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卖花声 |
释义 | 卖花声,词牌、曲牌皆有此名。词牌出自唐代,为教坊曲名,亦在元曲中作曲牌名,通常由六句构成。其中前三句皆为七字长句,并且构成一个鼎足句,对仗工稳。后三句由两个四字短句加一个七字长句构成,作为全文抒怀点睛之笔。较著名的作品有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作品名称:卖花声 作品别名:浪淘沙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乐府诗集》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代表作:卖花声·怀古 词牌名词牌概述《卖花声》即《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如皇甫松词云:“蛮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 词牌格律以二十八字为正格,而以本调为变体,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而﹝谢池春﹞亦名﹝卖花声﹞,不容稍混也。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韵)。 用韵填词此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与﹝忆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则与第二句同。此调平仄既宽,而后半又同前半,为初学填词者最易摹拟之词调也。 代表作·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2。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译文1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邠县)人。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徽宗朝官至吏部侍郎,后贬商州。善画,亦能诗文,有《画墁集》。 2阳关:唐朝王维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入乐歌唱,称《阳关三叠》 诗词鉴赏词的上阕,“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从屈原的《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转化而来。短短两句呈现的是一幅箫疏的景象: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名洞庭山,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作者立于岳阳楼上鸟瞰君山历历在目,但未必能看到片片落叶,这很可能是作者当时正处于失意中的一种感觉,他把自己的处境与落叶联想到一起。如是,这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十分斟酒敛芳颜”,这时作者已从楼前转到了室内。一位歌女正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收敛起笑容,打算为客人唱一曲送别的名曲《阳关三叠》。但是作者没有同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出阳关的元二,而是即将南下的迁客,不唱也罢。这看是一句表面话,但其中却饱含着作者的无奈、辛酸和悲痛。 词的下阕,“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曾有诗:“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时的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词的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沈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卖花声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 战火曾烧赤壁山 ,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 读书人一声长叹 !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谈,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卖花声(两首) 其一 晓镜云鬓残,慵整罗衫。风欺芰荷舞翩跹。校门一入深如海,老了芳颜。 娇眼睡犹酣,倦倚窗帘。云自无心水自闲。楚腰只为高考细,误了婵娟。 其二 寻章摘句岂堪羡,镜中衰鬓已先斑,壮心空老旧书案。 成也高三,败也高三,教书人一声长叹。 卖花声 瘦鸾 袖薄那禁寒。羞与郎言。早拼卖却砚池田。辛苦天寒萝屋底,又遇荒年。 绣帖未完成。针线抛残。娇儿啼饭心太酸。一盏瓦灯篱落外,废尽秋眠。 此词描写了词人在饥寒交迫中的无奈与辛酸,愁苦中却尽显温存,实为难得。 曲牌名曲牌格律中吕宫.卖花声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去(韵), 仄平平、仄平平去(韵)。 曲牌概述词曲谱以《北曲新谱》为依据,六句,句式为七七七四四七,句句入韵,平仄混押。第四句也可不入韵。 曲牌代表作中吕宫.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