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村 |
释义 | 1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陶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9公里。东接苦株蓬村;南界破田坑村;西、北连后茶园村。村呈长方形,居住集中。上(茭道)松(阳)公路和武(义)登(云)公路穿过村区。辖陶村、西山下、下库王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陶村。陶氏祖先从缙云县迁来定居。据《(民国)宣平县志》载:环溪栽有桃树千株,故名陶村。姓氏以陶、祝、郑三姓为多。也有王、徐等姓 ◎ 1、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陶村浙中古镇桃溪,因“有桃千树而得名”,镇所在地陶村,是武义县现今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古建筑历来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延福寺(原名福田寺)闻名遐迩,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陶村还有许多被忽视的明清古民居,气势非凡,而且相当精美。只要走过陶村东西二溪上的镇澜桥、普济桥、永隧桥,眼前定会出现石门、灰砖粉墙、造型宏阔的古屋、祠堂。登山俯望,主要集中在后山脚、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两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几乎每一幢古建筑与陶渊明都有一些渊源。 ◎ 交通出行◎ 公交从2012年1月1日起,宣平、桐琴、杨家班线实行公营化改造,其中桐琴、杨家、上坦、柳城区间班车将实行公交化运行,全县2/3农村客运线路将实现公交化运行。 行车区间 路程(KM) 车费(元) 武义县城-桃溪 32.5 6.5 柳城--桃溪 11.5 2 ◎ 火车站最近的火车站是武义站 ◎ 机场最近的机场是义乌机场 行车区间 路程(KM) 车费(元) 义乌机场-桃溪 112 武义火车站-桃溪 35.2 ◎ 长途客车始发城市 发车汽车站 经过城市 终点城市 发车时间 详情 金华 武义长途客运 松阳 松阳 6:20,10:20,11:40,13:45 详情 金华 义乌南方客运站 松阳 松阳 15:45 详情 金华 义乌南方客运站 松阳 松阳 13:55 详情 金华 义乌南方客运站 松阳 松阳 9:20 详情 ◎ 历史沿革清代陶村贡生陶涤曾有诗云:“岩前芳草绿溪喧,是处桃源别有源。不见当年余相国,麒麟高冢卧荒原。溪流一带水潺湲,自昔家声与共喧。近来种遍陶潜柳,不见桃花满树繁。”诗中所讲的就是现在桃溪镇驻地陶村当年的情景。 世居桃源宗五柳 桃溪古系丽水之二十七都,环溪风光宜人,有桃千树而故名桃溪,北距县城约30公里,村周围群峰环绕,丘陵绵延,山清水秀,古木葱葱,桃源乡情,民风淳朴。村居五山中间,有五龙抢珠之形胜,桃溪南边饭甑坛与北峰后龙山对峙,西为石景山,东则田龙岗和景公岩齐辉。 陶村在元代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均属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属宣平县,民国属宣平县。现为桃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武义最大的行政村,由陶村、西山下、下库王三个自然村组成,共1350户3600余人。村民以陶姓为多,桃溪陶姓约占全村姓氏之40%左右,次为王、郑、邹、徐四姓,全村人口姓氏共有71个。陶氏源出有二,一以地名为姓,《姓苑》载:上古有陶唐氏,居于陶邑(今山东宛陶县西北),其后乃有陶氏;二以职业及官职为氏,《左传》载: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元和姓纂》载:周初,虞忠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遂有陶氏。历史上陶姓出过很多名人,如先祖第15代孙陶侃(259--334),东晋庐江寻阳人,字土行,大将军,都督八州诸军事。第18代陶渊明(376--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江西九江人,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前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他是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很有名。由于陶侃、陶渊明相继登仕,著名当世,世居浔阳,陶氏遂以浔阳为郡望。浔阳郡,晋代置,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桃溪陶氏分东陶和西陶,东陶指街路片和上下畈心等居民,西陶指西山下村的陶姓。追溯他们的始祖都是陶渊明,又都从处州缙云县而来,只是迁徙时间不同,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祖宗的名字都叫陶善。桃溪东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始祖六评事,名善,字孝良,由处州缙云县陶滩析派而来。《桃溪东祠陶氏宗谱》云:“桃溪陶氏宣阳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宋政和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即女婿)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亲官“评事”,故以官称名,余太师女为驮娘,生六子。余太师即陶涤诗“不见当年余相国”中的“余相国”,其为宋代人,何以在桃溪,死后又墓在延福寺西侧山坡,因缺史料,已无从考证。其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至今“余太师”一名在陶村仍口口相传相当有名气,因为他毕竟是陶氏先祖的姻亲故旧。而西陶由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从处州陶山迁徙而来,始祖陶善。 桃溪的第二大姓王氏,主要分布在陶村的下街头和上畈心片。王氏家谱迁徙时间未有记载,仅得知原二十六世崇进公迁徙丽水陶山,后来九星九皇兄弟二人分居后,长者九星公迁今乌石后村居住,为本族始祖。九皇公仍居丽水。九星公迁乌石后,形单影只,筚路褴褛,白手起家,在深山峻岭荒无人烟的山间,披荆斩棘,开垦田园,兴建屋舍,艰苦创业。六世时,纷纷外迁,鼎林公迁居陶村,鼎灏公继子佛林迁居项弯村,独立建祠,并陆续迁往西塘、下库王、西云岗等村。 桃溪郑氏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从午溪(柳城曹门)迁来,故午溪郑氏为大宗,桃溪自称郑氏为小宗。午溪始祖郑如岳,其十八世孙郑源之父郑镛生四子,溁、泽、濎、源。前三子居午溪,惟第四子源成为桃溪郑氏始祖。《桃溪郑氏宗谱》收有明代成化丁亥(1467)刘云叙的一篇序: 处州一府十邑,闻于天下。宣慈白马山午溪郑如岳居第在焉,著在《栝苍志》。宋欧阳公修,为郑氏撰谱,自桓公始,隐耀昭然。所谓谱者,著录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郑氏族谱以午溪名之,又名桃溪者,由午溪之分为小宗谱,效先世南郑、北郑义也。 午溪郑如岳公之十八世孙,讳源,字立本者,为桃溪之始祖。初在午溪好读书,尚礼让,循循孝悌,青年蜚英。于是,应和乡桃溪陶公永韶氏,家殷,惟一女,闻其贤,欲赘为婿。父镛遣之曰:“今桃溪之陶,为汝外家,往奉养之如吾可也。”遂事陶,欢乐、葬、祭、哀,慕过于礼。立身好古,利济于人,培养植德为子孙计。槐溪王公原彩,高而敬之作林下,文人歌以写其行实,著在谱中。享年七十有三,临终易箦,谓子棨曰:“吾欲易郑姓,以继陶。弗当以娶陶也,既娶陶,则陶犹吾父母。孔子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父母天地也,其可废其一乎?汝今而后以陶外祖,与郑世世合祠,而祀之庶不忘吾继祀报本之意。” 棨贤能,敬承继道,斵琴积书,综理质直,好义行仁,家声益振。 嗣子爆,字尝茂,而善缵之德,益茂盛。利物济人,恭谦信义,士气凛然。署其门曰:“誓笔不题僧道疏,积书惟教子孙儒。”又曰:“门无俗,辙清如水,家有藏,书富似春。”贤者嘉之。自唐以来,罕此高致。诗礼流芳,遐迩向慕。成化丁亥(1467)云诣其宅,甲第翚飞,林泉环列,挹光霁如。旧识见其三子,曰墀,曰圭,曰城。端庄英俊,崇儒雅富书画,俾序画册,题林泉十二景,间出桃溪之谱,曰:“吾祖父行义若是,为我序之郑氏前谱,午溪者名公序之详矣,今桃溪之谱,谱小宗也。”因其言而述之,匪敢曰文也,于是乎书。 自郑源成为“陶家”的女婿之后,所生子女也姓陶,到郑源临终前,他要求儿子改回姓郑,遵循儒家的“事父母如事天”的伦理,并要儿子视陶祖宗如郑祖宗一样,不要忘本。桃溪郑氏的由来有着非常人性化的变易,而他的后代爆及爆的三个儿子成长后个个谨遵孝道、读书教子,成为郑氏史上一段佳话。 邹姓居民大部分在陶村的后山脚靠北一侧,称“邹家”。邹氏宗祠坐东朝西,明间檐柱上边沿刻石记载:“邹翁步洲本闽人也,自其祖父迁居吾邑山徐(陶村西北侧,约距8千米,高山小村),历有数世,至翁于同治年挈家桃溪,经营生业和□近人兼饶心计,其家益裕。今年届六旬,有子八人,皆婚配成。”北侧边沿檐柱上:“双手创宏规辛苦艰难,始深箕裘遗孙子,立孙曾绕膝致足乐也,顷念客居极本追远无由而建,爰购地庇材独力建家祠。”其间为楹联:“闽海溯宗支千里购地建祠父作还期子述,桃溪营庙祀百被务追远极本他方何异故乡。”明间檐柱亦联:“双手创宏规辛苦艰难始得箕裘遗孙子,身肩大任经营缔造独成家庙慰祖宗。”这些记载表明,邹姓祖宗在清代中后期从福建来到高山小村山徐村,几世之后迁到桃溪定居,独力建宗祠,发展成族,几多不易。 徐姓则分别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丰年间(1851~1861)、光绪年间(1875~1908)陆续从武义履坦、永康槐树店、兰溪迁来定居。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处一村,蔚为大观,在县内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处,邹、徐、郑各1处。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为西陶祠堂。邹、郑祠堂建在后山脚片,两座祠堂门对门,两祠仅隔约30米。徐氏宗祠坐落于徐家地段内,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筑都为四合院,并建有既与门厅后檐相连又相对独立于门厅的戏台,牛腿挑檐,飞檐翘角。后厅明间采用台梁式构架,柱子多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厅后檐、后厅及厢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檩。硬山两坡顶,粉墙黛瓦,五花山墙,外墙檐下绘有壁画。 在中国古代,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建于唐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允许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现,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等宗族大事,往往通过祠堂议事来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国时办学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读书求知识。 文武人才辈出 陶村人历代以耕织为治家兴族之本,重视文化教育。据不完全统计,陶村在宋、元、明、清四朝共出进士、贡生、廪生、庠生近百名,人才辈出。 陶德义(?—1450),明代中期浙西南矿工起义领袖,曾与陈鉴湖一起建太平国。起义失败后解京遇害,陶村民众曾在村南水口立殿纪念,现遗址尚存。 祝凤仪(1824-1865),号韶堂,清拨贡。好学多才,作诗朴实清晰,直追唐人;对篆刻六书多所考究,镌刻图章,体式取意古拙;所作山水画,颇具米家风采。经朝考授直隶州州同,候补江苏,然未及补缺而卒。诰封奉政大夫。 祝凤梧(1828-卒缺),字峄山,号廉溪。清咸丰辛酉科拔贡,候选温州教谕。与祝凤仪为同胞兄弟,诰封五品衔,吏部官员赠诗勤勉:“静坐读书各读半日,清风明月不用钱分”。 郑树标(1840-1917),乳名元选,字锦堂。自幼爱武习艺,以120斤大刀练武受赞誉,大清同治庚午(1870)科由国学生中式第十四名武举人,为陶建勋传授武功中进士而闻名。他的120斤大刀至今还保存在陶村。 郑如璋(1859-1911)乳名挺珪,字可珍、廪生。自幼勤奋好学,与邹家箴均为一时俊秀。曾任宣平鳌峰书院山长,务本学堂主教。他悉心研究新学,致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在劝学所总董任上,筹款创设简易识字学熟十五所。为文深刻精警,著作多所散失,今存古风《鳌山怀古》、七律《宣阳八景》及《福缘桥碑记》一篇。 ◎ 革命传统陶村所在的宣平溪流域,是明朝初年主要产银区之一。陶村人陶德义,亦称得二,矿工出身。明正统十三年(1448)秋,与陈鉴湖在丽水县宣慈乡(今属武义)发动矿工起义,并建立起政权,国号太平,建元泰定。是年十月,夜袭武义县城获胜,继着攻遂昌县城。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陶德义率军数千,突袭破桥峡(今丽水市境),杀分守参议耿定、兵备佥事王箴,军威大震。同年六月,陶德义又率军两万余,再次攻打武义县城,双方战斗激烈,毙敌都指挥脱纲,歼灭马队,起义军也受到一定的损伤。 景泰元年(1450),张楷回京,陶德义再次复起。是年五月十七日,陶德义率义军乘夜间纵火木棚,攻破武义县城,击溃官军,杀死浙江按察司佥事陶成。在此同时继攻永康县城而失利,退回破桥峡,坚棚自守。当时兵部侍郎孙原贞督军浙江,调集大军,分三路夹攻破桥峡,结果寨破,德义夜往南湖营,路遇明军被捕,解京遭害。后人在陶村大殿为陶德义塑像祀祭。 1935~1937年,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将军在桃溪子坑、山徐两村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在子坑村成立中共宣(平)、遂(昌)、汤(溪)工作委员会,下设子坑、弄坑等5个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党组织建立后,以原陶村党支部书记陶四豹家为联络点。党组织活动时使用过的石臼、洗脸盆、子弹夹等用品,现保存在县博物馆。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闽、浙临边委武工队曾在子坑、章五里、上田等一带山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武工队政委宣恩金头扎毛布、脚穿草鞋,白天和群众一起上山开荒种粮,晚上深入群众家讲形势,组织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战斗。由于他同群众打得火热,被群众称为老婆婆,至今仍留下深刻的影响。 ◎ 经济概况陶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并兼种大小麦、马铃薯、番薯和油菜籽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1767.80吨,亩产为869公斤,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28.70%。经济特产种有茶叶295亩,1992年产茶8吨。还有柑桔、苹果等200多亩、油茶290亩。同时封山育林1.53万亩,数百年的针阔叶林遍布全村。1992年全村农工(企)业总产值为305.8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2.23万元,占总产值43.23%。工(企)业总产值为173.64万元,占总产值56.77%。 在抓住农业不放的同时,村民还积极地兴办被服厂、锯板厂、水泥预制场、饮食、五金交电、裁缝、理发、小百货和修理、运输等工(企)业100多家。面对陶村人多地少的现实,陶村经县批准,1984年在武义县城建立起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办事处。现有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400多人,建筑设备有拌浆机10台,拌和机7台,震动器14台,平板震动器4台,以及井架、锯板机(厂)等固定资产32.08万元。现在公司里有工程师职称5人,技术员10人,公司办事处经理,连任县三届政协委员王伟全肩负重任,不辞劳苦与建筑工人一起,兴建了武义县工商银行营业综合楼,武义县农业银行五层宿舍楼,以及王宅第二百货商场、县财税局财会学会等高楼大厦。其工程经过有关部门认真验收,质量均为优良。全公司1992年完成建筑总产值达450万元,上交国家税利32万元。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兢兢业业地为村民做一些实事。1986年化工0.60万个,化钱23万元,建起自来水池、水塔各一座,埋好地下管道8000 米,使村民户户用上自来水。1991~1992年,在国家支持下,村里化钱3万元,对村民用电的线路作了整顿和维修。1983年后,在县城建部门的资助下,村里自筹资金6万元,化工2万多个,主要街道铺上水泥路1200多米。同时还建成125千瓦石眠床水电站一座,年收入2万多元。1992年冬又栽桔 140亩,板栗40亩。为了繁荣市场经济,还兴建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陶村党支部有党员91人,分5个党小组,由于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1992年度被中共武义县委评为奔小康标兵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陶贤平、村委会主任陶方进均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 文化旅游◎ 石桥镇澜桥、普济桥、永隧桥 ◎ 明清古建筑“西山下”位于村西的山脚下。山风穿过山上的古松林,给人以清新绝尘之感,而步入古建筑群中,凝重丰厚的历史令人不愿走开。对全村古建筑了如指掌的陶焕弘,自家老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积近千平方米,很有气势。最典型的是边门上有横批称“五柳遗家”,中堂称“五柳堂”,这既表明家风志向,又与陶渊明连上干系。陶焕弘就是陶渊明第57代后裔。或许陶家为崇尚“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把“五柳堂”改成了“爱菊堂”,堂内3代后裔子孙近50人。另一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场面宏大,中堂左右八只牛腿分别雕有戏剧人物、风景、狮子和鹿等动物,中间各嵌刻一个字:福、禄、寿、喜、荣、华、富、贵。刀功利落精美,加上花窗壁画,天井细石构图,可以想象当年的豪华。假如这仅是建筑上的显示,那么邻近一幢同样建于光绪年间的大屋中,存有的四首诗则可作为主人精神和生活的风景画,其中有“乡村四月闲人少,绕了蚕桑又扦田”、“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风漠笛在沧浪”、“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乌托邦式的世外小天地,古人明知虚境不可得,却愿其境长存可居,甚至不畏艰险,百般寻觅,哪怕捞到一鳞半爪的外景片段,也拟化成形,言之凿凿。而陶氏之后,更以陶渊明的英名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自豪。族谱之类也是往往万山归其一峰,千水溯于一源。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中祠堂(又称陶氏东祠),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听老人介绍,话语总绕不开陶渊明,少不了桃花源。解放后这里曾办过学校,现已办成文化中心,大门口就是人来车往的街道,现代开放气息浓重。离祠堂不远还有陶隆俊和陶泽法等人家的老屋,分别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和明末。前者厅堂长达近20米,廊道深深,牛腿上八仙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檐口瓦有勾头滴水,堪称少见。后者大梁镂刻又显得更古朴一些,尤为稀罕的是墙壁上画有戏曲故事,而其来历却有待专家考察。 陶村后山脚的古民居,建造上讲究的是一个“精”字。邹家宗祠的石柱刻字,戏台雕梁及其牛腿镂镌华美而细致。郑岳文等家庭的前厅堂,门外鹅卵石铺嵌地面和天井,图案有菊花、荷花等。马头墙封檐用的是特制砖,有雌雄榫,檐下墙画有兰花和故事人物。堂中石柱两两对称而双双浮刻花纹各自不同。所用隔壁的门扇窗框,无不拼花或用花板,人在其中仿佛被立体的古人物古动物古花卉包围。这里的特色是前堂大门有防偷防盗石柱,用来加固大门闩;后堂还有许多科举捷报单遗迹留于左右板壁上,其家族盛况环顾几眼即可明了于心。 而陶村街路两旁的几幢古屋也与众不同,除了建于明朝的楼栅斗拱及云头花饰雕刻之外,陶伯新家的老屋充满刚烈刀剑之气,突出一个“武”字。这幢房屋原由武进士陶建勋居住。陶建勋生于1870年,自幼爱武习艺,拜陶村武举人郑树标为师,喜用大刀、剑、千斤石练武。清光绪二十年(1895)中武举人,次年中武进士,钦点花翎侍衙,派乾清门行走侍卫。所以其居墙上有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赠送的条幅:“秀名满江国,芳声腾海隅。”柱子上有武进士亲笔题写的对联:“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现存的遗物还有:武进士头像、一对圈椅、一对茶几、一张石床、三块千斤练功石以及两块书有“钦默”字样的背匾和一把宝剑。从中看出,陶渊明的后裔,不限于世代消极避世、洒脱悠逸地生活,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人物。这些又可以从陶西宗祠一脉中就有23人进入仕途得到证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此真正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解释陶家祖先的志向和节操,应该是妥当的。 后记 曾经的繁荣与富有以及建筑时代和风格,陶村古民居能与相邻数十公里的俞源太极星象村媲美,只可惜现代建筑的夹杂和缺少必要保护措施,与兰溪的诸葛村或更远的古代徽州民居建筑相比,那逊色已不是一二了。正因此,去年仲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人来陶村视察,提出要维护优秀古民居,传承民族文化。 ◎ 延福寺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由僧宗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后殿观音阁和两厢。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并增设天王殿和两廊厢房,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后殿厢房。 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 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建筑艺术的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前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处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曾三次前来考察,1980年9月与1981年4月,日本横滨大学博士关口欣也、南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别前来考察。此外,1978年3月2~3日,全国古陶瓷器研究会在延福寺召开。 ◎ 昆剧之乡陶村的儒琴堂昆剧坐唱班,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1934年,宣平民众教育馆为纪念孙中山生日,在陶村办贫民夜校,邀请儒琴堂昆剧坐唱班登台演出《草鞋夜课》。从此,昆剧由坐唱走向登台演唱。是年,儒琴堂昆剧坐唱班改为民生乐社。1949年,陶村民生乐社坚持演出,并于1955年10月11日经省批准为半职业剧团,改名为宣平昆剧团。1956~1957年,省、地文化局拨款扶植,剧团招聘演员、乐队13人。1958年5月,改为武义昆剧团,又招收学员17人,从此,能演出《十五贯》、《琵琶记》、《牡丹亭》、《三关排宴》、《虹桥赠珠》、《李慧娘》等现代移植戏共30多本。1962年,赴苏州参加三省一市南方昆曲交流会演,与会专家赞武义昆曲别具一格。1960年5月,与武义婺剧团合并为武义文工团。1979年昆剧活动在农村复苏。1983年,陶村成立业余昆剧团,登台演出。1984年6月,上海昆剧团来武义演出时专程赴陶村,与陶村业余剧团交流演出。 ◎ 桃花源漂流武义桃花源峡谷漂流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顺山势而成,隐于崇山峻岭深处。漂流全长4.5公里,上下落差108米,两岸山高林密,在峡谷中穿行,时而游龙逐浪,时而平缓惬意,时而万马奔腾恩,时而跌宕起伏,沿途欣赏着飞鸟穿梭。游鱼戏水,四季常绿,山峦叠嶂的奇景,感受从高山玉带奔流而下的刺激,穿越游龙峡,时光隧道1,情人谷,龙潭峡,惊涛峡,将军峡,林荫大道,飞瀑峡,等幻境景点,尽情感受旋转,飞跃,驰骋,尖叫,血脉喷张的激情旅程,让身心得到最好的放松和享受。。 武义桃花源峡谷漂流景区距武义县城30公里,距离省道300米,路面平坦宽敞,交通便捷,是情侣约会,朋友小聚,家人共享,野外拓展的理想场所。 ◎ 大蜡烛据传,迎大蜡烛源自陶村的百年古殿“镇善堂”。镇善堂,也称后殿,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善男信女祈求神灵赐福,保一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圣殿,也是陶村每年马灯会、龙头会、大蜡烛会等民间组织碰头议事与聚会的地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镇善堂原址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古木参天,背倚后龙亭,亭如华盖;面朝溪水,亮若一湾明镜,钟灵毓秀,风水极佳,人气极旺,常年香火鼎盛。镇善堂前后两部分,总共十五间房,里面供奉着弥勒佛、观音菩萨和文武曲星等10余尊神佛之像。 1942年8月23日,侵犯陶村的日寇一把火烧毁了后殿古建筑及通惠桥,大蜡烛无宗地,被迫中止。直到2002年才复兴,且规模空前。这年正月十四日,四百余人分二路纵队排成300多米长的游艺队伍。叠完八仙,从中心广场出发,整整三个多小时,游经主要街道和路巷,许多人家摆设香案迎接。节日气氛四处洋溢,民众同乐的热闹场面,盛况空前。此后活动延续至今。 内容主要有:叠八仙、祭祀,游艺道具有大蜡烛、旌旗、盖伞屏扇、神像阁、大灯笼、乐队等等。应该说有所创新,也有所发展,如工艺的制作、机械的、人员的安排,乃至吹打乐曲的变化。这项活动靠的是群策群力,和民众内在的凝聚力与对乡土节日文化的执着需求,并非外力所迫而勉它既有历史的根源,又有传承与发展的成因。 2007年“迎大蜡烛”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民俗类三十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 浪街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所谓“浪街”,其实是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除夕之夜的一项颇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陶村,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当热热闹闹的放花炮、迎花灯、舞龙等喜庆活动进入尾声时,民间乐手们便集结而行,演奏着幽雅的乐曲,穿行于大街小巷,当地人称之为“浪街”。据当地民间乐社《五音社》老艺人回忆,约在清朝末年,“浪街”即已在陶村盛行。 杜审言诗里说:“故节当歌手,新年把烛迎”,除夕之夜,听多了花炮声喧闹声之时,忽然传来清丽的竹笛声、婉转的弦乐声、抑扬顿挫的竹梆声、清脆的碰铃声……你是否会倾耳聆听呢? 陶村的浪街,以笛子主奏(正吹)、二胡、三弦等丝弦乐器伴和,板鼓、扁鼓、竹梆、碰铃压板击板,小锣、苏锣、次钹结合旋律作点缀性轻敲,速度舒缓,曲调文静幽雅、柔和细腻。演奏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演奏者大多着长袍、礼帽,一人高挑纱灯(早年用松明火把)在前引路,一人肩挑锣鼓担供乐手敲打,鼓板先生指挥,丝竹弹拨随后,左右两边有大灯笼相伴而行。夜阑人静,乐曲优扬,穿街而行,乐音绕街…… 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浪街在陶村流传至少已有百多年。早年间,陶村开明士绅徐凤鳌与陶云芳创办陶村昆腔坐唱班。徐凤鳌少年时曾在叔伯开办的昆腔坐唱班学艺,工大花脸,亦擅吹弹;陶云芳钟爱昆曲,擅长吹笛。徐凤鳌、陶云芳两人志趣相投,于1909年前后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常应邀为村人喜庆演奏。陶云芳还与弟弟陶舍昌及儿子等人组织过时调坐唱班,足迹遍及本地和周边乡村以至溯江而上到杭州演唱。当时当地民俗,大年三十夜是坐夜守岁,下半夜大多冷冷清清。不甘寂寞的乐手们便商议决定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上浪走一番,给平静的除夕之夜,给坐夜守岁的乡亲们送上清婉幽雅的音乐——这便是最早的浪街了。 “五音社”的老艺人说,上世纪70年代,当地艺人陶岳宣将乐曲工尺谱译成简谱进行传授。《浪街曲》原是由曲调风格近似昆曲的十首曲牌联套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只留下《文路》、《插花饮酒》、《小令》三首曲牌。然而,就是这不多的曲子,给当地百姓的春节,带去了喜庆、带去了祝福…… ◎ 宗祠文化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处一村,蔚为大观,在县内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处,邹、徐、郑各1处。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为西陶祠堂。邹、郑祠堂建在后山脚片,两座祠堂门对门,两祠仅隔约30米。徐氏宗祠坐落于徐家地段内,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筑都为四合院,并建有既与门厅后檐相连又相对独立于门厅的戏台,牛腿挑檐,飞檐翘角。后厅明间采用台梁式构架,柱子多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厅后檐、后厅及厢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檩。硬山两坡顶,粉墙黛瓦,五花山墙,外墙檐下绘有壁画。 在中国古代,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建于唐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允许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现,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等宗族大事,往往通过祠堂议事来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国时办学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读书求知识。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桃溪陶氏溯源 陶澍曰:“寻陶之得氏,实源于济阴,所谓陶丘者,帝尧初封于陶,其后子孙居焉。”以技为氏、以官为氏是错误的;以邑为氏,查无陶氏;以名为氏,以地为氏,陶叔、陶邱后亦为陶氏;以族为氏即以国为氏,陶唐氏帝尧是为大宗,而今之陶氏,实始于汉开封侯陶舍,望出丹阳、浔阳。 陶氏之族,出自济阴,居于平阳,今郡望皆云丹阳、浔阳。唐之姓氏书中,皆不载丹阳,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中又列青州乐安郡,注为陶唐氏之后。唐末有陶英,因忤朱温而避祸迁居广西昭州(今平乐),从此只见丹阳、浔阳二望。绛州至明时尚有陶琰一支大族。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济阴从汉王,后以功封开封侯,子陶青袭爵,汉文帝时任御史大夫、丞相,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裔孙陶睢,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诏复家。 陶青9世孙陶敦,京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人,于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征召,后为少府。顺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为司空。一年后以卷入党争而免官。陶敦为避祸举族南迁至丹阳,卒葬当涂县东。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 又据陶翊《本起录》:陶弘景13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当涂县志》云:汉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边。陶弘景8世祖陶基,吴时为交州刺史,子陶璜,于晋时仍为交州牧,开发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绥,四世五牧交州达80年,恩威并孚。后柳宗元有铭曰:“汉光中兴,马援雄绝域之志;晋武一统,陶璜布殊俗之恩。恩随德成,功与时并。” 陶谦为陶基从父,《后汉书》与《三国志》均有传。谦父为余姚长,已迁居丹阳。陶谦与陶敦之关系史书不载,而各族家谱皆云陶谦为陶敦之孙,如果这样,陶敦又是陶超孙辈。 陶敦之孙陶同,在吴孙亮时,因职守而徙居鄱阳,其子陶丹徙居浔阳,丹妾湛氏,剪发待宾,其子即晋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魏时仍居鄱阳(今都昌苏山、左里间),陶侃子孙遍布鄱阳湖四周,是为浔阳之望。 陶侃第七子陶茂,茂子敏,配孟嘉之女,敏子晋陶渊明一代诗宗,承汉魏,开唐宋,三史列传,千古一人。元配陈氏,生子俨、俟、份,继配翟氏,子佚、佟。 《陶茂麟家谱》是陶氏最早的家谱,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江州从事赞皇李庆孙所作旧序载于《昌邑陶氏族谱》中,把世系上接陶渊明长子陶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亦载此世系,但云渊明生族人熙之)昌邑谱以陶侃祖陶同为1世祖,陶俨为7世祖居鄱阳马鞍山,陶茂麟为18世,其子19世庆元迁星子长岗,23世整迁马沥,24世陶诠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迁居新建昌邑陶家林,遂世代居之。34世为陶叔量,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其子孙分居会门、良门、东门、西门等地形成巨族。43世陶语,二子秉思、秉念迁居都昌之周溪、和合、西源。整兄陶鉴乃居长岗窑林,鉴裔述之(29世)迁进贤平塘,述尧迁南城。鉴裔又徙居南昌之石梁、瑶溪。 渊明三子陶份居都昌,迁湘城日就乡、阳城(即吉水)、奉新及抚州金溪。 浙江之陶起自泰顺,谱仍接茂麟家谱,但上接陶渊明第三子份。至处寂子陶褒因避武氏之难,寄居婺州兰溪。褒7世孙泰,泰子戬、乔。乔登唐穆宗长庆辛丑(821年)进士,为避权奸之害,弃官而遁入瑞安白鹤溪口(泰顺司前、溪口),复徙仙稔、下革。乔子永,永子归、史。史于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徙居桂峰、葛,散居于司前池村葛、下洪、碑排、大安等地。其族有迁福建拓荣、霞浦、泉州及安徽淮南者。 台临陶氏出于陶侃21世孙陶儒(字述之,号柴桑),唐天二年(905年)进士,为严州太守,徙台州太守,因世乱而家于临海长潭。子温、良。陶温迁缙云陶滩、筠川。良12世裔孙应吉迁会稽,16世陶凯弟谊迁天台,又迁仙居、永康。陶温17世孙陶尊迁武义。浦阳陶氏,浔阳陶渊明裔孙陶弼之孙常修自临海长潭迁缙云筠川,常修孙公显迁金华八咏门,公显7世孙致和、致英、致祥迁浦阳通化乡。 9世孙陶河之子陶持迁居六丽之桃溪为一世祖因迁易名为善字孝良缘父爵号六评事 桃溪东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始祖六评事,名善,字孝良,由处州缙云县陶滩析派而来。《桃溪东祠陶氏谱》云:“桃溪陶氏宣阳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宋政和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即女婿)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亲官“评事”,故以官称名,余太师女为驮娘,生六子。 桃溪陶氏东祠 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祠堂前半部分现已建成服装大楼出租,陶氏东祠名下现共计有1200余人。 大事件: 1.参股成立武义五柳旅游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购回大楼产权,继续出租。 2.2012年又捐资20余万元委托金华天下谱局重修族谱。预计重阳节前出版。 2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晶桥镇陶村陶村位于晶桥镇,集经济、文化、娱乐交流之中心。全村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00亩,山地面积2400亩,山林面积2500亩。共有11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共有988户,总人口2885余人。联队队长11名,两委会成员5名,设党总支部1个,党小组4个,现有党员58名。 陶村水、电、通讯到户率、卫生户厕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主干道路硬化率等均达100%,自然村庄绿化率达60%以上;有限电视覆盖率96%,先后共修环村水泥路12公里,村村实现道路硬化,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连年达100%,计划生育连续几年获县政府“先进集体”等称号;多次荣获镇政府“先进单位”等称号。 陶村农业方面以水稻、小麦、油菜种植为主,近年来多次与镇劳动保障所加强调整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升;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经济,强村富民为己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该村区域优势,以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前提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特色发展之路,到2007年底,该村经济总收入由2005年底为7769万元,人均6822元,增加到10440万元,人均8158元,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43万元,到2007年底,该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54万元。形成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3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上兴镇陶村◎ 基本信息溧阳市上兴镇陶村位于上兴镇西北方,属于茅山山脉南麓,与镇江句容、南京溧水毗邻,为丘陵地区。全村面积8.17平方公里,全村人口为2758人,有15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党员人数63人。 ◎ 气候条件陶村属于茅山余脉的低山丘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分。 ◎ 经济结构陶村的经济结构类型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结构类型。村内无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薄弱。 ◎ 发展理念陶村的发展理念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走安全发展、永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在实践中,培养农业示范基地,用先进、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来影响和带动农民。同时,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用商业化的眼光来加工、销售农产品,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发展的商业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