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忙安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忙安村位于云南生双江县县城30公里,全村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25户1750人,其中布朗族人口1287人,占73.5%。全村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0米,最低海拔900米,属半山区亚热带暖温山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538亩,人均耕地2.59亩,其中水田730亩,旱地3808亩,粮食总产770.516吨,人均占有粮食443公斤,经济总收入321.4万元,人均1845元。 自然资源忙安村委会位于邦丙乡西面,距乡政府所在地42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51平方公里,拥有林地67870.3亩,耕地总面积4578亩,(其中:水田730亩,旱地3848亩),人均耕地2.62亩,经济林果地4124亩,主要种植玉米、甘蔗作物。 农村经济2006年整个村委会经济总收入5541100元,其中:种植也收入45773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2%;畜牧业收入7310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渔业收入为零,林业收入4735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8%,外出劳务收入11100元,人均纯收入1239元。 该村委会村民的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忙安村目前已有2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木结构的农户198户,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6年底整个村委会共拥有汽车7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119辆。 2003年,忙安村被临沧市确定为首批“三村”(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建设点。 (一)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增收基础。一是甘蔗产业稳步提升。忙安村有甘蔗种植面积8900亩,人均5亩多。通过品种改良,优良品种覆盖率从原来的40%达提高到现在的100%,人均甘蔗产量由12吨提高到18吨。同时,不断完善蔗区路网建设,仅2008年就新开挖蔗区道路13条12.8公里。二是紫胶产业初具规模。忙安村把紫胶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截止2008年6月,全村完成紫胶放养1098亩,放养株数12476株,预计到2008年紫胶放养将达到1848亩、4200万株,实现人均放养紫胶1亩以上。三是畜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畜牧业是忙安村的传统产业之一。全村养猪大户有68户,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投资40万元,建成了一个建筑面积236平方米的养牛小区,扶持12户养牛大户,平均每户养牛15头以上。目前全村共有大牲存栏2478头,生猪存栏4621头。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得到有效解决。水曾是忙安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在县水利局、扶贫办的支持下,群众投工投劳2290个,解决了忙安、令地、岔河3个自然村357户1505人、15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投资106万元,开挖沟渠5条20公里,解决了15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农村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投资10万元对忙安、令地、令地六组3个自然村的电网实施改造,并做到一户一表。目前全村电网覆盖率达91.7%,结束了当地人依靠松明、油灯照明的历史。三是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忙安4个自然村通过群众积极投工献料,先后投资32万元、投石料3500立方,建成水泥硬板路1.7公里,弹石路500米,改善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三)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一是抓好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3万元将村委会由原来离村1公里的地方迁回到寨子中间,先后投资17.5万元,建成1幢100平方米的集党员电教、文化活动、科技培训为一体的文化室和400平方米的水泥文化活动场地,配套了卫生室、兽医室、电视机、音响设备等服务设施和图书资料。二是认真开展环境整治工作。204户村民集资对村旁及村委会所在地的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的整治。三是积极推进民居改造。先后有83户农户投资33.2万元,按照墙面洁白化、庭院井然化、人畜分离化的要求对住房进行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四是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成立了由25人组成的忙安村布朗文艺队,宣传相关政策、弘扬布朗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自然资源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33亩,人均耕地1.07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492.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2.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1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713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3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3.66%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分别占总数的75.76%和30.3%);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4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建有小水窖3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84亩,有效灌溉率为78.97%。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4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5万元,占总收入的32.08%;畜牧业收入17.49万元,占总收入的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0头,肉牛10头,鸡20只);林业收入3.18万元,占总收入的6.18%;第二、三产业收入6.1万元,占总收入的11.86%;工资性收入0.5万元,占总收入的0.97%。农民人均纯收入19.14万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占劳动力的11.11%),到省外务工10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往本县,计划发展核桃、茶叶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33户,全村人口142人,其中男性64人,女性78人。142人全部是农业人口,劳动力9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族彝5人,汉族137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9人,享受五保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4.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33户。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杏子山小学,中学生就读到碧溪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4.5公里,距离中学1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5人,其中小学生10人,中学生5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3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6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 。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员总数5人,党员中男党员5人,团员11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