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早骞
释义

黄早骞(1919—2007),男,1919年12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他曾三易其名,就读于梁山县高小时用名黄照乾,就读于豫章中学时用名黄均,参加革命后由于组织上的需要改名为黄早骞。

重庆市梁平县老地下党员、原梁平中学教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早骞先后就读于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私立豫章中学、国华高中部,他积极加入到宣传抗日队伍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民族先锋队队员,他迅速从一位单纯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担任梁山(今梁平)、忠县、大竹、万县、垫江五县中心县委的组织部副部长,为掩护身份从事革命工作,他先后在梁平县新盛小学、中城中学、天竺小学、梁平中学等校从事教育工作,1957年被错误定为“右派”分子,先后被遣送至梁平县西北农业社、城关胜利五队等处“劳动改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平反,再次任教于梁平中学,1984年离休。

晚年,他积极担当起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工作,以多种方式对来访的各级学校的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无私奉献;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黄早骞老人获由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2007年1月26日在重庆市梁平县病逝,享年88岁。

抗战爆发 投身革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苦难的中华民族开始泥泞艰辛的岁月,青年黄早骞在《万县日报》看到“7·7”事变的消息之后,热血沸腾,依然加入到宣传抗日队伍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民族先锋队队员;在日军的铁蹄还未踏入大西南的土地上,抗日宣传工作由显重要,在万县,这支由地下党员、民族先锋队队员组成的抗日宣传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工作;戏剧是抗战初期有力的文艺宣传武器,又以街头剧和独幕剧最为活跃;黄早骞等人经常在沙河子、李家河等地宣传抗日,逢赶集之时,他们常演出当时风靡一时的《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等表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精神的戏剧作品,而且还采用简短通俗的表演方式,自编自演具有地方韵味、非常独特的抗日街头剧,吸引了不少乡邻驻足观看,此外他们还奔走于茶馆、酒楼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同群众以闲聊的方式宣传抗日,白天下来,晚上还要印刷标语四处张贴,编辑各式各样的抗战壁报,甚至下乡挨村挨户宣讲,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悲壮的情绪、激扬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染着广大各阶层的群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抗日斗争中去。

在老师的教育和与同学的交流中,黄早骞的工作劲头愈发高涨,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11月,黄早骞经他的小学教师、党支部书记李英才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更加坚定了他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奋斗一生的决心。

家乡被毁 心系乡邻

1939年春,黄早骞就读于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国华区高中,突然得知家乡城区被日军出动的敌机轰炸,900多人遇难,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噩耗传来,他悲痛欲绝,在外求学想到家乡父老乡亲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的惨景,恨不得立即奔赴抗日前线打鬼子,他马上和几位好友写一封慰问信给家乡报社,黄早骞亲自执笔,在信中他痛斥侵华日军的暴行,鼓励支持家乡人民讲抗战进行到底。他们把慰问信和连续好几天节省下来的钱一起寄到了梁山报社;多年之后,耄耋之年的老人依旧还记得这封信的部分内容:“日军飞机轰炸我家乡,男女老幼、数百名乡亲罹难,其情状惨不忍睹,日军的罪恶行径天理不容,我等必将拿起手中的武器,同心协力,携手共进,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建美好家园。谨以此信献给那些无辜伤亡的父老乡亲和正在苦难岁月中奋起的勇士。”

“只有全民抗战才能救国,用活的语言做解放民族的歌唱”黄早骞更加坚定了信心,那时,他常常吟诵一首充满着火热时代气息与强烈爱憎感情的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万县国华高中部,黄早骞只身一人回到梁山,他与十多位党员、革命同仁继续深入农村先传抗日,经常数日不能回家,每当看到乡民们专心致志听他们讲述抗日英雄的光荣事迹、朗诵激情澎湃的诗歌、表演生动形象的戏剧时,他们的心总是暖烘烘、热乎乎的,为革命找寻奋发的动力,他们一时也忘记了疲劳,斗志总是激扬。乡民们深受鼓舞,有的积极参军奔赴抗日前线,有的则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中,宣传队伍日益壮大。

经过深入到农村的宣传之后,黄早骞转移了宣传对象,他回到梁山城区从事教育工作,着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抗日宣传,由于不能暴露党员的身份,他基本上是一个学期换一个地方。抗战期间,一些学校也经常请人为学生做专门的抗日宣传,但是宣讲人奉了“政府的旨意”对学生灌输不良思想,黄早骞就趁上课时给学生讲述真正的抗日新闻、抗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数次出动敌机轰炸梁山县,黄早骞和他的家人在城南的石马山用高粱杆架起一个空袭避难所,救过不少乡亲;黄早骞后来回忆道:“日军那些年时时来轰炸我们梁平,防空警报未来没有断过。飞机来了,大家就往山上跑,从来没有过安稳日子,后来美国的战斗机来到梁山机场支援我们已经是抗战快要结束的时候了。”

抗日战争后期,党组织为了长寿县与梁山县的党员能够方便接头和召开会议以及保证党员的生命安全,黄早骞按照党的要求回到梁平,担任中城小学教导主任,负责中城小学与天竺小学的两个联络点,黄早骞更是把自己的家作为了联络站,木楼结构的家的木墙上有一个密室,可以容纳好几人开会,遇上紧急情况,拆下木板之后躲在里面的人不易被发觉,非常隐蔽。1939—1940年,中城区区委设在了黄早骞家中;1941年,梁山、忠县、大竹、万县、垫江五县中心县委也设立在了他的家中,在此期间,他担任组织部副部长。

黄早骞一生为革命,他坚持少说多做的为人原则,有时为了给其它外县的党员带路、有时为了从事宣传工作,他的双脚几乎跑遍了梁平县大大小小的乡镇村庄,每一寸的土地都印证着他坚实的步伐:“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编程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他,即便是建国后他遭受不公正对待,但他的信心也一直未变,他常常教育他的子女,做了好事不要随意向别人提及:“做了就做了,没有什么,这是我应该的。”

重庆市梁平县地下党组织简介

梁平地下党,几乎是在1927年梁平县第一个党小组成立以来,就积极而紧张地开展了活动。当时,由北京回来的学生石子安等人便趁暑假在虎城小学成立“教育研究会”,从而开展学习和向农民的宣传工作,并成立虎城乡壮丁大队,巧夺了虎城乡政权和壮丁大队领导权。

抗日战争时期,梁平地下党通过一些民主人士,支持创办《梁山复兴时报》,宣传抗日。激励人民抗战热情;又安排地下党员钟纯乾创办大华炼油厂,生产抗日匮乏物资--汽油等,并为党筹集经费,为地下党员提供合法的社会职业,同时开展各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当时,《梁山复兴时报》报社成了我地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阵地;据袁熙玉、黄早骞夫妇回忆,当时中央有“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十六字工作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地下党纷纷返乡,自主地开展活动。梁山地下党组织全县性的教师举行反饥饿、争温饱的罢教活动。王敏、邓兴丰等人将虎南地区地下党组织恢复,并成功地组织夺取了乡政权;在地下斗争时期,我地下党曾把庞大而笨重的收音机惊险而机智地从重庆运到虎城,同时成立游击队军械修理所,做当时地方势力(如孟浩然)的统战工作,积极为地下党组织通风报信,并在关键时刻,出面保释地下党同志。

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破坏和屠杀,当时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同志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从当年梁平县地下党员之一、曾任《梁山复兴时报》编辑的谭其昌的日记中,记者读到这样一段:“在特务紧盯、白色恐怖加剧、遍地狼犬的情况下,不要说没有事先约定的任何人我们不能发生组织关系,就是明知他是共产党员,党没有同意同他联系时,我们就不能发生组织联系。”开展地下党工作的困难和危险可见一斑。

据统计,仅民主革命时期,梁平县(含外籍在梁平)有40多名地下党员为革命英勇献身,有14名革命志士为地下革命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中,年龄最小的唐懋传年仅19岁。(1949年,梁平县与蓝蔕裕一起在重庆渣滓洞牺牲的共有7位烈士:王敏、李大荣、蓝蔕裕、胡芳玉(女)、黄玉清(女)、邓积玉、唐懋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