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喉蜂虎 |
释义 | 黄喉蜂虎(学名:Merops apiaster)为蜂虎科蜂虎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3-30cm。喉黄色,其下有一窄的黑色胸带;胸带以下的整个下体蓝绿色。前额蓝白色,具一宽的黑色贯眼纹,头顶至后颈暗栗色,尾蓝绿色,中央尾羽延长,明显突出于其他尾羽。翅上具淡栗色斑。嘴黑色,细长而尖,微向下弯曲,鼻孔裸露;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中趾与外趾常并连至最末一个关节;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食物主要是昆虫,尤其爱吃黄蜂类。分布地中海周围至欧洲,西南亚,非洲,印度和中国。 中文学名:黄喉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apiaster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佛法僧目 科:蜂虎科 属:蜂虎属 种:蜂虎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European Bee-eater 英文名称 :Bee-eater 英文名称 :Common Bee Eater 外形特征额白色至蓝、绿色,并与一细眉纹相接;头顶至上背栗色,肩部较呈黄棕色;下背以下淡黄栗色;腰部较呈绿色;尾蓝绿色,具狭形的黑褐至黑色羽端。翼上小覆羽绿色,中、大覆羽栗色;初级覆羽及翼缘淡蓝绿色;初级飞羽基部绿色渐呈蓝色,至端部黑色;外侧次级飞羽栗色而具黑色羽端;内侧次级飞羽蓝绿色,但其内羽底面淡栗色。眼先及覆耳羽黑色,而颊及颏、喉黄色,其下围以一黑半环纹;下体余部淡绿蓝色,胸部色最浓、深,肛周及尾下覆羽色最稀淡。翼下覆羽及腋羽淡皮黄色。 幼鸟头上及后颈甚少栗色;翅面及肩部较呈灰色;颊、喉呈苍淡的土黄色,其下的黑环带形狭而不那么鲜明。胸以下的颜色也较成鸟苍淡。未离巢的幼鸟上体更全为绿色,仅肩部略见有黄棕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褐色至黑色;脚暗褐色。 体重♂50-60g; 体长♂240-300mm,♀230-295mm;嘴峰34-38mm;翅♂140-157mm,♀138-150mm;中央尾羽98-117mm;外侧尾羽88-90mm;跗蹠12-13mm。(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 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新疆北部福海、塔城及西部天山(旅鸟、繁殖鸟)。 生活习性主要栖于山脚和开阔平原地区有树木生长的悬岩、陡坡及河谷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平原丛林、灌木林,甚至芦苇沼泽地区。在开阔地带如山脚、耕地、湖泊周围等环境活动,常见成对至小群栖息于电线、灌木的露天位置,俟机突袭空中飞过的昆虫。捕获时即绕圈飞回原栖止位,夜间则集群栖于树上、灌木上,有时甚至栖于湖沼或河边的芦苇上。飞行姿态优美,拍翼和滑翔交替,前进路线直,而略有上、下波动,常伴随着响亮悦耳、带颤的、似“kri- kri-kri”的叫声。 食物包括蝗虫、甲虫、蛾类、蝇类、蜂类、蜻蜓等昆虫,尤其爱吃黄蜂类。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常成群在一起繁殖,群的大小由数对到近百对,很少单独成对繁殖的。通常营巢于高陡的河岸、悬岩和沟谷地带。巢呈隧道状,雌雄亲鸟轮流用嘴挖掘,挖出的泥土用脚向后刨出。巢洞一般长约0.5-1.5m,有时长达2m左右。洞直径8-10cm,巢洞末端扩大,为产卵的巢室,直径多在15-20cm,高12-15cm。每个巢洞挖掘时间大约需要经过10-20天才能完成。巢室无任何内垫物,直接产卵于巢室内地上。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8枚,偶尔多至9枚和10枚,通常5-6枚。卵白色,大小为24-29mm×20-23mm。雌雄鸟轮流孵卵,以雌鸟为主,孵化期大约20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保护级别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