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丹华
释义

林丹华,人名。本词条收录有:1、国家二级作家-林丹华;2、博士-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健康行为预防与干预、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

1、国家二级作家-林丹华

林丹华(1967.6.19-)供职汕头市委党校。国家二级作家,广东省职工艺术家,汕头市职工艺术家。广东省作协会员。兼汕头市现代人诗歌协会会长、法人代表,汕头作协常务理事。作品散见《诗刊》、《作品》、《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报刊。先后在《汕头日报》开“心语微言”、“闲来读史”专栏。1991年与父亲合作出版现代诗集,随后出版独著现代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共9本。获中国作协诗刊社诗歌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1次,汕头文艺奖作品奖7次,桑梓文学奖3次。

2、博士-林丹华

人物简介

姓名:林丹华

学位:博士

职称:讲师

研究领域:健康行为预防与干预、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

主要经历

1989-199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完成本科学业

1998-200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业

2000-2003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完成博士学业

2003年7月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任教,讲师

1993-1998年 北京丰台区六一幼儿园,园长助理

2003.12月-2004.3月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医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成果

健康心理学、家庭治疗、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人格心理学

研究方向

健康行为预防与干预、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具体的研究兴趣包括: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机制及预防干预;流动人口和其他高危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艾滋孤儿的心理需求及其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家庭动力学;家庭治疗

承担、参与课题

2005年美国NIH资助课题:艾滋孤儿的亲人丧失和心理需求追踪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主持人)

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1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年轻流动人口HIV/STD预防研究(HIV/STD Prevention of Young Migrants in China)。(主要研究人员)

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3年度资助项目:社会歧视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Social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mong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主要研究人员)

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3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年轻高危妇女STD/HIV预防研究(HIV/STD Prevention among High Risk Young Women in China)。 (主要研究人员)

2002年国家科技部重点资助课题“中国人生理心理发展常数的制定”之子课题“中国人心理发展常数的制定”。(主要研究人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家庭沟通和冲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主要研究人员)

已发表论文

Lin D, Li X, Yang H, Fang X, Stanton B, Chen X, Abbey A, Liu H.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05,79:103-112

林丹华,方晓义.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5,28(3):702-705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刘惠.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58-160

林丹华.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增刊:99-105

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社会环境危险性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57-63

方晓义,夏翠翠,林丹华,黄丽娜. 母子性格、性格匹配与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3):22-26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苏立增.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4):49-55

Yang H, Li X, Stanton B, Liu H J, Liu H, Wang N, Fang X, Lin D, Chen X.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ehavioral stud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5,32(5):270-280

Chen X,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Cole M, Liu H, Yang H.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2004,39:666-673

Li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Cottrell L, Harris C, Stanton B. 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004,16(6):538-556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Chen X, Liu H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HIV/STD preven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004,16(6):557-570.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18-22。

方晓义,林丹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心理学报,2003,35(3):379-386.

林丹华,方晓义.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1):31-36

林丹华,方晓义.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99-205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友伴关系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17-21

杨阿丽,方晓义,林丹华.父母冲突、青少年应对策略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37-43

林丹华,方晓义.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4):28—34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1,33(3):244-250

方晓义,林丹华,房超.感知的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心理发 展与教育.2001,17(2):26—30

林丹华,方晓义,郑宇.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3): 18-24

林丹华.如何培养自信心.思想政治教育.2000,7

林丹华.如何矫治学习困难.思想政治教育.2000,8

林丹华.如何提高抗挫折能力.思想政治教育.2000,11

林丹华.青少年社交问题及其调适.思想政治教育.2000,12

已接收论文

林丹华.青少年不同水平的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健康心理学,已被接受

Chen X, Fang X, Li X, Stanton B, Lin D. (2005). Stay Away from Tobacco: A pilot trial of a school-based adolescent smoking prevention in Beijing, China.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Accepted.

Chen X, Stanton B, Fang X, Li X, Lin D, Zhang J, Liu H, Yang H. Peer Smoking Norms, Socio-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sonal Attitudes and Adolescent Smoking in China -- A Mediation Analysis with Longitudinal Data.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In press.

出版专著与教材

林丹华等译.《家庭治疗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小学生成长导航》。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生成长导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林丹华等译.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李琼,郑宇,林丹华,王凯荣著.《小学教师技能导读》,华艺出版社,1999年12月。

易进,林丹华编著.《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1998年。

相关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5月,重新组建于1999年6月,所长林崇德教授。 研究所下设思维、认知发展与培养研究室、社会性、个性、品德研究早期心理发展研究室、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室等。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6人,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11人。发展心理研究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所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同时还接受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科学研究中心、高级人才培养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以及信息资料中心。 发展心理研究所研究的主要方向有:

1. 认知发展:如脑功能与信息加工能力发展、认知策略发展、第二言语习得;

2. 创造性发展:如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

3. 个性、社会性发展:如道德发展、自尊发展、同班关系、亲子关系;

4. 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如吸烟、饮酒、性行为;

5. 教师职业发展:如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教师专业化;

6. 老龄化:如基本心理能力老化、老年人社会支持;

7. 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价与咨询:如家庭咨询与治疗、学能评价。

发展心理研究所有眼动实验室、脑ET实验室、EEG实验室、生物反馈仪室、观察室、以及咨询室,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

研究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芬兰、挪威、韩国、越南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及国内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