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派
释义
1 京剧老旦李(多奎)派

李派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在继承前辈老旦艺人龚云甫表演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创立的京剧老旦艺术流派。李派艺术承前启后,达到了老旦艺术的顶峰水平,具有唱腔苍劲醇厚,表演细腻传神的艺术特色。

中文名:李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李多奎

行当:老旦

特点:唱腔苍劲醇厚,表演细腻传神

简要介绍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早年拜罗福山、谢宝云、龚云甫为师,兼取三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条件,注意韵味,古朴大方,苍秀挺拔,韵味醇厚,创立了老旦新腔,世称李派。他的演唱重于用气之功,他常说"气为音之本,无气无声。"他对于演唱中的换、偷、提、喷、吞、吐、收、放各种用气之法安排的精细到家。他在演唱中无论是急促的快板,还是长拖腔的慢板,都能唱的气足神通,保持声音的圆润悦耳,他还十分注意声韵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结合。

李多奎以唱功见长,嗓音宏亮苍劲,吐字清楚,行腔流畅,韵味深厚,中气尤为充沛,势如穿云贯石,一些老旦名家皆宗李派,为近代影响较大的的京剧老旦流派。李多奎用毕生的精力,躬耕不己,博釆众长,所创立的老旦李派艺术,功盖梨园,声誉千秋,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艺术特色

在近四十年的演出生涯中,李多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龚派作了较大的发展。

李多奎的嗓子不仅“雌音”、“衰音”具备,而且特别洪亮宽厚,爽朗响堂。他的音质饱满明净,高低音均佳。他高腔唱来苍劲挺拔,而低腔则盘旋下行委婉沉着。

李派最突出的创造就是能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程度不同地把“衰音”和“雌音”结合,以调剂性的唱法用“润”音冲淡“涩”音,再以“娇、脆、柔”等不同音色来表达人物的内涵。

李多奎在唱腔的创作上,采取了龚派的创腔原调。他大胆地吸收其他行当的唱腔,加以润色,使之成为符合自己风格、特色,符合剧情需要的李派唱腔。

李多奎演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使他继龚云甫之后为京剧老旦的杰出代表人物。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不但他主演的单折戏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就是在群戏之中扮演一个配角,也被推崇成主要角色。

代表剧目

李多奎擅演的剧目有《断太后》、《打龙袍》、《钓金龟》、《行路哭灵》、《太君辞朝》、《望儿楼》、《滑油山》等。 李多奎京剧音配像剧目有:《武家坡·算粮·大登殿》、《赤桑镇》、《遇后龙袍》、《钓金龟》、《四郎探母》、《海瑞罢官》、《甘露寺》、《望儿楼》、《行路训子》、《哭灵》、《太君辞朝》、《雪杯圆》等。

流派传承

20世纪30年代李盛泉是李多奎第一位“开门大弟子”。他早在“富连成”科班时就与名角同台演出,后因“倒仓”退出舞台改为教戏。“富连成”科班时的高才生时世宝、王元清、马元禄等老旦学员都得益于他的悉心传授。新中国成立之初李盛泉在上海定居,海派的孙文元、孙花满、孙美华等都从师于他。老旦名家李金泉,是李派的杰出传人(后自创老旦新流派,有“新李派”之称)。他先后潜心培养了王晶华、赵葆秀、袁慧琴、刘莉莉、郭跃进等一批优秀老旦演员,为李派老旦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多奎接受新思想,先后收赵鸣华、李鸣岩、林丽娟、王梦云、王晓临、许爱华等一批年轻女演员为徒。李多奎与为他一生伴奏的琴师周文贵二人携手,将李派的经典唱段无私地传授给女弟子。

弟子们在李多奎口传心授中获益匪浅,很多人在剧团中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为使李派老旦后继有人,他们亦纷纷收徒,成为再传弟子。

2 京剧老旦李(金泉)派

李派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创立的京剧老旦艺术流派。在不断地演出实践及新剧目创排中,李金泉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出了宽厚脆亮,高亢苍劲的发声方法,其演唱不仅韵味醇厚,更善于设计新腔,对老旦行当进入新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文名:李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李金泉

行当:老旦

特点:宽厚脆亮,高亢苍劲

简要介绍

李金泉创立的京剧老旦李派艺术又称“新李派”,具有激越醇厚、细腻委婉、清新俏丽、声情并茂的特点。

李金泉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第三期学员,初学老生,后改老旦。从艺期间先后受教于文亮臣、徐寿祺、孙甫亭、刘俊峰、时青山等前辈大师。后拜前辈老旦名家龚云甫得意门生——京剧老旦艺术家李多奎为师。他以爱徒兼义子的双重身份,得到李多奎的真传。李金泉因此得以远学龚派, 近学李(多奎)派, 兼收两家之长。他嗓音行腔高亮清冽、圆润甜脆,既具有龚派的“衰音”、“娇音”、“脆音”,又具备李派的“宽音”、“醇音”、“苍音”、“涩音”,为继承、发展京剧老旦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特色

李金泉从小就重视音韵钻研,又向昆曲名家曹心泉学过昆曲,因此行腔韵味醇厚。加之基本功扎实,演唱技巧全面,戏路宽,善于塑造人物,又善于自己设计新腔。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因戏创腔、以腔唱情,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舞台实践过程中,他融龚派、李派的优长,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追求,逐步创立了新的老旦艺术流派。他的老旦艺术不仅有女性化的演法,同时也强调唱腔高亢苍劲。

他的创新给予和丰富了老旦艺术的更多色彩,创造了京剧老旦史上的一个新天地。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这些老旦主演的剧目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技能及创造天才。他和花脸大家袁世海创演的《李逵探母》中很多唱段广为流传。其中创造的“反二六”,是老旦行从未有过的板式。他在这段自己创造的新腔中,唱出了李母爱子的深厚感情,以及慈母对游子的舐犊心情。这段新腔激越委婉、细腻奔放、刚中有柔、柔中寓刚,称得上是京剧发展史中的经典之作。

李金泉的老旦舞台艺术重视以情带唱、以唱抒情,往往从剧情的需要出发,注重对角色情感的挖掘。他的唱腔声情并茂。在吐字、发音、归音、气息等技巧的运用上精到讲究,即便扮演次要角色,如《穆桂英挂帅》的佘太君、《六月雪》的蔡婆婆、《响马传》的秦母、《王佐断臂》的乳娘、《宋景诗》的宋母以及现代戏《白毛女》的大春娘,他都能以一两个唱段再加上精湛的念白和情感交融的表演动作,达到绝妙的烘托作用,在全剧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李金泉主演的代表剧目中,包括唱、念、做、表,都是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志在创新而又不炫耀创新。他所塑造的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即便是扮演次要角色,如《谢瑶环》中的肖郑氏、《白毛女》中的大春娘、《响马传》中的秦母,都能在一两个唱段上配合精湛的念白、演唱和细腻的表演,加强了同场人物的感情交流,收到了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

代表剧目

李派常演的传统保留剧目有《钓金龟》、《行路训子》、《哭灵》、《遇皇后》、《打龙袍》、《太君辞朝》、《徐母骂曹》、《甘露寺》、《大登殿》等;合作演出新编剧目有《宋景诗》、《穆桂英挂帅》、《六月雪》、《西厢记》、《西门豹》、《清风亭》、《除三害》等;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白毛女》、《林海雪原》等;李派代表剧目《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成为老旦经典保留剧目。

流派传承

李金泉一生诲人不倦,将自己几十年来舞台实践经验和创作体会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弟子和学生。早年王晶华、李鸣岩、王梦云、王晓临等都得到李金泉的教授和指导。他的弟子和教授过的学生有李春芳、田文玉、柳素霞、杜福珍、孙花满、张岚、刘桂欣、周冬英、赵葆秀、刘莉莉、林雅雯、任芳华、刘英、于军、王玉梅、闵玲娣、于泓濡、郭跃进、张文洁、袁慧琴、李丽萍、田萍、周力、吕昕、胡旋、贺敏、顾艳秋、张丽英、石春香、李雨钟、马玉清、王晓砖、樊凤来、程起荣、门丽杰、李冬梅、牛玉玲、谭晓令、康静、翟墨、景寿林、白福恩、王桂英、陶勇君(台湾地区)、成彧雯、温娜、王树森、温雪竹等,相继成为当代京剧老旦之翘楚,再传弟子更多。

3 民国时期书法流派

李派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李瑞清创立的书法艺术流派。李瑞清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他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李派成为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流派之一。

中文名:李派

创始人:李瑞清

所属领域:书法

特点:潇洒俊逸,各具神态

简要介绍

李瑞清能诗善书画,尤精书法。他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都有较深研究。尤难能可贵的是,李瑞清在书坛上的主张与康有为相反。康有为扬碑抑帖,而李瑞清重碑不贬帖。

清末民初书法界有“北李南曾”之说。“北李”即指李瑞清偏爱北碑。他的北碑书法有着极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篆和隶。以篆隶笔法入北碑,字写得遒劲、生涩、疏朗、有金石味,笔道老辣而富有古意,与“南宗”的曾熙流丽圆通的书风,形成较强烈的对照。但他的书法,为了追求“生拙”和“老辣”,而故意扭来扭去,显得有些做作。

李瑞清的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

李派的影响主要在教育界,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与发展,恰好是书法艺术从文人余事发展到学科化、体系化的有力佐证。

艺术特色

李瑞清的书法,博综汉、魏六朝,上追周、秦,尤工大篆,行草得黄庭坚神髓,真书出自晋唐;所临钟鼎、汉、魏碑帖,印行甚多,擘窠大字尤为磅薄有力。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李瑞清善写多种书体,尤以北魏书最著名,他的字态笔势多数师承《郑文公碑》,笔力雄厚,作书崇尚法度。强调笔笔要有来历,往往割裂数碑,拼凌成幅,缺乏自我抒情意识,人常呼之为“百纳体”。

李瑞清以篆作画,以画作篆,独创了画篆结合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

李瑞清的《楷书四屏》是他艺术转折期的作品。以篆隶之笔入楷,笔圆、锋中、力遒、势涩,运笔绝不平拖直下,每每提按起倒,抖动运毫,毛而不光,这种线条起伏分明,苍劲、刚健,有深度和流动感,是他勇于冲破樊篱,考览鼎彝,参以北魏碑书与西陲木简,益臻纵荡、古茂职之观的铭心之作。他的《行草手扎》,书来飘洒自然,势如行云流水,得力于黄山谷,迥然不同于其平时颤抖运笔所写的书作。

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李瑞清的各种书体都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动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他的艺术个性、审美取向,当是学养与勤奋思变的完美结合。

李瑞清著有《围城记》一卷,他的遗文由胡小石等搜集编成《清道人遗集》四卷。

流派传承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学者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以及抚州书法家李仲乾、何砚青、黄鸿图等,均出其门下。

4 京剧武生李(春来)派

李派是李春来所创的京剧武生表演艺术体系,是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李春来被称为京剧南派武生的鼻祖。李派以独特的翻扑功夫见长,轻捷迅疾是这一流派的表演特色。

中文名:李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李春来

行当:武生

特点:轻捷迅疾

简要介绍

李春来早年在北京丰台喜春台梆子科班坐科,出科后在京津一带演出。20岁以后漂泊至上海,与孙菊仙、黄月山同台合演。一度返京,后复南归,并久居上海。

李春来身材魁梧,武技精湛,动作迅捷、边式,开打干净、利索,以短打戏见长,且多独到之处。短打戏《花蝴蝶》、《白水滩》、《狮子楼》等戏集中体现了上述特点。长靠戏《伐子都》则以善于通过繁难高超的武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而别具一格。因此,李春来被尊为南派武生宗师,与俞菊笙、黄月山并称为京剧武生三大流派,而他表演时的翻扑跃打,尤较俞、黄火爆,炽烈。

艺术特色

李派以独特的翻扑功夫见长,轻捷迅疾是这一流派的表演特色。李春来武工精熟,身手轻灵,动作及其迅速,开打干净利落,翻跌筋斗极冲,腿功尤佳。他不但继承了短打武生的表演传统,并吸收了武丑、武旦的打法和民间武术中的拳术,剑术的招式,大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多在各个剧目中,穿插独特的武技来突出李派武生的特色。如《花蝴蝶》剧目饰演姜永志,有在三张高桌上拿顶,随即翻下,同时于空中拔刀,跪腿时落地时压刀亮相的表演,一系列高难动作于瞬息完成,姿势优美而且从容不迫,为一般武生演员所不能。又如《八蜡庙》剧中饰演黄天霸,与费德功开打时,有飞镖打费的特殊技艺。

李春来的长靠戏也同样精彩,如演《伐子都》时,他饰心毒手狠的子都,为争功,战场上用冷箭射死战友,为表现这一人物的精神状态,他扎硬靠表演虎跳前扑,走倒叉虎,这在当时他人都不可做到。见到冤魂时,为表现惊悚落魄心态,他穿蟒窜扑虎过堂桌,难度很大,但表演得从容不迫。在《界牌关》中表演的盘肠大战,串小翻,又精彩无比。李春来的表演不是单纯卖弄技巧,通过这些高难动作,不断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看了感人至深,还得到美的享受。

李春来不仅是在表演上勇于开拓,在演出服装、化妆、舞美方面同样善于创新,如《白水滩》十一郎穿的服装、戴的草帽圈、大带,都饰以优美图案,配之以他那富有生活气息的肩担动作,既真实又优美,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他开创的这一系列表演,为后来者纷纷效仿。

代表剧目

李派的常演剧目有《花蝴蝶》、《白水滩》、《挑华车》、《界牌关》、《狮子楼》、《鄚州庙》、《讲堂斗智》、《四杰村》、《十字坡》、《战马超》、《冀州城》、《临潼斗宝》等。

流派传承

李春来独树一帜的表演,开创了南派武生的艺术风格,常占上海,久演不衰,其精湛演技,已深入人心。在上海他先后还主办过春桂、春仙、桂仙等班社,均以武戏见长,培育了大批弟子。主要传人有盖叫天、张德俊、应宝莲、李兰亭及之后的梁慧起等。

在南方,武生大多宗李派。当时年轻的盖叫天就曾在其班社搭班演出,他继承了李派表演艺术,后又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丰富的创造与发展,又形成了盖派,成为与北方在俞派(俞菊笙)派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杨派(杨小楼)对峙的一大武生流派。

5 京剧武生李(万春)派

李派是有“活猴王”之称的李万春创立的京剧武生艺术流派。李万春天赋条件极佳,文武昆乱不挡,而且他善于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从而创立了武生行里的新流派——李派,发展了北派艺术。

中文名:李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李万春

行当:武生

简要介绍

京剧武生一代宗师李万春,生前曾有“活关公”、“活武松”、“活猴王”等美誉。李万春也是继“武生泰斗”杨小楼之后最有表演成果和艺术影响的一代武生宗师

李万春在继承杨派(杨小楼)基础上,又吸取“南派”武戏之精华,戏中表情、架势、开打、亮相、造型无不结合剧情形成自身特点。他的猴戏、武松戏是北派的典范;他的关公戏给人一种雕塑之美;他的《战马超》成为青年武生必演之剧目。

李万春戏路宽广,长靠短打俱佳,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黄天霸、武松、关羽、美猴王等众多艺术形象,特别是他扮演的美猴王尤其值得称道,曾被誉为“北猴王”。

艺术特色

李万春是京剧艺术领域在武生表演方面的集大成者,幼年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他的文唱、武打,技熟艺精,而且扮相英武,嗓音响亮,口齿清晰,还善于表演,各有特色。后来他边演出边广收博取,不但有马连良、尚小云等名家作看戏后的总结指导,而且他文戏问艺余叔岩,武戏投师杨小楼,两位大师认真传艺。并得小达子李桂春青睐。

李万春的戏路宽广,勇于革新,武生戏的长靠、短打、箭衣,无不出色。唱念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武松戏与黄天霸戏均有独到之处。黄派(黄月山)戏《独木关》、《百凉楼》、《剑峰山》、《莲花湖》、《麒麟山》等,受教于李古瑞,并得李桂春指点。关羽戏曾受教于程永龙、林树森与李洪春,演来别具一格。猴戏亦颇擅长,《安天会》为清贝勒载涛所授。通过多年舞台实践,他总结出要猴学人,不可人学猴的艺术经验。刻画美猴王的神态,灵捷机智,不俗不野。

代表剧目

李万春是京剧艺术的一位开拓者、创新者,在几十年的艺术人生中,他对于京剧艺术的贡献和影响,可谓非常之大。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所演出的剧目有480多 个,这些剧目中,有经过自己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还有不少是其亲手创编、导演和主演的新编戏,他成功塑造的黄天霸、武松、关羽、林冲和美猴王等众多艺术形象,堪称典范,无人可超越。

李派的代表剧目有:《武松》、《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并王伦》、《九江口》、《闹天宫》、《野猪林》、《将相和》、《马超》、《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林冲夜奔》等数百出,《佟家坞》、《阴阳鱼》、《田七郎》、《大力将军》等为其独有剧目;并排演新剧目《岳飞》、《戚继光斩子》、《廉官风》等。。

流派传承

1938年李万春创办“鸣春社”,先后培养“鸣”、“春”两科学生如于鸣奎、马鸣喆、王鸣仲、王鸣泳、关鸣林、朱鸣秀、刘鸣才、刘鸣宝、刘鸣恭、吴鸣申、李鸣升、李鸣鹤、陈鸣彤、张鸣福、张鸣禄、张鸣宇、杨鸣庆、杨鸣孝、周鸣歧、胡鸣忠、赵鸣复、洪鸣珠、郝鸣超、郝鸣振、徐鸣策、钱鸣业、常鸣晋、常鸣莲、萧鸣董、焦鸣荣、董鸣寿、蔡鸣棻、谷春章、吴春奎、张春孝、张春德、张春林等及其弟李桐春、李庆春、李圜春等近300人。

亲传弟子有姜铁麟、董文华、马少良、石庆福、韩增祥等。

6 京剧红生李(洪春)派

李派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洪春创立的京剧红生艺术流派。李洪春对红生戏造诣极深,出色地塑造了关羽凝重、威武、儒雅、高傲的舞台艺术形象,在北方颇享盛名。他融合了京戏、昆曲、徽调、汉剧中的文武老生、花脸和武生的表演方法来演关羽戏,故有“活关公”、“关剧泰斗”之美誉。

中文名:李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李洪春

行当:红生

特点:醇厚雄浑、独具一格

代表剧目:《古城会》、《单刀会》等

简要介绍

李洪春为武术世家,七岁在北京入陆华云办的“长春科班”学艺,与老生张春彦、旦角荣蝶仙同科,工武小生。十一岁拜谭鑫培弟子刘春喜为师,学谭派剧目,后又广求良师,博收强记,先后受教于姚增禄、陈春元、于连升、葛文玉等武生名家,力求深造。二十一岁时,在湖北遇见了王鸿寿,王鸿寿的关羽戏,使他见了敬慕万分,由湖北追随到了扬州,王鸿寿见他虚心好学,求教甚殷,便收作弟子。

李洪春勤学好问,深受乃师喜爱,因而倾囊传授,不仅是王派创演的全部关羽戏,就是连台本戏《洪杨传》、全部《岳传》戏及《扫松》、《夸才》等王派徽调代表作,也都得乃师亲传。他一直追随王鸿寿学艺五年之久,不仅全方位继承了王鸿寿的舞台技艺,并且在后来不断的舞台实践及改革创新中,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李洪春的表演艺术逐渐独树一帜,誉大江南北,并且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业内人士尊称为“红生宗师”。

李洪春将关羽戏由王鸿寿的三十六出增加到四十余出;结合武术刀法创“关公十三刀”的刀式,又精心揣摩关羽的有关图像创“关公48式”亮相,突破了关羽形象的雕塑美。因戏设腔,揉入各种唱法。念白则综合文武老生的庄重沉着,武生的刚毅,花脸的粗犷,并用乡音(关羽系山西人)装点而独具一格。表演允文允武,不受传统演法的拘束而多所创新,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其儒雅肃穆的一面,进一步完善了红生行当的表演。此外,他的戏路亦很宽,武生、老生、诸行当都能胜任,剧目也极宽泛。

艺术特色

李洪春继承和发展了王鸿寿的表演艺术与剧目,除了老实地、全面地继承之外,他广泛地吸收其他演员、其他剧种的表演方法。又从绘画、塑像、马术、武术等多方面吸收营养,丰富了他的表演方法。这样才能在舞台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塑造的关羽是个有歌颂(《千里走单骑》)、也有批判(《走麦城》)的人,这些通过唱、念、做、舞、打等京剧表演手段体现出来。王鸿寿在文的方面突出了关羽的性格,李洪春则从武的方面加强了关羽的气度。

李洪春青年时既能演谭派剧目的老生,也能唱花脸剧目的周处。还能和高庆奎同台"打铁"唱老生。由于演出过多,累坏了嗓子。变成一条浑厚、沉实、苍劲,略有沙音的嗓子。这条嗓子客观上又为他唱关公这个人物起了烘托作用和适合关公身分的音色。他用西皮、二黄、拨子、梅花板和昆曲曲牌"唱"出人物的心情与性格。他的《华容道》虽不象高庆奎那样高亢响亮,可是韵味浓厚,情感充沛。

李洪春的念白是很有特色的。因为关公的念白和表演一样,既不是老生的念白,也不是花脸的念白,而是一种独特的念法。李洪春用他那浑厚、沉实的嗓音,把武老生的古朴刚毅、文老生的庄重纯厚、花脸的粗犷豪迈、武生的英武果断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韵白。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心情,就用不同的音调,起伏有致、断延分明地把人物情感念出来。

李洪春塑造的关羽形象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正是由于他"做"得好。李洪春的"做"是与他熟读"三国"(尽管他文化水平不高)掌握人物的身分、环境、心情和善于运用气功技巧有关。他演关羽,不用说一出场就是一个高大的艺术形象,就是转身的时候,从背后也能看到威严肃穆的气概来。这就是会掌握提气、用气的技巧。脸上的做戏,更是如此。以《走麦城》为例,通过面部表情、眼神的运用及不同的身段、手式的表演,把关云长的威武庄严、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英勇不屈等性格,都表现出来了。正是通过"做",来刻画了这个人物,也批判了这个人物。

趟马是戏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演员通过一套手势、身段、步伐、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利用手中马鞭和各种虚拟动作,表现了人物在马上奔驰的姿态。李洪春的趟马,能够给人美的享受。

代表剧目

李洪春从其师王鸿寿继承下来的关羽戏,计达三十六出,他本人又编写了几个关羽剧目,总共四十余出。但他常演的不过十几出戏。如《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挂印封金·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长坂坡·汉津口》、《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其中,最为繁重吃力的当属《走麦城》。

李派的代表剧目有《古城会》、《斩华雄》、《白马坡》、《灞桥桃袍》、《单刀会》、《水淹七军》、《斩貂蝉》、《华容道》、《走麦城》、《关羽慈放》、《教子观鱼》、《三许云阳》、《阅兵教刀》、《收姚武》等。

他还擅演岳飞戏,经他改编的有《岳母训子》、《枪挑小梁王》、《收何元庆》、《小商河》、《镇潭州》、《风波亭》、《荒草冈》等。

流派传承

李洪春的弟子很多,著名者有李万春、高盛麟、宋遇春、傅德威、王金璐、尚长春、何金海、孙盛云、张玉禅、李春红、曹艺斌、田中玉、袁金凯、梁慧超、马长礼、奚啸伯、茹元俊及子李金声、李玉声等皆出门下。 就是李少春、李和曾、王少楼、叶盛兰以及台湾的周正荣、香港的李少华等也都执弟子礼求艺学戏。连同戏校的学生,数十年中可谓桃李满天下。

7 京剧老生李(少春)派

李派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创立的京剧老生、武生艺术流派。李少春被行内行外称为“李神仙”,能演各种行当的各种角色,生旦净末丑,文武昆乱样样皆精。李少春文戏师承余派,武戏宗法杨派,并有自己的创造。他行腔以圆熟婉转和低沉回荡取胜,念白跌宕有致,演靠把戏、短打戏、红生戏各具特色,得心应手。

中文名:李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李少春

行当:文武老生

特点:文戏唱腔韵味清醇,武戏武功精湛

代表剧目:《野猪林》《闹天宫》《战太平》

简要介绍

李少春自幼随父李桂春练功学戏,后从陈秀华、丁永利学老生、武生戏,打下文武技艺的坚实基础。后拜师余叔岩,得其亲授《战太平》、《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剧。同时从多方面钻研杨派(杨小楼)艺术,技艺日进,驰名南北。20世纪30年代末组班演出。李少春是文武兼长的演员。文戏师承余派,武戏宗法杨派,并有自己的创造。他行腔以圆熟婉转和低沉回荡取胜,念白跌宕有致,演靠把戏、短打戏、红生戏各具特色,得心应手。

艺术特色

由于李少春既不独宗一派,自然很少门户之见,从而开创了放眼各家,融会贯通的独特风范。比如余叔岩的演唱富于韵味,讲究四声,李少春在严守师训的同时,又虚心学习周信芳刻画人物细致逼真的表现方法,还大胆吸收马连良潇洒飘逸的特点。他演武戏则在杨派武生的基础上,融入盖派(盖叫天)表演艺术的优长。因为他演戏的明确宗旨,就是力求演出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通过视听艺术去感染观众,从不哗众取宠,单纯卖弄技巧;或以某派某家嫡传亲授为标榜。因此,他塑造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李少春幼功极为扎实,戏路宽广,博采广取,勇于创新,虽然宗余、宗杨,但不拘泥成规,善于体察剧情,运用技巧、程式刻画各类不同人物。文戏唱腔韵味清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

李少春的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他的表演感情饱满,武功出众,拥有大批的追随爱好者。

代表剧目

京剧《野猪林》是李少春在继承了杨小楼的剧本基础上,自己创新编排的一出新戏,成为他的传世之作。从立意、框架、场景设置、情节的贯穿,人物的刻划,角色的唱、做、念都是李少春亲自构思、设计,费尽了心血,可以说这是他全身心投入的一部经典剧作。但是,他尊重传统,尊重老师,注意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剧本最后请翁偶虹填写和润色)。在编演过程中,他还得到袁世海很好的合作,而且毕恭毕敬的征求了郝寿臣的指点,得到了赞同和支持。正是李少春的虚心、热情、宽容和诚恳,众星捧月,使这个新剧目在剧坛上大放异彩。1949年在上海连演七十多天,上座始终不衰。

其常演老生剧目有《战太平》、《定军山》、《空城计》、《珠帘寨》、《断臂说书》、《打棍出箱》、《红鬃烈马》、《击鼓骂曹》、《宝莲灯》、《洪羊洞》、《打渔杀家》、《打金砖》等。常演武生剧目有《挑滑车》、《两将军》、《长坂坡》、《战翼州》、《恶虎村》、《三岔口》、《武松》、《连环套》、《八大锤》、《金钱豹》等。常演猴戏有《水帘洞》、《闹天宫》、《智激美猴王》、《五百年后孙悟空》、《十八罗汉斗悟空》等。新编、改编代表剧目有《野猪林》、《响马传》、《将相和》、《满江红》、《云罗山》等。现代戏有《白毛女》、《红灯记》等。

李少春剧照

流派传承

李派艺术的影响相当深远,除了李少春弟子外,还有许多仿效者和追随者。其弟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正式磕头拜师的有:董文华、谭元寿、孙振林;另一类是由于组织推荐或家属安排以弟子身份向李少春先生学习的有:李小春、钱浩梁、裴艳玲、马少良、俞大陆、祝元昆、王鸣仲、茹元俊、卢英麟等及其子李浩天、李宝春。以允文允武为艺术特色的仿效者更是众多,较有成就的有:李光、宋玉庆、叶金援等,中青年一代有:于魁智、王平、王立军、李岩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