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领燕鸻 |
释义 | 领燕鸻(Glareola pratincola)是燕鸻的典型特性。栖于开阔地区,黄昏时捕捉昆虫。而黑翅燕鸻G. nordmanni繁殖于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可能在新疆西北部出现。它似领燕鸻但次级飞羽上为黑色,颈背沾栗色。分布于欧洲、北非、中东至中亚;越冬于非洲。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形似燕鸥,嘴短,叉尾白色具黑色端带。上体橄榄褐色;颏及喉皮黄色,缘以黑色领圈;下眼睑白色。 繁殖季节翼下色深,腋羽及翼下覆羽深栗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嘴基红色;脚-黑色。 叫声:沙哑似燕鸥的叫声,飞行时作kik及kirrik叫。 分布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西部和中部、北非、中东至中亚,越冬于非洲。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和西南部。 分布状况: 迷鸟曾到香港(Hopkin,1989)。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在开阔平原、草地、淡水或咸水沼泽、湖泊、河流和湿地。常成群活动,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亦善飞行。 领燕鸻在早上和傍晚时活动最频繁,通常在一天内最温暖的时候休息。它们将巢置于地上的浅洞内,产卵二到四枚,卵颜色暗淡、光滑,呈椭圆形。雄鸟和雌鸟都要负责孵卵,孵化期为17到19天。雏鸟由双亲喂食,一个月后即可飞行。与一般捕食土壤或泥地中的无脊椎动物或昆虫的其他海滨鸟类不同,领燕鸻在飞行中觅食,只是偶尔才在陆地上取食。它们以各种昆虫为食,如蜻蜓、甲虫、带翅白蚁和蝗虫。 食物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觅食多在地上,也在空中飞行捕食。繁殖繁殖期5~7月。常成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开阔平原上湖泊与河流附近,巢多置于离水不远的岸边地上凹处,或沼泽地边缘,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长径2.8~3.5厘米,短径2.2~2.6厘米。孵化期17~18天,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