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涂亚常
释义

涂亚常,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过抗美援朝前线,退休前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医师,1998年成了媒体关注的“明星”。他是“希望工程”最早的志愿者,除捐款8000余元资助11名孩子外,16年来涂亚常劝募得来13.5万余元,帮助了近300名失学娃重拾书本。

多年筹款13万余元

涂亚常住在成都体院家属区,这套60平方米的福利房显得有点拥挤。开间不大的客厅、卧室,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和箱子,凳子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件新的。彩电和冰箱是仅有的两样电器,“衣柜是人家不要的,桌子和凳子是买的旧的,10元钱。”涂亚常估算了一下,屋内摆设加起来不超过500元钱。

不要以为老人家“吝啬”,从1993年至今,涂亚常陆续捐出了8000余元给“希望工程”,资助了11名失学孩子回到课堂。“1989年10月‘希望工程’启动以前,我就一直在资助营门口福利院的残病儿童。”得知“希望工程”启动,涂亚常很高兴,立即与四川省青基会取得联系,当上了最早的一批“希望工程”志愿者,和四川省内贫困山区的11个失学娃结上对子,每月邮寄学费和生活费。那时,他每月工资不过100元。 “我老家在重庆梁坪,小时候也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再差也吃得起饭穿得暖衣,总觉得应该资助贫困娃娃。”压在箱底的厚厚一撂本子是他自制的明细“账本”,一笔一画线条笔直,密密麻麻记满了钱款和物品。不是他捐给孩子们的钱,而是他劝募来的善款和物资,整整13.5万多元。

践行红十字精神的集邮者

2008年5月8日,为纪念第60个世界红十字日,四川省红十字会在成都备灾中心举办的纪念活动现场,为7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授旗。在授旗现场,78岁的志愿者涂亚常老人展出了他的红十字邮集。展集包括2000多张邮票,100多枚首日封\\实寄封。这些邮票来自139个国家,是涂老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点一点收集起来的。它倾注了老人对慈善事业的关心。从1954年开始集邮后,主要围绕“孙中山”、“联合国”、“红十字”等专题展开收藏。作为一名老 干部,他十分关心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去年,他就自费举办过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收藏展 ,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此,国家教育部特地授与他2007年先进工作者奖排和证书,成都市也发给他先进个人的奖状。据统计,自1980年退休以来,老人共获得了各种奖励53项(其中有国家体委、教委和团中央青年基金会的3次)。 作为一名红十字邮迷,在老伴的陪伴下,只要不生病,他每个星期都要到成都各大邮市转转,寻找自己还缺的红十字邮票,这已成了涂老的习惯 。“每月的工资除了吃饭,都拿来买邮票了。”他笑着说。

195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浙江守海防,盘居在大陈岛、披山岛上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经常来大陆偷袭、骚扰,经我军反击后逃跑时丢下一些伤兵,看着他们痛苦呻吟的样子,他总是首先为他们止血、包扎伤口,给他们食品饮水,心中想到的是让这些已经放下武器,而且都是被抓壮丁的一般士兵,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他回忆说“我的红十字精神恐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资助学生

近些年以来,除了集红十字邮票,涂老还把爱心延续到行动中。他组织了50多个单位长期捐助350名山区学生,前后捐款达13万元。“每到春节,我总是无心去看天坑地缝(风景),而是直接去看奉节兴隆区的几个山区学生。孩子们在寒风中学习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1994年前后,涂亚常跑遍了奉节、广元、阆中、蒲江等地,目睹了山区学生的困境。回到单位后就多次组织辖区单位和上千市民为山区学生捐款捐物。此外,他自己也长期对口帮助11名山区小学生,直到他们小学毕业,每人一年300—400元,这样的捐助持续了好几年。另外,成都体院一名叫覃荣周的广东大学生,每月还得到涂 老的生活补助。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涂亚常几乎把几年来本来就不多的退休金用光了。除去捐助生活物质、学习用品外,直接现金捐助就达万余元。

受到赞誉

涂老参加的这些公益活动 ,获得了孩子、家长和学校的高度赞誉 。他 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和《十佳文明市民》;中国 青基金授予了他“老有所为”奉献奖。与此同时,他的爱心也在得到回报: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涂老也常常生病住院,不少他曾帮助过的学生还常常来成都看望他。

涂老呼吁

谈到自己践行红十字精神的体会时,涂老呼吁道:在我们集邮票队伍里,需要有更多的人用红十字这快金字招牌来宣扬让?享利?杜南的人道主义精神,扛着扶贫济困的标志,扛着抗灾救人的旗号,把遍布全球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免受战争之苦,自然灾害之难。我们不仅收集、交换、整理、研究美丽感人的红十字邮票和相关邮品,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精神实质,把我们的思想境界溶汇到国际红十字运动信守的七项基本原则里去,发扬光大,学习杜南一心投入红十字工作中去,奉献我们的才智和力量。

卧身病榻仍不忘捐助

1980年,涂亚常因冠心病退休,由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他的床头多了一罐氧气瓶。即便这样,涂亚常仍三天两头朝贫困山区跑,探望他资助的失学娃。1994年,四川省青基会收到岳池县廖小蓉、廖青山姐弟一封求助信,工作人员当即就说:“给涂老师吧,他很负责任。”涂亚常即刻启程直奔岳池核实。 酷暑大热天,没鞋穿的姐弟俩光着脚,被滚烫的水泥地烫得直跳,家里土房没有一件家具,竹竿挑着几条姐弟俩冬天穿的单裤。“娃娃们太苦了。”看到这一切涂亚常心酸不已,当即决定承担起姐弟俩的学费。这样的故事涂亚常还有很多,给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不管自己手头多拮据,他的捐助总是很准时,和老伴儿李国玉的收入,只余下很少部分保证基本生活,“这是我的纪律,雷打不动。”涂亚常说。

爱心在晚辈心中发芽

知道涂亚常老人的实际情况后,四川省青基会曾要求他不要再捐了,可涂亚常听不进去。“吃了又怎样?穿了又能怎样?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这可能会改变好多娃娃的人生。”受涂亚常资助的11个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每当收到孩子家长寄来的鞋垫、自制的蜂糖,哪怕只是一封短信,一句问候,涂亚常也会特别高兴。每当这时,老人家总会翻出65张奖状、证书(其中有40多张来自“希望工程”),一张张仔细地看,他说:“我不看重生活要求,只看重这些荣誉。” 而最让老人欣慰的是,在他和老伴的言传身教下,爱心已在晚辈的心中生根发芽。听从奉节县回来的老人说当地的娃娃很苦时,上小学的孙女立马说:“我和爷爷奶奶‘搭伙’资助!”小孙女每年从压岁钱中拿出40元给失学娃娃当生活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