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琤 |
释义 | 琤的中文解释拼音:chēng 亦可读成jing,注音:ㄔㄥ 简体部首:,斜玉旁 部外笔画:6,总笔画:10 繁体部首: ,斜玉旁 ,部外 笔画:8,总笔画:12 汉字输入法编码: 五笔型86:gqvh 五笔型98:gqvh 全拼输入:无 双拼输入:无 四角号码:无 电报码:无 郑码输入:无 太空码:无 导码输入:无 太极码:无 部首输入:无 区位码:AC62 笔顺编号:11213551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424 基本字义 -------------------------------------------------------------------------------- 琤 chēng jing ㄔㄥˉ 〔~~〕象声词,玉器相击声,琴声或水流声。 English -------------------------------------------------------------------------------- jade of jade being; tinkle 琤 chēng jing 【象】 玉相击声〖janglingofjade〗 琤,玉声也。——《说文》 非琴非筑,金撞而玉琤。——陈造《听雨赋》 物的相击声〖collisionalsound〗 琤,凡物戛击有声皆曰琤。——《正字通》 琤琤 chēngchēng 〖hissing;soundsindicativeofjanglingofjade,twangingofstringorgurglingofflowingwater〗象声词,玉器相击声、琴声或水流声,也指声音清脆明快 琤瑽 chēngcōng 〖jingling〗象声词,为金属撞击发出的声音 琴声 琤瑽的溪水 琤尼简介是壮族拉弦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 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 “琤”为壮语“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的统称。也称“壮族七弦琴”或“瓦琴”。明初已在广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结构琤尼形制古朴,由共鸣箱、岳山、弦轴、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图)。共鸣箱即为琴身,呈卧式半圆形中空体,它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面板为半圆的拱形,用桐木制作,多使用当地所产的泡桐木,将一整段原木从中破为两半,以半边原木掏空内腔,雕凿成半管状的圆槽,凸面刨光成为半圆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制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和一个弯月形大孔,两孔相对。面板和底板胶合后,两端通透,不设音窗。琴箱长60厘米~70厘米、底宽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 .5厘米。在距琴面两端5.5厘米~8厘米处,分别设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制作,呈半圆形条状,底部与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宽1.4厘米~1.6厘米。在琴首与岳山之间,等距竖向排列七个弦轴,弦轴使用柚木等质地较硬、纹理细密的木材制成,当地多用壮语称作“肥外”的木料制作,轴体为圆锥形,轴柄多呈球状。琴尾的岳山外侧,开有七个圆形弦孔,供琴弦穿过而用。琴柱也称琴马,用壮语称作“卜柚”的木料制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制作,外形呈秦汉古币状或人字形,柱的上端开有小孔,琴弦穿过其孔并支弦于琴面上,七个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张七条琴弦,最早使用棕丝或马尾搓成,后用羊的肠衣弦,现在使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弦一端缠于弦轴上,另一端穿过弦孔,缚弦于弦孔内侧的小木棍上,或弦头在孔内侧打结,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钻孔系弦的。琴弓用竹片或细竹作弓杆,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杆长50厘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