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母钱
释义

所谓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相关知识

母钱又叫雕母。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母钱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制,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竣。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

母钱除了铜制的外,也还有铁制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分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铜铸铁钱之前,先将熔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铜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通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铸,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

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造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大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母钱翻砂铸钱的开端

隋唐以来,废除母范铸钱的方法,改用母钱翻砂铸造,从而进入了母钱翻砂铸钱阶段。

每逢新钱发行,首先向宫廷进呈样钱(有蜡样、牙样和木样等),进呈的样钱一般称祖钱,再以祖钱为蓝本翻制母钱,最后用母钱砸制砂模铸造流通钱币。由于采用母钱铸钱法而取消了母范,节省了铸钱成本,工艺流程更趋合理,可谓事半功倍,堪称铸币史上的里程碑,为以后两宋时期的雕母铸钱法奠定了基础。

乾元重宝白铜当十母钱。直径30.30毫米,重7.06克。白铜质,红斑孔雀蓝老锈包浆,生坑出土品。正面“乾元重宝”四字隶书,“乾”字右半部简写,俗称“鱼钩乾”;“元”字第二笔左挑,俗称“左挑元”;字口深峻,地章平整;笔画干净利落,毫无粘连;磨痕处白铜质清晰可见,铸工极其精致。钱径较同版别的白铜当十钱大1毫米,较同版别的青铜当十钱大0.7毫米。由于该钱字口较深,地章部分质地较薄,因此,重量较普通“乾元重宝”当十钱略轻。

乾元重宝钱铸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年间(公元758年至759年)。有小平、当十和当五十钱不等。精劣不一,版别繁杂,铸制混乱。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玄宗退位称太上皇,太子李亨继承皇位,受任于国家危难之中,率唐军抗击叛贼,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后洛阳得而复失),恢复了唐朝的统治,总算是在危难之中支撑起大唐的半壁江山。此时的史思明已占据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大唐的政治、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乾元重宝钱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乾元重宝白铜当十母钱,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母钱,在此前的铸币中,尚未发现有母钱存世,因此,堪称母钱之鼻祖,在历代泉书中均有记载。存世极其珍贵。

古代母钱的特点

中国古代多为铜质铸币,两汉时期以后间用铁钱。两宋时期的各年号铁钱较为常见。

钱币铸造无论铜铁,均需雕母打模,制范浇铸。其所用制范“母钱”,为集泉者苦苦追寻之大珍。

“母钱”中以北宋的“母钱”比较常见。“钱母”为铸造铁质钱币时所用打模制范的“铸母”。它的形制、文字等表现形式首先要符合决策者的需求。

“铁母”与其他“母钱”一样,应是用非铸造方法制成的,否则,不应以“母钱”相称。

“铁母”之称在研究、收藏中国古代钱币的领域中流传甚久。权威的钱币研究书籍中,也不乏“钱母”之拓。综合这些泉界公认的“钱母”实物照片进行分析,可以判定国内尚未发现一枚真正的“钱母”实物。

古代铸钱之“母钱”,必须具备下述特点:

(一)不能是铸制的

再精细的铸制钱币必有更精细的“母钱”。“铁母”必须是雕刻、凿、打磨等方法制成。

(二)严格控制

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对铸造钱币都是严格控制的,严防外敌和民间私铸,而“母钱”是铸钱流程中关键环节,无论铸行中毁损,或铸毕再用,都应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方法,极不可能流入民间。

(三)“母钱”的制成方法

决定了包括“铁母”在内的众多“母钱”所用材料既要耐用,又要易制,铸钱如系“翻砂法”,只要制成一个“母钱”就可翻出许多“蜡模”,若用“泥范法”,需制成多个同样的“母钱”作范。用“母钱”制范时“母钱”既要坚硬耐磨不变形,又要材质相对延展,刀刻时不崩不酥,纹路精细深峻,宋人有多种材质可供选择,我们仅用铜锡两者相比,以锡制“铁母”而言,各方面因素均优于铜刺,且锡在两宋时期已能冶制,古人何必舍易求难,弃锡取铜制“母钱”。

(四)“母钱”既非铸制

其上应无铸造的痕迹,并经多次制范,钱体某些部分磨损严重。古时各种原因导致的管理失控,混入流通钱中,难免万里漏一,但应出现在“母钱”所铸年代之后,数量极稀。

(五)“母钱”制范

钱范在干燥成型后,尺寸会有收缩,制钱的金属液体入范凝固后,成型钱币也会收缩,但这两次收缩使钱币与“母钱”相比,变化细微。如铸铁钱,铁金属的收缩率要比铜低,变化更加细微。所以,若以现公认存世的“铁母”与相同的铁钱相比,铜制“铁母”与其翻铸的铁钱两者在各方面差别应很小,其最大的区别在两者的直径上,但经过手实物和图录中的照片拓片相比,可以看出铜制“铁母”与铁钱差异很大,铜质“铁母”与铁钱虽能找出两者的形制、文字等方面十分相近如出一模者,但两者直径差异远远超出了理论上推算出的正常范围,并在所有能见到的“铁母”上都能看到明显的铸痕。

2003年秋季的“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曾拍有中国当代著名钱币学家、中国钱币界的权威马定祥先生的旧藏,两枚北宋时期小平钱“铁母”。为我们再次认识“铁母”的真实面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钱,“元符通宝”小平钱,这两枚“铁母”,历经钱币界几十年的实践、考验,无人提出过异议,并被翻印在多种钱币鉴赏书籍中广为流传。

实物观测

经过对两枚“铁母”的实物观测,可以认定,其确为北宋时期所铸铜质钱币,若定为“铁母”恐为不妥。

(一)两枚钱币均有铸造的痕迹

“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铜钱,其郭内和穿侧的边沿都留下明显的铸痕,文字笔画两侧除部分带有长期磨损的光滑平整痕迹外,大部分笔画边缘,尤其是凸起笔划靠近钱文地章处,铸制的原始痕迹十分明显。在钱文笔划繁密处,由于不易被磨损,平齐的地章上还有铸制留下许多细密的坑凹麻点,而易被人手和杂物蹭磨处已变成平滑的氧化包浆。如此枚“宣和通宝”“铁母”真系非铸造方式所制,应留下明显的刀具或其他金属工具的痕迹。

“元符通宝”小平铁母不仅铁文上铸造痕迹明显,且钱体面背穿部位置明显偏离,这是只有铸制钱币才能出现的弊病。穿口铸制出的毛边尚存,面背布满细密的麻点状铸痕尚未被磨损,其他工具的痕迹更没有出现。

(二)两枚钱币的精细程度

尚不能达到作为现存同类铁钱的“母钱”标准。

假设这两枚“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钱和“元符通宝”小平钱没有任何铸造痕迹,确系雕制的“母钱”,与同种流通铁钱相比,也不够“铁母”的标准。“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钱虽穿部边沿相对规整,但钱文边缘毛刺较多,五个字的笔画繁密处模糊不清,文字笔画变浅,钱体不厚。

“元符通宝”小平钱的笔画较浅,其“宝”字不仅钱文笔画浅,且各笔画交叉“糊”在一起,十分不清楚,如何能当“铁母”。

而同类铁钱在钱文点画、结构、穿郭位置等方面相似者,精细程度与这两枚钱不相上下,所以更难以使人相信此两枚钱币为“铁母”。

(三)钱体上流通使用痕迹明显

说明曾在一定时期内进入了流通领域。

这两枚“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铜钱和“元符通宝”小平铜钱从钱文风格、铸造特点、工艺水平方面来看,确系北宋时期所铸,而铸出后曾进入流通领域,不仅在作为“铁母”不可能混入流通钱中,即使混入流通钱币中,也会被人们因与众不同的钱体特点被挑选出来。不会长期混在流通钱中被我们今天所发现。

许多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铁母”,没有被发现于铸钱工坊遗址和官衙遗址中,却被发现于流通钱中。如果说由于当时管理不严,或因其他原因有极少数铸钱的“铁母”混入流通钱中,并不违反常理,但若大量的“铁母”均发现于古代流通钱币中,很难让人们凭此相信这些“铁母”的“母钱”性质。而诸多钱币书籍图录中有关白铜“母钱”的说法,更为无源之水。

从诸多被认定为“铁母”的铜制钱币上,可以看到其具有的铁钱特征。要在一个只有几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用几克重的铁金属铸制钱文纤细繁复的钱币,除需十分了解铁金属的特性,并具有成熟的铸造技术外,还应根据铁金属的物理化学特性,调整铸钱用的模具,加厚钱体,并相应的使钱币中的穿郭,钱文横截面加高,形成同种钱币,铁制者具有径大,体厚,钱文深峻的特点。而用铸制铁钱模具铸出的铜钱,除具有铁钱径大于铜钱,略厚于铜钱,钱文深峻的特点外,其整体工艺更加精美,很容易被人们误当成“铁母”。加之两宋时期铁钱多为出土品,锈蚀比较严重,而出土的铜钱锈蚀较铁钱为轻,铜铁两钱精细程度反差很大,这也是被误当成“铁母”的客观原因。

古代铸钱中无论是“铁母”还是“铜母”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的铸钱“母钱”。

中国最早的铜质雕母钱

我国最早的铜雕母钱应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宝折十大钱。此钱铜色金黄,质地细密,表面光洁滑润,无气孔砂眼,字口如斩,刀痕犹存。我国雕母钱清代尚多,明代仅有万历通宝、崇祯通宝等数枚,而此枚嘉靖通宝时间最早,质量最好,堪称钱币之珍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