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民化运动 |
释义 | 皇民化运动是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期间,将台湾人等居民改造为对天皇与日本国家保有高度忠诚\\心的强制教化政策。更广义上讲,皇民化运动也适用于日本殖民地朝鲜、琉球、北海道与满洲国等地。 背景 日本在大东亚战争爆发後,调整对台政策,并且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强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运动”便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日本在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开始于1937年9月30日在台北市公会堂召开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讲演会”;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当局成立“皇民奉公会”,“皇民化运动”转入第二阶段,即“皇民奉公运\\动”。 而朝鲜半岛也在不久後开始推动创氏改名与要求市民朗读皇国臣民之誓词的运动。 措施 推行日本语言的政策,限制对原本语言的使用,推动所谓“国语家庭”。 更改姓氏运动:要求改用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辉改名为“-{岩里政男}-”。 要求一般人民对日之丸国旗的敬爱,并要求齐唱君之代国歌。 建立神道教的象征物神社。 基于教育敕语的国家教育。 各种的意见与批评 推动皇民化运动的最基本目的在于「拉近外地与内地的距离」,赞成者以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单一民族构成民族国家的理想国家价值观是很普遍的,推动同化政策是一个形塑单一民族国家的必要过程。反对者以为皇民化运\\动是漠视传统文化与破坏传统文化。 影响 和皇民化运动相关的研究书目 陈小波,1991,1937-1945年台湾皇民化运动论述,见陈孔立编,台湾研究十年,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陈映真,1998,台湾乡土文学·皇民文学的清理与批判。台北:人间出版社。 Ching, Leo T. S. 2001. ''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ou, Wan-yao. 1991. The Kominka Movement: Taiwan under Wartime Japan, 1937-1945.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Fix, Douglas Lane. 1993. Taiwa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Late Colonial Context.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何义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据时代末期日本对台湾之教育政策与教化运动。中国文化大学日研所硕士论文。 李文卿,2001,殖民地作家书写策略研究:以皇民化运动时期《决战台湾小说集》为中心 。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林瑞明,1996,骚动的灵魂:决战时期的台湾作家与皇民文学,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下),页203-32。台北:玉山社。 杨建成,1995,台湾士绅皇民化个案研究:日治时期450位台湾士绅改换日本姓氏之个案统计分析。台北县板桥市:龙文。 周婉窈,1996,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1937-1945年),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下),页161-201。台北:玉山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