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定三藩之乱 |
释义 | § 三藩的形成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在明朝 平定三藩之乱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桂三等去镇夺。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 主要人物 耿仲明,先世山东人,徙辽东盖州卫。明登州参将,毛文龙旧部。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调副将孔有德和耿仲明隶山东巡抚孙元化麾下。孔、耿出兵御后金军而饷不至,怨愤不已,遂于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率所部相偕渡海投后金。崇德元年(1636),清封耿仲明为怀顺王,顺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偕尚可喜进军广东,卒于途中。其子继茂袭封,后移镇福建。康熙十年(1671),继茂卒,其子耿精忠袭封。 尚可喜,先世洪洞人,迁衡水,后徙辽东海州。明广鹿岛副将。天聪八年,率众航海投清。崇德元年,清封尚可喜为智顺王,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所部随大军下广东,遂留镇广东。 吴三桂,江苏高邮人,籍辽东山海卫。其父吴襄为崇祯时锦州总兵,三桂以武举随征,因战功及父荫,官都指挥。后吴襄坐失战机下狱,擢三桂为总兵,守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军破大同、真定,京师戒严。明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率所部入卫京师,并起用吴襄提督京营。三桂令步骑先入关,亲率精锐殿后。十六日抵山海关,二十日到丰润,闻京师已陷,入卫兵皆溃,三桂引兵还顿山海关。李自成派部将唐通携银四万两犒三桂军,并胁吴襄作书招降。三桂率兵西至滦州,闻其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军部将刘宗敏掠去,即回师山海关,秘密遣使上书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军入关讨李自成。多尔衮得书即日急进,至山海关外十里,吴三桂出关迎降,即在军中剃发盟誓,其兵以白布系肩,前驱入关。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大败李自成军于山海关(见山海关之战)。是日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为前驱追击李自成。吴三桂随阿济格败李自成于庆都。后又自长城外进绥德、延安,攻西安。李自成出武关南走,三桂督兵追击,自襄阳下武昌,进至九江,清廷召还,命往锦州镇守。顺治五年移镇汉中。八年,清廷命吴三桂督李国翰征四川。九年,吴三桂分兵攻下成都、嘉定、叙州、重庆,又击败大西军首领孙可望于保宁。十四年清廷命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进征贵州。十五年,击败李定国,下遵义。十六年,清军会攻云南省城,南明永历帝奔永昌,复奔缅甸。清廷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并谕吏、兵二部,凡云南文武官举黜及兵民一切事,命吴三桂暂行总管,俟数年后,仍照旧例。十八年,清军入缅,缅甸王执永历帝献清军。康熙元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昆明。清廷晋封吴三桂为亲王,并命贵州省亦属管辖。吴三桂遂久镇云贵。 三藩势成割据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三藩之中。 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其军事实力极其雄厚,总兵力不下10余万。因此,清廷对之颇存顾忌,一切不 吴三桂敢过问。吴三桂在云贵,掌管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总督、巡抚均“听王节制”。他可以随意题补官吏,甚至还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一时出现了“西选之官几满天下”的情况。要是朝廷所选文武官到云南,吴三桂立即加以收买,为己所用。在经济上吴三桂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七百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吴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耿、尚二藩各有兵马15佐领和六七千绿旗兵,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地称霸。 三藩各拥有雄厚兵力,占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其势力已尾大不掉,严重威胁着清政权;而且三藩的存在,使得清廷每年要消耗兵饷2000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清廷不能不考虑撤藩的问题。 § 过程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撤藩的机会来了。尚可喜请求告老归辽东,以其子尚之信承袭爵位继续坐镇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同意他告老,但不允许其子袭爵,命令其尽撤藩兵回籍。这道命令触动了吴、耿二藩,他 康熙帝们也奏请撤藩,目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当时朝中大臣畏惧吴三桂的武力,大多数人都反对撤藩,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撤藩。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现在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之。于是将计就计,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所请,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动叛乱,发出檄文指斥清廷“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蓄发易衣冠,旗帜皆白色,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起“复明”的旗号,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的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个很大的反清浪潮。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平南王尚之信、总兵刘进忠,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 吴三桂等人的反叛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大学士索额图提出杀掉主张撤藩者的头,取消撤藩令。达赖喇嘛也暗助吴三桂,提出“裂土罢兵”。康熙帝力排众议,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集中主要力量打击吴三桂,下令剥夺吴三桂的王爵,杀其子吴梦熊于北京。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叛乱分子采取招抚拉笼的手法,暂时停撤耿、尚二藩,其他叛变者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战争开始后,清朝方面暴露了严重弱点。八旗兵斗志不强。湖南守将慑于吴军的来势凶猛,丢掉了许多城池。派到武昌、荆州的八旗兵不敢渡江前进。与之相反,叛军方面却屡屡得手。吴三桂多年来养精蓄锐,兵强马壮,先声夺人。但叛军内部也有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首先,人民群众渴望统一,与人民为敌的吴三桂显然得不到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其次,叛军内部无法形成整体,不相统属,心志不齐,难以持久。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动地位。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领地区,乃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康熙帝依据时局,运筹帷幄,以湖南为主战场,坚决打击湖南的叛军,辅以陕、甘、川线和江西、浙东东线,三 英姿飒爽的八旗兵个战场相互配合,把叛军分割开。江西地位重要,水陆皆与闽楚接壤,决计固守。当耿精忠叛乱时,清军就有效地割断了耿、吴叛军的会合。对西北则采取稳定策略。陕西提督王辅臣,态度暧昧,叛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杀害了陕西经略莫洛。康熙以极大的耐心争取他,表示“往事一概不究”,极力安抚,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王辅臣争取过来,保住了陕西,使吴三桂打通西北的阴谋未能得逞,清军得以腾出兵力增援南方。又利用耿精忠同郑经的矛盾,多方招抚耿精忠。不久耿归附清廷,清收复福建。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五月降服,稳住了广东。由于康熙处置得当,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军事上完全陷于孤立。这样,从康熙十五年起,战争的优势逐渐转到清军方面来了。而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战势对叛军更加不利。吴三桂已经起兵六载,年已67岁。势穷力竭的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一招并未起什么作用,他坐困衡州,一筹莫展,未几即忧愤成疾,于这年八月病死。部将迎其孙吴世璠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贵阳。清军乘势发动攻击,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平岳州、常德、长沙、衡州等地后,恢复了湖南全省,同时收复广西。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克汉中,定成都,取重庆,收复四川。同时,康熙处分了奉命攻打重庆而中道退返荆州的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命令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军接替指挥,率师由湖南进攻云贵。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军收复贵州,彰泰开始进入云南。二月,赖塔率师由广西抵云南。九月,清将赵良栋率师由四川至云南,与另二路先期抵达的军队会合,加紧围攻昆明。此时,被清军俘获后发给银粮返还原籍的苗族兵将,纷纷帮助清军。十月,昆明城中,粮尽援绝,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世璠服毒自杀,云贵平定。历时八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 § 影响 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正义力量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避免了国家的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此后,清廷开始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 相关资料 1、中基网 2、《康熙大帝》 3、《康熙御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