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村镇
释义
1 陕西省乾县王村镇

王村镇位于乾县南端,距县城26公里处,是乾县的南大门。从明朝至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素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美誉。面积5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有人口32327人,乾武路备战路穿镇而过,北接312国道,南接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距杨凌农科城20公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宝鸡峡干渠在镇内横穿而过,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镇内建有移动、联通基站,拥有500多门电话,通讯发达。

乡镇概况

王村镇位于乾县县城南26公里处,南邻武功县贞元镇代甲乡,总面积5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351亩,全镇辖20个行政村,7393户,31563人。

本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宝鸡峡干渠穿越而过,水利条件优越,农业连年丰收,使该镇成为乾县中南部的“粮、油、棉基地镇”。1999年底,小麦产量1.3万吨,玉米1.4万吨,其他谷物0.1万吨,油类作物456吨,棉花108吨,农业总产值3800万元。

1999年底,大家畜存栏2389头,其中良种奶牛1482头,牧业产值983万元。生猪存栏14628头;家禽存栏7.3万只。镇村企业238个,从业人员2860人,多种经营718万元,企业总产值34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4元。

全镇有1所初级中学,19所小学,2所幼儿园,在校学生6785人,教职工316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镇卫生院和高建堂偏瘫卫生院以及18个村级卫生室均已达到初级保健标准,全镇共有医护人员62人,常规设备8部,病床44张,镇计划生育工作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有15名工作人员,有B超机、X光机、手术台等医疗设施,经常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使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效地控制在8‰。

王村镇交通便利,战备路、乾普路穿越而过,境内有12个行政村通公路,有公路里程23公里(含社村油路),所辖行政村(包括自然村庄)均已通电话。

农村经济

王村镇是乾县农业大镇,有名的“屯粮田”和“万亩丰产田”生产镇。镇党委、镇政府在稳粮基础上,积极实施“强畜、优果、兴菜”工程,截止2008年04月,粮食产量达3.2万吨,优质奶牛5000多头,果树面积6000多亩,大棚菜300多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镇村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2823万元。

城镇建设

商品贸易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二、五、八集市贸易繁荣,蛟龙转鼓蜚名中外,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一年一度群众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活跃。

教育事业

该镇有21所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定提高,2004年评为省级教育强乡镇。

文化名人

董生龙:淡头村人。作家,笔名钱稹,原青海作家协会主席。

亓宏刚王吕西村人。小名:亓新库。 字滋心,号润琹轩主人。1983年出生,陕西乾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编辑、记者、青年作家、书法家。现居武汉市,供职于书法报社,任《书法报·老年书画》编辑部主任。

现系中国民族书画院湖北分院院长、中国美术网执行主编、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导报》特约编审、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海东方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中心艺术顾问、陕西三秦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陕西三原白鹿书画院名誉院长及全国多家艺术社团顾问、名誉主席等。

曾任中国艺术家新闻网总编辑、《中国硬笔书法年鉴》编委会委员、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青海省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兼副秘书长、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导播、青海电视台编导、《青海经理人》杂志编辑、青海《好作文》杂志编辑、青海《东方书法艺术报》编辑部主任、《书法报·老年书画》专题部副主任等。

在《成功之路》《吉林日报》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篇文学作品;书论文章发表于《美术报》《中国收藏》等专业报刊;书法作品多次受邀参加“艺术无限 科技无限”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等各类展览,并被台湾博物馆、青海文化馆、广西百色学院、温州建设集团等单位及国外友人收藏。

《松原日报》《松原晨讯》等媒体对其个人艺术成就曾专题采访。所负责主编的《书法报》子报——老年书画报,深受书画家及广大老年书画爱好者的喜爱,为人为艺谦虚平和,被读者誉为“亲民媒体人”。

李白颖:淡头村人。画家,咸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咸阳市画院名誉院长。

行政辖村

上官东村 引上官西村 北索村 淡头村 牛池沟村 张留东村 张留西村 任家村 马家村 王村杨家村 西畅村 北上座村 王吕东村 王吕西村 大王村 南索村 王召上堡村 王召李家村 王召前堡村 王召后堡村 南上座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0313

男 15570

女 14743

家庭户户数 686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612

家庭户男 15352

家庭户女 14260

0-14岁(总) 9309

0-14岁男 5182

0-14岁女 4127

15-64岁(总) 19613

15-64岁男 9775

15-64岁女 9838

65岁及以上(总) 1391

65岁及以上男 613

65岁及以上女 77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0216

2 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

镇情概述

王村镇位于合阳县城以西,是合阳的西大门。境内西韩铁路、108国道、合澄公路、合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武青石殿坐落在该镇南王村。

该镇辖18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23876口人,5.7万亩耕地,2004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995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90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056万元,完成财政收入20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7元。

农村经济

王村属典型的农业镇,年粮食种植面积2.8万亩,主要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有粮食、苹果、蔬菜、红提、绿化苗木、药材等。优势品种有百亩冬枣、百棚西瓜、百亩红玫瑰、千亩优质核桃。畜牧业初具规模。有大规模养殖户185户,存栏猪5000多头,牛2000多头,羊6000多只,鸡20000多只。

乡镇企业起步早。主要产品有建材、予制品、煤球、卫生纸、微肥、挂毯、工艺品等,华瑞植物营养微肥和挂毯、木工艺品畅销全国各地。

集市贸易繁荣,工商业相对发达。已形成王村矿集市、王村街集市和南蔡集市,拥有个体工商户6000多家,2003年投资380多万元,建成了库容500多万个的全自动氟制冷库。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18个村镇道路全部硬化,15个村建成了高标准的教学楼,12个村通上了自来水,程控电话全部入村,8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7个村实现了巷道硬化。

3 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

镇情概述

荥阳市王村镇位于荥阳市西北部,北濒黄河、邙山,南与郑州市上街工铝城接壤,全镇辖23个行政村,181个村民组,54000人,91平方公里土地,65000亩平原耕地,50000亩黄河滩地和20000亩坡地。王村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开洛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陇海铁路、310国道依镇而过,市道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拥有11万伏、3、5万伏变电站两座,程控电话网络遍及千家万户,有两座黄河提灌站和上千眼机井,现代化工贸区和小城镇已初具规模。

行政辖区

王村镇代码:410182104。2006年,辖23个村委会:

王村 后白杨村 前白杨村 后庄村 司村 薜村 韩村 留村

新店村 许庄村 小村 大村 前新庄村 后殿村 蒋头村 梁庄村

洼子村 柏朵村 段坊村 丁村 木楼村 房罗村 仁里村 

农村经济

王村镇是农业大镇,截止2007年06月,常年粮食产量保持在28000吨以上,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该镇共发展日光温室大棚7000座,大田菜13000亩,精品果林3000亩,万只鸡场80家,存栏蛋鸡150万只,芦笋1500亩,规模养猪场45家,生猪存栏5万头,水产养殖基地5000亩,养殖水面3000亩,无公害水稻5000亩;优质棉花28000亩。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升级,种养殖协会遍布全镇,2003年7月全镇大米、蔬菜、水果种植基地、水产、畜牧养殖基地被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4 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

乡镇概述

王村镇位于新乡市城乡结合部。辖20个自然村,城乡人口5万余人,总面积24.04万平方公里,投资环境十分优越。这里京广铁路、新辉路、西环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供电系统服务设施穿越境内,辖区内西部变电站,电网惯通全镇,电力供应充沛;居民装机在95%以上,与国内外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经济产业

20多年的艰苦努力,牧野区王村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该镇形成了以电池、化工、新型建材、皮塑、三轮车制造为主导,多产业互补的新型地方工业体系,共有工商户6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300余家,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完成税收5000余万元。主导行业环宇集团公司是全国生产电池最大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产品销往亚、非、欧、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豫北地区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以新鸽、新鹰为龙头的三轮车制造工业群体,年产人力、机动、电动系列三轮车3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拥有三轮车“制造之乡”美称,闻名全国;天丰公司以生产各种型号的彩板、结构型钢及建筑施工、机械制造为一体的新型建材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王村镇地杰人灵,通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获得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达到8家,拥有中高级科技人员达到800余人,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专利技术达到20余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一项,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10项,星火计划项目15项,落实2项国债、省结构调整重大投资项目,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科技示范乡,2003年10月通过了国家科技园区的验收。进入2004年,王村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带动,千万元以上立项投资项目达到17个。

城镇建设

该镇按照“科学规划,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要求,正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民用车辆集中发展地列入了新乡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利于民营经济集中联片规模发展。民用车辆工业基地、三里桥电子工业基地建设投资的优惠政策及措施,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

5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基本概况

王村镇地处山东省中部,位于周村西南19公里,东和南与淄川区接壤,

西与章丘市毗邻,西和北与邹平县连接,东北与彭阳乡相连,西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50公里, 距济青高速公路20公里,距建设中的滨莱高速公路8公里。胶济铁路王村货运站坐落境内。309国道从境内穿过,是省道胶王路的起点。

王村镇地处泰鲁山系,是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部为丘陵,北部是平原。东西最大距离5.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5公里,总面积317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46公顷,主要山脉有西宝山、东宝山、冲山、福禄山,其中西宝山最高,海拔3 51.8米。 主要河流有玉带河、青杨河,境内流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1.77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花生等。

历史沿革

殷商时期,王村镇即为姜姓诸侯国-——逄国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间为“逄陵”邑(县)治所。元至顺元年(1330年),因王姓立村,地处山谷,故名王村峪。明代中期开有店铺,称王村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为淄川县正西乡、西北乡的一部分,简称王村。民国19年(1930年)设建制镇,属淄川县第六区,1948年属冲山区。1956年改为王村乡,1958年建王村公社。1970年8月由淄川区划归周村区。1982年3月恢复王村镇。2001年3月区划调整,彭阳乡整建制划入王村镇。

遗址

王村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蒲松龄书馆和万家古建筑。另存有逄陵古城遗址、土鼓故城遗址和武亚元古建筑群。

故城遗址

殷商时期建立的姜姓诸侯国“逄国”,为齐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均坐落于境内土鼓城。土鼓城是西汉设置的土鼓县城。高齐并土鼓县入卫国县,随改卫国县曰亭山县,唐省亭山县入章丘县。土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四个村庄,以居民姓氏别之,土人统称为古城。据清乾隆《淄川县志》载:“沈家古城、杨家古城、曹家古城、张家古城、栾家崖”,后栾家崖称栾古城。现在沈古城村西尚存侧门故址,石基石墙,木架青瓦。

大史村古墓

王村东南4公里有大史村,村东南有一古墓,传为“元达里墓”。据乾隆《淄川县志.三续冢墓》载:“元达里墓在城西四十里大史家庄南。高丈许,广约一亩。四周陂陀,顶园平无碑碣。其南一冢差小,俗呼为王坟。旧时有人於其东北去冢仗许,取土掘地得隧道,两旁用石砌成。甬洞中列陶人、陶马、兜鍪,甲仗列队俨然,急掩闭不敢动。观此,则王坟之说,似不为诬。但耆旧相传,俱称元达里墓,必有所据,今不可考”。现因村民盖房等故,墓址已夷为平地。

蒲松龄书馆旧址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西铺村设馆教书,创作了蜚声中外的《聊斋志异》,使王村成为蒲学研究中心和神鬼文化重要发祥地。现“蒲松龄书馆”,系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之东院。南北56.63米,东西26.9米,占地1523平方米。其中振衣阁最为壮观,属双层阁楼式建筑,上下共6间,石基砖身,木架结构,青瓦单脊,强兽坐脊。有崇祯皇帝赐匾,存清朝圣旨原件4份。尚书毕道远纪念馆。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毕道远纪念馆位于王村镇万家村,现存有白业堂、毕氏八支祠、菩提庵和毕木、毕自严、毕忠臣御葬墓等古迹,2003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武亚元建筑群

清朝时,镇内李家疃村王悦凝武艺超群,被朝廷取为武亚元。据史料载:“王公,字观成,号冠英,丁卯科武亚元侯,选运税,例授武略骑尉,武亚元所用样刀一百五十余斤”。武亚元古建筑群占地60余亩,保留房屋200余间。建筑为清代风格,石基砖身,木架结构,青瓦单脊。

名门

西铺村毕氏家族。镇内西铺村毕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富甲一方,科举连第,其代表人物为崇祯初年户部尚书毕自严。毕家共计得到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封赠、褒奖圣旨33道。毕家把这些圣旨视为传家宝,密藏在石隐园振衣阁中。因后裔分家,圣旨也分藏各家。“文革”时,大多被当作“四旧”查抄烧毁,只有4道侥幸保存至今。

这4道圣旨均为绢本、五色,高31.5厘米,长分别为386厘米、360厘米、415厘米、406厘米。内容分别为:天启元年赠毕自严之父毕木为太中大夫太仆寺卿,其母刘氏为淑人;天启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褒奖毕自严政绩,封其妻胡氏为夫人;崇祯元年九月赠毕自严祖父毕忠臣为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其祖母为夫人;崇祯二年赠毕自严祖父毕忠臣为资德大夫、太子少保,其祖母仍赠夫人。这四道圣旨是研究明末历史和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特产

王村酿造业。王村黄酒、王村醋是山东传统名特产品,以其历史悠久,酿造工艺独特,口味醇香而驰名国内。王村酿造业,兴起于明朝中叶,清末已具规模。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村就有“春分酿酒拌醋”之说,至清末发展到德成号、德成泉、德兴公、信成号、景泉聚、义盛号、庆祥永等10余家较大商号,经营白酒、黄酒,兼营食醋,德成号酒纯而生意最为兴隆。醋类产品有山王醋、陈醋、香醋、大曲米醋、米醋、米姜醋、白醋、冰糖醋、饺子醋、海鲜醋等2个系列、20多个品种。黄酒产品有红谷酒、红谷枣酒、王村黄酒、精制黄酒、南酒、料酒、纯米酒等6个系列。1927年以来,王村黄酒、王村醋在国内外多次获土特产品奖、地方名产称号、优良产品称号,食品博览会金奖、银奖、铜奖等。

行政辖区

王村镇下辖村:

王村 苏李村 万家村 尹家村 栾古村 王洞村 西铺村 辛庄村 黄埠村

和家村 大尚村 沈古村 栗家村 杨古村 张古村 李家疃村 中央村 东铺村

大史村 小尚村 彭家村 下沙村 西道村 前坡村 南河东村 双沟村 后坡村

毛家村 陈家村 郭家村 姚家村 宁家村 平楼村 解家泉村 朱家村 东阳夕村

西阳夕村 北河东村 东道村 上沙村 朱首湾村 
王耐 
王铝  

特色农产品

民族人口

该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6‰。 少数民族有回族、 满族、 蒙古族、藏族等,总人数为1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04%。 全镇有毕、王、尚、张、沈、孟、邱、郭、杨、等300个姓氏,其中毕姓最多。

经济发展

该镇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收入为主, 1978年为569万元, 2000年为11916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2∶77∶17.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21.4万元。

该镇财政收入列全区第一名,是全市经济强镇,在全省小城镇试点镇中综合实力名列第20位。

乡镇荣誉

该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57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创安工作先进镇、全省先进基层党校、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全省农村文化先进集体、全省党员电教科技工程示范镇、全省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淄博市“六好”乡镇党委、全市教育强乡镇、全市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全市推行股份合作制先进单位、全市文明乡镇示范点、全市十佳基层党校、全市先进基层党校示范点、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全市先进纪检监察单位、全市先进乡镇广播电视站、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全市老龄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电话建设先进乡镇、全市村级建档工作先进集体。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16年,建王村小学,校址在王村西首大兴教寺,校名为“淄川县正西路忠信乡第三国民小学校” 。 教师2人, 学生30余名,编成一个复式班。以后,“直奉战争”、“直皖战争”相继爆发,学校时办时停,教学倍受影响。1929年,王村的开明士绅联络附近的20个村庄,恢复并扩大了王村学校。校名改称“淄川县立第十四小学校” 。实行“四、二学制”,设初级4个班,高级3个班,250学生余名,教职员10人左右,多系师范、中学毕业生。是年起,王村的初等教育发展较快,设学校17所, 学生734人。1948年王村最后一次解放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 多数村庄先后办起了冬学识字班、扫盲班、农民业余学校。1958年8月建淄博第十七中学,时有12个初中班,学制3年,学生600余名,教师35人。1965年贯彻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指示精神,建立王村公社农业中学, 有初中班2个,学生95人。到1980年农村少青壮年文化程度,40%达到小学、35%达到初中、16%达到高中,青壮年脱盲的占9%。1970年1月建立王村中学,招收高中新生;1983年改称周村区第五中学,是年王村中心学校初中部并入该校,形成完全中学; 1985年有高中6个班,学生350人,初中15个班,学生889名。杨古、大尚两处联中有初中班6个, 在校生574人。境内有22处小学,116个班,在校生339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在校学生毕业率达95%。全镇有幼儿园20处,幼儿入托率达96%。1987年投资40万元,兴建小学教学实验室11处,被区政府命名为“教学试验室建设标兵乡镇” 。是年,投资86万元,建起了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3577平方米的王村镇中学。 1988年1月将杨古、大尚两处联中合并到镇中学,学校共有初中班12个,在校生630名。 同时建杨古、大尚两处联小。1989年在全区率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1990年底,全镇有小学19处、教学班86个、在校生2478名;有中学两处(含周村五中)、高中班6个、初中班18个,在校学生1239人;有中、小学教师222名。去92名中学教师中有民办18名、130名小学教师中有民办84名;有20所幼儿园(其中17所达市级一类园所),幼儿园教师48名,幼儿园入托率达98.6%。1990年9月,周村五中高中部停止招生。是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市、区验收。1986~1990年期间,全镇用于教育的投资达3 00多万元。1991年后,为改善教学条件,集中使用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将19处小学合并为12处。1992年底,全镇有中学2所(含周村五中) ,初中班24个,在校生1175名;有小学12处,在校生1883名;有中小学教师216人、中学教师91人(其中民办12人)、小学教师125人(其中民办82人),师资达标率91%。中小学生毕业率97.5%。 全镇有幼儿园20处,幼儿入托率98%。1998年投资5万元为王村镇中学、王村中心学校配备了微机和语音室, 王村中心学校成为全区第一家配备微机的农村小学。199 9年9月在王村镇中学基础上,投资188万元,新建3600平方米教学实验楼1座,扩建操场1.5公顷。 是年将周村五中与王村镇中学合并成立王村中学。1999年底被评为淄博市首批教育强乡镇。 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6所,入托率90%;小学7所,在校生10 50人;中学1所,在校生981人。

1986年起,利用各种方式对镇办企业的职工和基层干部进行培训。1987年镇办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8名, 输送14名青年干部到大专院校学习。1986~1990年培训干部职工3000余人次。通过学习和培训,有2人晋升为助理工程师、2人为助理会计师,22名管理干部中取得大专文凭3人、中专文凭7人。1991年起,先后与山东轻工学院、周村区人才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在王村造纸机械厂建立一处人才技术开发试验厂;与市乡镇企业局、市乡镇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区职工教育办公室联合举办了20余期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班,职工全员培训达10余万人次。1992年成立职工业余中专班,首批招生100人, 学制2年。是年王村镇被淄博市政府命名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到200 0年,企业职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全镇科技人员达1000余人。

王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早在殷商时期此地就建立了姜姓诸侯国逄国,为山东地区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即坐落于境内的五古城。镇内西铺村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故居。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此任塾师38年,完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现建有“松龄书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统文化有灯会、踩高跷、芯子、舞龙、戏曲名唱、雕刻、琴棋书画等。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73年建广播站,1975年11月建电影放映队,1980年建露天放映院。20世纪80年代,机关、企业、学校和各村建立阅览室、档案室。1984年建成王村影剧院。1987年成立了镇电影管理站和书画摄影协会,该协会有会员30余人,其中部分书画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1996年建有线电视台。1999年后又投资120余万元, 进行有线电视光缆传输改造,实现了与区电教中心的光缆并网,全镇2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入户率达到90%以上。通过有线台开辟了《王村新闻》《党员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报纸新闻摘要》等节目;以镇内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为题材,录制了《俺们村的老年人》《走入股份合作制》《敬老院的当家人》《晚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和为党旗添光彩、精神文明崭新篇等专题节目,并在中央、省、市、区电视台、电台播放。其中《晚情》被收录在全省党员电视教育片。2000年,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100余处,其中影剧院4处、 中小型舞厅18个、文化活动室24个、老年人活动室2处、书店5处、电影放映队3个、体育活动场所26处。村村消夏文化活动、老年人健身活动蔚然成风,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群众的时代精神风貌。

卫生体育 建国前, 境内只有6家私人中药铺。建国后,50年代末山东王村铝土矿、 山东王村耐火材料厂、山东省生建八三厂3家国营企业建立职工医院,60年代初相继建立公社卫生院、肺结核防治医院。之后,各村相继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市麻风病医院在王村宝山建立。70年代末,建周村区医院王村分院。1987年将王村分院建成中心卫生院,改造了旧病房,购置了200MAX光机、B超仪、脑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全自动洗胃机、生化自动分析仪等设备,与省肿瘤医院联合建立了肿瘤专科门诊。1990年建病房11间,经省、市验收合格,正式更名为王村卫生院。1991年,镇政府筹资90万元,建成2200平方米门诊楼,病床50张。1992年建成周村区红十字医院。是年,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2000年,境内有医院5处,村级卫生室19处。

境内体育活动活跃,有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老年门球协会等体育组织,有乒乓球队、 篮球队、田径队等体育代表队,有大田径场一个、小田径场10个、篮球场17个。 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荣誉。李家疃村的王强,1990年在省“萌芽杯”举重比赛中获2枚铜牌,1991年在市体育比赛中获2金1银。同年王强、宋俊平考入市体校,毕莹考入省体校,西铺村的赵玉胜在山东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获52公斤级摔跤比赛金牌。

人民生活 建国前,农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穿衣布料、颜色增多。90年代,吃穿住行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全镇家庭拥有机动车辆的占30%以上,其中拥有小轿车占1/10,安装程控电话的占80%以上。农民吃水实现了社会化供水,农业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由过去以种地为主,转向从事工业、手工业、饮食业、服务业、种养业和商品流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000年,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省一级敬老院,有30多位五保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4年,跨入全市首批小康镇行列。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72元。

镇村建设 建国前,除富户人家建房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多为土木结构,坯墙,麦秸顶、 木棂门窗,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左右。饮水靠土井,照明为油灯,交通为土路小道,遇风尘扬,逢雨泥泞。建国后,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各项建设相继发展。村村户户通上了电,部分村用上了自来水。镇村主要街道铺设沙石路面。公共建筑面积761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4.56万平方米。生产建筑混合结构5.33万平方米。到1986年全镇砖瓦房占30%,人均住房面积11.5平方米。1987~1990年,本着“繁荣经济、服务生产、美化镇貌、方便群众”的原则,全面进行镇村建设,80%以上的农户住上砖瓦房, 5%的村民住上楼房,村内道路明显改善。1990年后,实施城镇拉动战略, 全面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1991年10月,投资460万元,占地面积8537.6平方米,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程控电话工程建设竣工。1991年12月,投资250万元,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 局部7层,高25.1米,集办公、食宿、接待于一体的王村松龄大夏竣工。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1993年以来,投资城镇开发建设资金3亿多元, 先后拓宽3.6公里长的镇中心路,3公里长的松龄路,拓宽改造镇村路26条,总长40多公里,村内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实现硬化道路村村通。2000年,投资960万元,建成309国道王村连接线改建工程(东外环路)。该工程设计标准为一级路, 全长2.6公里,主车道双向6车道,宽22.5米,占地10.67公顷,拆迁房屋3000余平方米。当年4月中旬破土动工,历时近4个月建成通车,是当年淄博市十大路网改造重点工程项目中首家开工和竣工的工程。至2000年,小城镇建设框架已形成以三纵三横道路为骨架,覆盖面积8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格局。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1平方公里的住宅小区建设和2公里长的镇商业中心街建设形成规模,科苑小区、商贸小区建设形成雏型。 先后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57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1995年编制了第二轮城镇规划。1998年,按照科学、合理、超前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求,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一步调整了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程序编制、论证、评审和审批。先后完成了宝山住宅小区、 科苑小区、银杏小区、工业小区、镇中心商业街的详细规划,完成了编制面积3平方公里的王村东部新区规划。完成了东外环两侧的行政文化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 文化旅游区、居住区的详细规划,完成了2.1平方公里的宝山风景区规划,同时编制了若干道路、 广场绿地、小景点、市场等专业建设规划及4个村庄的详细规划,全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60%以上。近年来,先后建设了污水排放系统、地下电力、通讯电缆, 安装了高标准路灯;镇驻地两个住宅小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暖;新建1 1万伏无人值守变电站1座; 建公共绿地30多万平方米,整修了王村集贸市场,镇驻地主要街道实现了“绿、美、亮、洁”。

集体福利 实行村干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镇出政策,村集体与个人按比例投保。对已退职的满60岁的建国前后的老党员和村干部实行生活补助制度,每月50元,按月领取。 对百岁老人,镇政府每月发100元生活补贴。镇政府建立了“党恩暖心”基金,为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学校建立了奖学金制度。部分村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最早的全镇党组织王村党总支部成立于1956年10月。1958年建立中共王村人民公社委员会。1976年10月重新组建中共王村人民公社党委。1982年5月7日, 王村人民公社党委改为王村镇党委。1985年9月建业余党校,1996年王村镇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1997年被评为“淄博市十佳先进基层学校”。1 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党员电教科技工程示范镇” ,1999年被评为淄博市“六好乡镇党委”。2000年底,调整充实了46个农村党(总)支部,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958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30年设建制镇,属淄川县第六区,1948年属冲山区,1949年10月建六区 (冲山) 区公所、六区(冲山) 区委。1955年4月建王村工委、王村办事处。1956年10月撤区并乡, 改为淄川区王村乡。1958年成立王村人民公社。1968年3月建革命委员会。1982年3月成立王村镇人民政府。

1929~1937年,淄川县立第十四小学校(王村学校)。进步教师曾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 发展会员100多名,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曾一度掌握了村政权,并发动学生和群众摧毁了5座庙宇的大小神像。 1937年12月,由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马耀南建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与先后建立的老三营、特务二队、边联中队、县独立营、村自卫团等各级抗日组织和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相配合,并肩战斗,开辟了张坊、周南、王村一带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人民拥军拥属、支援前线。军民反“扫荡”、反“蚕食”,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一面组织支前大军参加泰安、莱芜战斗,一面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四次解放周村。1949年10月建六区 (冲山)妇联,1958年8月建王村公社妇联,是年建王村公社团委,1965年建王村公社贫协。近年来,建立了工会、科协、计划生育协会。

6 山东省即墨市王村镇

基本概况

王村镇位于即墨市东北部、王村半岛的中心,地处东经120°51′、北纬36°31′。镇东北与丰城镇相邻,东南与田横镇相接,西南与温泉镇相通,西北与金口镇相连,南濒鳌山湾,北靠丁字湾,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7688公顷。全镇海岸线长8公里,海滩面积1133.9公顷,是鱼、虾、蟹、海参、贝类等海产品的良好养殖场地,现已开发滩涂养殖对虾、海参等品种。境内环镇连绵10座山头,海拔均在210米以下,总跨度18公里,面积8000余亩,山体属马牙沙和石渣土土壤,宜于林、果、茶、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栽植。该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王刘路和大田路两条柏油路纵贯东西,在建的滨海公路在王村境内有7.8公里。距青岛港码头85公里,距青岛流亭机场60公里,距兰村火车站60公里,距国家级商用港口岙山港17公里,距国家二类口岸码头女岛码头15公里。全镇辖35个行政村,2005年末全镇总户数12612户,总人口39333人。

镇名由来

由王姓居多的村名派生而名。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王村镇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上,特别是“8.26”暴雨灾害后,党委、政府又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促进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投资100多万元,整修了长3.2公里的振兴一路、长3公里的王车路;投资50万元对长4公里的田小路路基进行修扶硬化1公里;投资300多万元完成笔架山菩家楼和王家山小流域治理,其中王家山小流域治理被即墨市评为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投资120多万元完成杨戈庄河治理、东王村塘坝建设、王村河中王村段河道治理、王家塘坝建设等一些亟需兴建的水利工程;投资80多万元,完成小丈水库、东王村塘坝、山口塘坝、周家塘坝的除险加固,确保了安全度汛;多方融资100多万元,完成大桥、小桥、黄庵、黑石庄、鲁家5个村庄的自来水建设,顺利通过上级的检查验收,大桥、小桥两个村庄克服村庄地势复杂、投入资金多等实际问题,把自来水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对待,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多方筹集资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按要求完成自来水建设任务,解决了群众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养猪专业户—孟秀兰王村镇蒲湾头村村委委员,中共党员,现年45岁。她乐于钻研,吃苦耐劳,多次到青岛恒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在全镇率先提出科技化养猪理念。她利用从青岛恒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良种大约克夏种猪,采取自繁自养,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了一年的时间,由原来的4头发展到20多头后备母猪,育肥猪存栏400头,年出栏1000头,纯收入25万元。孟秀兰赚了钱,对周围村民震动很大,周边村民纷纷向她学习养猪。“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孟秀兰对左邻右舍询问技术的总是有问必答,有时扔下自己的事去给村民进行指导。在孟秀兰的带领下,蒲湾头村、黄官屯村、卧龙村等养猪热情空前高涨,饲养数量比过去翻了4倍,现存栏达2000多头,在成绩面前孟秀兰总是很谦虚的说:“作为一名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这是我应该做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6年,全镇辖35个行政村,总人口39379人,其中男19994人、女19385人。总面积76.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2公顷。全镇完成生产总值7.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27亿元、2.46亿元和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5.6%和21.1%。地方财政收入1121万元,财政支出2213万元。居民储蓄余额2.61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205元,比上年增加768元。

农业2006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2.42亿元,其中农业4090万元、牧业7447万元、渔业1.26亿元。粮食总产1.69万吨;花生总产1971吨;蔬菜、瓜类总产1.25万吨;水果总产250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2314头,猪年末存栏1.21万头、年内出栏5万头,羊年末存栏1469只,家禽年末存栏78.41万只、年内出栏200万只。水产品总量1.13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800吨、海水养殖9506吨、淡水产品产量40吨;海水养殖面积1142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0公顷;机动船60艘、240吨、529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70公顷。主要特产有冬枣、地瓜、花生、对虾等。

工业2006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78亿元,增长2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现价)1.1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现价)1.07亿元,固定资产小计5620万元,资产合计8415万元,负债合计5538万元,利润总额1144万元,利税总额1874万元。限额以下工业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现价)6884万元,销售收入6686万元,上缴税金290万元,利润总额292万元,资产总计3996万元,负债总计1965万元,实收资本2316万元。

招商引资2006年,全镇引进外资企业1家,共有外资企业3家,年内合同利用外资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1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5家,共有内资企业8家,年内合同利用内资61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5000万元。出口创汇82万美元。

各项社会事业2006年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8所,共有在校学生3693名;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549名。有卫生院1所,医疗室(站)28个。人口自然增长率2.41‰,计划生育率100%。百户拥有电话75部,有线电视入户率53%。

经济发展

该镇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工业、农业、加工业、养殖业、手工制作业等五大产业,共有针织、食品、海产品、冷藏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皮鞋、饮料等20多个门类近百种产品,产品销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恒生源集团公司、京源食品有限公司、圣达针织有限公司、信义工艺品厂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该镇农业发达、物产丰富。2003年该镇有果园4000亩,年产干鲜果2000吨。已开发滩涂1.1万亩,养殖对虾、魁蚶、纹蛤、蟹等品种。年存栏大牲畜5000余头,猪1.6万头,家禽40万只。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采取“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

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自1996年被即墨市列为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后,硬件设施日臻完善。镇内建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可提供充足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建有3.5万千伏安变电站1座,电力充裕;建有电信、邮政、农电办公楼,装有2000门自动程控设备及139GSM移动通信基站。有两条市乡路纵贯全镇东西并与即墨相通,距青岛港码头85公里,距青岛流亭机场60公里,距兰村火车站60公里,距国家级商用港口岙山卫港17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同时,该镇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建设为三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行政辖区

王村镇下辖村:

西王村 北王村 中王村 东王村 南王村 农林村 南坦村

北坦村 西坦村 闫家庄村 山口村 马山后村 小桥村 邓家埠村

杨戈庄村 小丈村 上古庄屯村 下古庄屯村 周家高戈庄村 朱家高戈庄村 马家高戈庄村

王家高戈庄村 迟家高戈庄村 谢家埠后村 鲁家埠后村 林家埠后村 黄官屯村 蒲湾头村

卧龙村 大桥村 抬头村 新安村 沙戈庄村 黑石庄村 黄庵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9981

男 20283

女 19698

家庭户户数 13112

家庭户总人口(总) 39515

家庭户男 20014

家庭户女 19501

0-14岁(总) 7258

0-14岁男 3721

0-14岁女 3537

15-64岁(总) 28753

15-64岁男 14738

15-64岁女 14015

65岁及以上(总) 3970

65岁及以上男 1824

65岁及以上女 214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9006

7 贵州省毕节地区周村区王村镇

镇情简介

王村镇,毕节地区周村区辖镇。新成立的王村镇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辖41个村、l个居委会,总人口 545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88人,农业人口34942人。工业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机械、电子、食品酿造、建材及建筑安装、环保、日用陶瓷、化工、农药、地下资源开采加工等十大支柱行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初具小城镇规模。

行政辖区

总人口 37133

男 20597

女 16536

家庭户户数 11053

家庭户总人口(总) 31957

家庭户男 15734

家庭户女 16223

0-14岁(总) 5945

0-14岁男 3027

0-14岁女 2918

15-64岁(总) 28246

15-64岁男 16275

15-64岁女 11971

65岁及以上(总) 2942

65岁及以上男 1295

65岁及以上女 164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4324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2000年社会总产值达到17.4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521.1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06亿元,销售收入15.33亿元,利润l.18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036万元,自营出口创汇320万美元;完成农业总产值7916万元,第三产业产值7486万元。

8 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

自然环境

王村镇地处泾川西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东南低西北高,海拔1340米左右,典型性大陆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0℃,积温3947.1℃,平均降雨量553.4毫米,蒸发量1181.6毫米,平均降水天数98天,日照227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4%。

基本情况

截止2006年9月,该镇有18个村,101个村民小组;有耕地7.1万亩,其中:山地3.6万亩,川地1.8万亩,塬地1.7万亩;6023户26651口人,劳动力8198人,其中:男4473人,女372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47人,初中2698人,小学4226人,文盲、半文盲327人。60岁以上1260人,18至60岁5856人,18岁以下1082人。

四通情况

截止2006年9月,王村镇通电村18个,通自来水村11个,汽车村18个,通电话村18个,通邮政村18个,建成130、139、小灵通3个通讯基站。

医疗卫生

截止2006年9月,王村镇共有卫生院(所)40个,从业人员73个,病床65张,其中镇卫生院1所,有医生12人,护理人员6人,其他人员8人,病床23张。

教育情况

截止2006年9月,王村镇共有学校22所,教师316人,学生5671人,农村适龄儿童4727人,适龄儿童入学4716人,占99.7%。镇独立中学1所,有教师70人,学生954人;幼儿园1所,教师3名,学生36人;小学20所,教师243人,学生4717人。

城镇建设

王村镇素有泾川“西大门”之称,312线横贯全境,制定了《王村镇小城镇建设十年规划》,截止2006年9月,硬化街道及市场17480平方米,埋设供水管道2670米,街道和市场装有路灯22盏,灯箱13个,公路两侧形成慢车道1100米,并装有路灯50盏,中央隔离带安装路灯20盏,街道两侧装有调频广播20个,栽植绿化苗木8300株,有草坪3处2100平方米,花坛2处。国道两侧建成“前店后院、上宅下店”式小康屋542间10297.6平方米。99年,被省体改委列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经济发展

200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114亩,总产11453吨,人均429公斤。小麦34680亩,总产4222.4吨;玉米15008亩,总产4592.4吨;高粱3204亩,总产964.4吨;糜子6250亩,总产805吨;谷子831亩,总产103.3吨;洋芋1589亩,总产401.1吨;经济作物总面积4952亩,其中油料4775亩,总产341.1吨;其他经济作物177亩。蔬菜播种5061亩,瓜类526亩。

2000年造林6018.2亩,果园面积19396亩,产量7952吨,产值318万元,当年育苗1125.8亩。

2000年年末大家畜存栏5995头,其中:牛5523头,驴423头,骡49头。猪存栏5116口,羊1120只,鸡51300只。猪出栏2475口,牛1700头,羊460只,鸡31800只。

2000年乡镇企业390户,总产值12936万元,利润861万元,创税2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9元。

9 安徽省歙县王村镇

镇情简介

王村镇地处歙县南部、新安江畔,距黄山市中心城区2.5公里,与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 “花山谜窟”隔江相望,徽杭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东北与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接壤,西南与歙县雄村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相邻。全镇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63个村民小组,到2007年底总人口23525人。王村镇以农业为主,是歙县四大产粮区之一,也是歙县南部重要的交通门户和物资集散地,1999年列入黄山市重点改革试点镇、中心镇。为做大做强中心城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2007年12月份完成了村级行政区域规模调整,由原来的16个行政村合并为9个行政村,村级区域规模更趋合理。 镇党委、政府以振兴王村、发展经济为己任,认真分析现状和发展前景,拟思路、定目标,抓住有利时机,制定了超常规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共完成财税任务450.7万元,其中地税155.8万元,国税270.8万元,财政23.6万元。同比去年财政收入增收为12%;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达到全县平均增幅值,同比去年人均增收35%。

基础建设

2000年以来,随着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王村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全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王村镇总体规划》。王村大道、王村农贸市场、王村农民新村、王村滨江大道拉开了王村镇发展建设的总体框架。11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电话;自来水管道通达整个镇区,借助 “村村通”工程,到今年底16个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油面化;新建了王村客运服务站,规划建设了王村公墓区、王村垃圾焚烧场等服务性设施,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建设推进年”和“落实推进年”活动,调整工作思路,拓宽招商渠道,积极外出招商,成绩显著,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5个,总投资累计达12100万元,已到位项目建设资金累计2800万元元。 同时加强王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善孚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强工业企业建设,鼓励良种猪、蛋鸡、鱼等规模养殖,建立养殖基地、蔬菜基地、优良水稻种植基地等,支持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共同致力王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资源

霸王山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位于歙县王村镇,是大黄山旅游区游线组合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黄山市环城游憩休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距离黄山市中心城区以东12公里处,距离黄山火车站9公里,距离黄山国际机场14公里,与上海、南京、杭州的距离分别为446公里、373公里、240公里,向北距离合肥409公里,向西距离景德镇195公里,水陆及航空交通都十分便利。

霸王山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毗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花山——渐江风景区名胜区。

霸王山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位于屯溪盆地的边缘,其地形在大区域内属于江南丘陵的岗地,小范围属于低山丘陵,山上植被为松树、杂草和杂林等,山体局部为悬崖,山脚为道路或水田,地质上属于中生代断险盆地的构造符合部位,石质岩性大多为侏罗系巨厚层致密砂岩,表层覆盖为薄层残布坡积土。区域内有土质优良的山场400余亩,湖区两侧山场面积达2500亩以上,另加抛荒田60亩。可种植的面积达2000余亩。

霸王山毗邻浙江,主要水体为摇铃湖。摇铃湖系50年代修建的(二)型水库,库区蓄水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库容量61万立方米,水面面积180亩,经规划改造后流动水面面积可达到200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774mm,降水日数平均为125.5天。

霸王山景区位于北亚热带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显著特征为梅雨显著,因四面环山,风力小且风向规律不明显。

10 湖南省永顺县王村镇

区域简介

王村镇位于永顺县南端,距县城东南90里,位于酉水北岸,上通川、黔,下达鄂、沪,为水陆交通便利,素有“楚蜀通津”之美誉,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湘西名镇。距猛洞河火车站9公里,张家界荷花机场84公里,张罗二级公路穿镇而过。海拔139-927米,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345毫米,无霜期283天,年日照1300小时左右。国土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13个村3个居委会1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万人,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乡镇经济

该镇是全省5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因著名导演谢晋曾在此拍摄电影《芙蓉镇》,又名“芙蓉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五里青石板街、天下第一漂、平湖游等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50万人以上。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10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4200万元;财政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粮食总产量6500吨;种植烤烟1100亩;柑桔总产量达3000多吨。

文化印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只是个水码头,到秦汉时期才逐渐形成集市。西汉王朝置酉阳县,县治即今王村镇,城门上书有“酉阳雄镇”四个大字。

新石器时代,其文化属“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

名镇来源

唐代末年(公元910年前后),江西彭瑊及其子彭士愁,与楚王马殷勾结,采取软硬兼施手段,杀掉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和惹巴冲,征服了五溪诸蛮,当了土司王,州府设老司城。自此,酉阳故城逐渐消失,更名为“王村”。

有两种说法,一说这里是土王住地;一说彭氏土司王政权世袭后,从江西迁来这里定居的王姓宗族。王村附近有个小地方叫太坪。当地人把“大”说成“太”,太坪的本意是大坪。时间一久,后人又把太坪传为“太平”,因此王村又称“太平乡”。

11 四川省井研县王村镇

区位概况

王村镇位于井研县西南边陲,距离县城30公里、乐山市28公里,五通桥22公里。国道213线和省道305线穿越境内,交通方便。截止2003年底该镇面积49.7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60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5个社区居民小组。2003年该镇有耕地27915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其中:田15625亩,土12290亩。 该镇具有丰富的页岩和盐卤资源。

行政区划

王村镇下辖村:

杨家河村 木鱼村 夏家湾村 皂角村 集体村 永兴村 小堰村 小桥子村 高龙村 石坝村 芭蕉湾村 油房村 五农村 青杠村 长乐村 碑岩村 大冲村 官斗石村 佛耳村 麻柳村 红专村 红卫村 明星村 梅旺村 华光村 石子坳村 石塔村

基础设施

截止2003年底,该镇有小(一)型水库1座——佛儿岩水库;小(二)型水库2座——石坝、红专水库。黄钵河、茫溪河、磨池河3条河流流经全镇。有山坪塘99口,常年蓄水量450万立方米。

路:截止2003年底,做到村村通公路。全镇有村组机耕道60公里,乡级公路6公里,县道28公里。

电:截止2003年底,全镇有12个村(居)通电。已经改造电网的有杨家河、集体、梅旺、永兴等4个村。

水:截止2003年底,大河1条,境内流程约13公里;有水库2座,堰5口、塘97个。年均蓄水可达768万方。

通讯:截止2003年底,通有线电话的村(居)有9个(未通的村------佛、碑岩、石坝),装机户数1208户。有线电视通杨家、集体、永兴、五农、小桥、长乐等6个村1015户,街道409户。

2007年该镇被列为市级小康型住宅示范镇,改造建设新街35000平方米,该镇有中学、中心小学各一所,村小6所,教职工131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交通状况

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镇距乐山大佛,小西湖五通20公里,国道213线、省道305线纵横穿越,90%以上村道水泥路,王村镇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山美水美,海拔均在400米以下,茫溪河、磨池河、黄钵河三河由东向西环绕全镇汇入泯江。

产业经济

2005年各项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0911万元,其中,一产业4713万元、二产业4660万元、三产业1520万元。

农村经济:2005年粮食1182万公斤,人均511公斤。水果3000吨,水产品800吨。出栏生猪3.8万头、小家禽和兔40万只以上。产茧1200担。总产值108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19元,增收312元。存款余额3895万元,贷款余额2574万元。外出务工6501人,整户外出296户49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19元,计划生育率94.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2‰。 国税完成178万元,地税完成168万元,财政收入373万元,偿还镇级债务59万元。

工业经济: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2.6亿元,全年发放工资1420万元。该镇有规模企业6家(其中:大陆希望集团、欧鹏瓷业、欣建陶瓷公司、东恒机焦厂、兴源煤业、石龙水泥厂),小型企业18家:织布厂3个,食品加工厂1个,铸造厂2个,编织袋厂1个,竹编厂11个。年产瓷砖800万平方米,水泥10万吨,精煤3万吨,机焦15万吨。

该镇总负债623万元。历年尾欠1143户总计220万元。

2006年适度规模以上养猪重专户58户,建设杨家河养兔示范村1个。杨家河是养兔基地村,养蚕基地村2个、基地组13个。休稻养鱼232.4亩,稻田养鱼600亩。该镇有各类重专户286户。

截止2006年底,该镇工业企业17个,以盐化工、建陶、水泥、轻纺和原煤加工为主,截止2006年底,有企业职工1524人。2007年,工业销售产值实现3.68亿元,实现增加值4658万元,比2006年增长15.3%,实现税收 621万元,利润实现750万元,企业职工工资发放190.4万元。农村经济以粮、果、桑、林、竹、花卉、生猪、畜禽、渔业为主,2007年,该镇各村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65元。2007年农业总产值 90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镇有五保户145人,残疾人656人,特困户250人,贫困279户70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45户300人,其中农村低保200户250人。

人口数据

该镇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2134

男 11421

女 10713

家庭户户数 6583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058

家庭户男 10354

家庭户女 9704

0-14岁(总) 3961

0-14岁男 2027

0-14岁女 1934

15-64岁(总) 15996

15-64岁男 8346

15-64岁女 7650

65岁及以上(总) 2177

65岁及以上男 1048

65岁及以上女 112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1238

12 山西省襄垣县王村镇

基本情况

山西省襄垣县王村镇位于县城西北部,东部与下良镇为界,东南与善福乡为邻,西与沁县毗邻,北与武乡接壤,太长高速公路、太长二级公路、王王旅游专用线贯穿其中,2001年由史北、龙王堂、王村三乡合并新建,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所辖27个行政村,15620人,4454户,143个自然村,55571亩耕地,16个驻镇单位,3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7个,共有党员990名,其中农村党员837名,共有财政供养人员60人,是一个以种植玉米、小麦、谷子为主的纯农业大镇。

资源产品情况

王村镇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无工矿污染,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目前,建成了万亩玉米制种,小米、大豆杂粮,中药材种植,干果瓜菜四大绿色种植基地,现有两个大型面粉加工厂和一个小米加工厂,年产面粉、小米上万吨。地下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条件有限,正在积极寻找合作开发利用。

其它情况

王村镇党委、政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第一要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发展四大绿色基地,实行产加售一条龙,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在畜牧上,重点建设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大户,有效带动畜禽养殖健康发展,扩大林业覆盖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抓住国家惠农政策,努力改善当地基础实施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太长高速公路互通有利条件,大搞小城镇建设,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积极创优环境,筑巢引凤,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建设和谐、活力、魅力新王村。

王村镇主要培育了四大产业、五大龙头企业:

四大产业:设施蔬菜、优质谷子、林业、畜牧业。

五大龙头企业:农副产品、醋业酿造、农牧科技、氢气厂、生态观光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