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水石鱼 |
释义 | 吐水石鱼具有西洋风格的吐水石鱼,两条汉白玉石鱼大小一致,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据专家考证,这对石鱼原本位于现在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大水法前,大水法从乾隆十二年动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这对石鱼至少有248年的历史。圆明园遭劫后,这对石鱼于上世纪20年代末流落民间,终于被有识之士无偿送回了家。 探访发现地西单四合院:石鱼躺了半世纪 在西单横二条的一处四合院里,此次回归圆明园的两条汉白玉石鱼,曾静静躺了半个多世纪。四合院的主人——今年59岁的赵玉兰阿姨告诉记者,从1971年他们家搬进这间院子起,石鱼就已经在这里了。而据前一家住户说,这对石鱼解放前就在这里了。 几十年来,石鱼“躺”在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正中间,两个石座(即须弥座)上,一直没有挪过窝。“我们很爱惜石鱼,没事儿就浇浇水,洗洗汉白玉。家里孩子多,从小就不让他们骑爬,也不准在石鱼上乱刻乱画”,赵玉兰自豪地说:“除了风吹日晒,其他都没损坏。” 赵玉兰记得,家里老人闲话时曾说起,这物件儿是圆明园拉来的。石鱼被发现后,院子的产权单位和圆明园管理处带着红头文件和大水法残迹照片来看实物,并确定为大水法遗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对赵玉兰一家说:“你们保护得挺好,石鱼的纹理、外貌都很完整,看这嘴、眼睛、鱼鳞都清楚着呢!” 这间四合院最多时住过一大户十几口人,许多成员都是石鱼陪着他们长大的。石鱼被拉走后,赵玉兰有点舍不得,“舍不得归舍不得,但国宝是国家财产,我们当然要无条件地回归。”此次石鱼回归圆明园,赵玉兰一家没提任何要求,唯一留下的是圆明园管理处赠予的一套水晶鱼模型。 发现故事邂逅石鱼只因院门开启时的一瞥 从民间发现这对石鱼的人叫刘阳,今年26岁的他已是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说起石鱼回归的故事,刘阳感慨地说,发现石鱼都是因为四合院大门开启时的一瞥。 两次路过锁定圆明园石鱼 那是四五年前,刘阳偶然经过位于西单的一个院落门口,由于是私人住宅,平日通常紧闭的院门正好打开,刘阳扭头一看,正与门内的一对汉白玉石鱼打个照面。研究历史的刘阳意识到这可能是个老物件儿,遂记在脑中。 后来,刘阳翻阅老照片时,两张外国人于20世纪20年代拍摄大水法的两张老照片让他回忆起当年的“惊鸿一瞥”。这是一本名为《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的书,根据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对他的教友莫里斯·亚当的回忆整理出版。 书中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亚当在中国海关工作时,曾亲自去圆明园调查,搜集到大量有关圆明园西洋楼的文献图片,并且亲自拍摄了大量西洋楼残迹照片,照片上记录了在圆明园被毁前大水法景点有石鱼的存在,这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的关于石鱼的资料照片。 后来,刘阳再次路过那座宅院时,似乎冥冥中注定的一种缘分,大门恰好又开着,随身带着相机的刘阳没敢说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个人感兴趣”,蹲在石鱼身旁拍了个够。回来跟莫里斯·亚当的照片一对,一模一样。 “但那家放石鱼的底座不是原装的,因为大水法上的石鱼嘴朝下,是悬置吐水的。可能当初捎带手从别的地方抄了一个底座。”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