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金马 |
释义 | 后金马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后金马村,位于薛城区东南部,周营镇西部,北及西北部与沙沟镇庙庄、隋河村接壤,南部及西南部与本镇前金马村接壤,东部与本镇大、小巩湖村、胡庄村接壤。由原来的后金马、中金马、北李庄、刘庄四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委会设在中金马自然村的兰薛线公路南。 很早的时候,后金马与中金马、前金马为一个大的自然村——金马驹村,慢慢地,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分为前金马,中金马,后金马三个行政村。最近几年,开始了一轮新的乡镇合并,村村合并后才出现了现在的行政村建制。 本村现有人口1800左右,耕地近2700亩,村内人口姓氏主要有孟、王、李、张、袁、赵、刘、孙、蒯、徐等。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兼及小手工业、小商业,无工业项目。本村交通便利,各自然村之间有便利的水泥路连接,通往枣庄、薛城、台儿庄、徐州的汽车在此村穿过且有站点。村民民风淳朴、善良、勤劳、乐观。 相传,很早的时候村里有一大户人家,雇一长工,早起时发现打满缸得水常常不见了,夜间又没有人喝,就是喝水也不会喝的这么多啊,于是,这晚把水缸里的水打满后埋伏了起来,五更天时,发现一匹黄色的金马来到了缸边,伸头喝水,一会就把水缸里的水喝完了,长工既好奇又生气,拿起棍子就去打马,那马撒腿就跑,长工去追,哪里还追的上,出村直奔东南而去,据说,在一个地方撒了泡尿,后来就叫三汪村,然后又继续跑啊跑,累了又大便一次,就是后来的粪堆村,此二村至今还有,再后来就不知去向。金马村的这户人家后来就开始败了,直到现在此村依然不很富裕。可能跟打跑金马马有关吧。 本村的手工业主要有赵姓、袁姓的铁匠、蒯姓、孟姓的木匠比较著名,另外,原金马驹村张姓的高粱秸编席子的工艺较为著名,此手艺来源于沙沟镇黎虚村张姓,相传,清朝初期,张正信(编席创始人)三弟兄在劳动之余,对高粱秸秆进行了创造性编织,俗称“劈篾子、打席”。制作工序为,将秫秸剥掉叶,然后将其秆一劈两半或四半,用水潮湿后,进行碾压、用刀具刮掉穰,即可编织成品。康熙年间,张姓同族兄弟带着这一手艺移居到安徽淮南、江苏徐州及周营镇金马驹村。该村当时是一个驿站,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在此留宿,床上铺的就是张姓村民编织的花席(红、白高粱篾合编)直呼其好。此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现已成为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