、林玉秀、沈东成、陈玉书等。这一年的南区议会报告指出: “该区在过去三年中,所有为计划建筑新堂事宜,都不能实现为憾!现时在约十一英里处,租得乙块地,一万二千方尺。现在正与业主商量善后工作。该区全体会友,保留高牧留任,进行该区建堂工作。” 1958年年议会记录:武吉班让是星洲的中心地,不久要发展成为新市镇,教堂已经成立二十年,还是在亚答屋中礼拜聚会。幸牧师和会友们努力不懈,终于在武吉班让路旁买到两间店屋,值三万元,楼上为主日聚会所,楼下开设幼稚园课室。卫理公会总务部也向美国总会要求资助美金七千元。 1959年高季忠牧师在马来西亚马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第十三届年议会上报告:“今年乃该堂总会友最雀跃欢乐的一年,盖他们已离开多年在亚答屋中敬拜上帝的一间小礼拜堂,迁入新进购买位于武吉班让大路边的一间两层砖屋店厝。”全体会众是在1959年12月3日迁入新堂,当时会友总数92人,除了主日崇拜,有主日学、青年团、妇女会,幼稚园学生有50人,其中有外国小孩入学,但后来幼稚园只维持一至两年的时间。在1960年新年感恩礼拜后拍了一张留影,与会者人数有两百多人。 六七十年代教会新气象 六十年代教会蒙主眷顾会友激增,1962年的议会记录:会友人数由61年的94人增加到62年的155人,受洗的儿童15人,成人14人;1963年会友增到195人,儿童受洗的18人,成人13人;1964年儿童受洗的25人,成人11人。 教会在1964年成立华语青年团契,在访问郭成鸿先生(如今在悉尼牧会)时,他说:华语青年团契在周六聚会,郑信实、陈良发、罗记生都当过团长,团员有陈德纯、林端民、吕文彰、林良安、良容、良宜、孙爱玲、陈临兰等人都在青年团契。当时讲员通常都是请南大的讲员来分享讲题,曾经邀请陈终道牧师等人讲道;每星期出席人数有30来人。成鸿和洪文杰、彭细伟、沈马可后来七十年代才加入青年团契,他曾经当过两年青年团长。当时活动有唱歌、爬山,把新大的土风舞放在爬山的活动中;演话剧有爱玲、纪生,演自己写的剧本。灵命方面:学生工作是重要的管道,把大学的学生团契的模式带到教会的青年团契来。 七十年代郭成鸿也是诗班指挥,他说诗班是值得留念的地方。 “六十年代年轻人多数受英文教育,每个礼拜练诗,多数都是说英语的弟兄姐妹,因为当时只有一堂闽语崇拜,唱诗用英语,后来诗班在65或66年成立英语团契。诗班就成为将华语和英语会友结合的重要地点。爱娣、安喜、何天喜、何金凤、金喜都在诗班。最后两年PAUL接受当指挥,爱玲唱女低音,Ruth唱高音。传庆妹妹高慈光和慈琛司琴。诗班每年搞一个KAN DADA 合唱、独唱;还有音乐晚会,记得无比的爱是其中一首诗歌。每年都有报佳音,条件是至少十五岁以上,参加人数很多,用罗哩车载送,整晚报佳音至凌晨5点。按照次序一家一家去报,因时间关系,一家只容许唱两首诗歌。由Moses (当时17-18岁)、安喜、信实、等带领报佳音。” 如今何金凤是唯一还在诗班的忠实姐妹。当时到山芭会友家报佳音,在树林小径步行点上蜡烛,把佳音带到村里,很有气氛。 六十年代的主日学,在礼拜堂楼下集合、唱诗,然后分班到楼上及楼下上课。有11-12班,语言用闽语、英语、华语,当时的主日学校长是沈东成,每年都到海边野餐(如樟宜海边)感到很兴奋,大约有80多人参加(两辆巴士)。 记得1963-1964年教堂后面隔着篱笆的南洋鞋厂发生火灾,高牧师一家人住在教堂楼上,火大约在晚上7-8点时烧起,大家很害怕,奔到教堂,德纯帮助老妇人离开火场,有5辆消防车到场灭火;当时教堂的屋契属于南洋鞋厂,用二万元买下店屋。后来计划买地建目前的教会也是必须的。 教会探访工作十分重要,德纯记得当时去探访记荣伯时,他住在林厝港附近的一个小岛,必须爬山、过海才能到他家去。 1965年会友160人,15位执事,主日学学生180人。1966年,高牧师和执事们,拟用一万元买下林厝港布道所,由三一神学生叶锡安先生负责,使乡村聚会有了安定的扎根地。1967年正式会友174人,主日学生200人,堂会不敷用;1968年,高牧师和当时会友领袖刘钟铭、陈成宗,以及执事们,发动筹款建堂工作;教会在1969年清还所有店屋债款。 七十年代入应许地 根据1970年马星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第三届会议记录:“本年度除将全部债务还清外,又购得一新堂地址,座落在武吉知马路九条石大路旁,总面积约共三万八千方尺,价值十万余元。地势居高临下,环境幽静,诚为适合建筑圣殿理想地点。该堂执事部暨全体会友,同心合意,努力奉献,认捐将近八万余元,全部建筑款约二十余万元。”教区通过让我们可以向其他堂会募捐,全力支持本堂建堂事工。1972年堂会会友领袖是陈成宗,沈东成,加上会友传道郑正恩、刘钟铭、林就、林玉秀、周瑞麒等;正式会友259人,主日学215人。 1975年高季宗牧师荣升为新加坡教区长,1976年被按立为新加坡基督教卫理公会首任会督。高会督在1977年5月至9月间,因大肠癌住院,神医治了他并且更重用他,高会督在武吉班让堂事奉长达28年(1946-1974)。其任会督自1976至1984年。 1974年杨武义牧师任本堂会牧师,积极带领教会推动建堂事工,1976年成人受洗17人,儿童4人,正式会友280人。1977年售出两层店屋旧堂,教会搬出会所,暂时搬到锌板屋临时聚会所,地址是280,Lorong 4, Bukit Gombak;同年新教堂建筑图已获批准,开始投标。 1977年3月举行兴建新堂动土礼,由高会督主持。经过了多年会友们的努力,终于在第二年一座堂皇礼拜堂落成。 武吉班让堂会的弟兄姐妹,在四十年长山(Bukit Panjang)里的旷野,因为有神云柱火柱引领,终于进入到所应许的迦南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