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鹤溪庙会
释义

鹤溪庙会由鹤溪境内的镇境庙(俗称老殿)、灵佑殿(俗称林泗爷殿)、南山宫和娘娘宫等诸多宫庙引起,是鹤溪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传统活动形式之一,庙会时节因各路商贾骈集,货物辐辏,又有“会市”、“物资交流会”、“集市”之称。

简介

余德江鹤溪自古以来乡野之风纯朴,艺术之味袭人,一年一度的鹤溪庙会便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担负着承前启后这份风味的重任。生于鹤溪,长于鹤溪,我有幸多次目睹鹤溪庙会的盛况,深深地被这种充满浓厚韵味的乡土活动所折服。

鹤溪庙会历史悠久,可惜文献碑刻缺少记载,具体形成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我只能从本地民众口中探得少许蛛丝马迹且疑点甚多,未免有点遗憾。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庙会的释义为“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据本地老人述说,从明朝中期开始镇境庙偶或祭祀庙神,附近村民趁机在庙旁摆摊设铺,兜售自家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然而那时这些活动并没有安排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只是偶或举行。本着求实的态度,我姑且可以这样论说:鹤溪庙会由此初具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鹤溪庙会可能此后不久即开始产生,反正到了清朝初期鹤溪许多宫庙都已经在固定的时间举行庙会。乾隆年间,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合境平安,民众重修灵佑殿和新建娘娘宫(宫庙碑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于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这天四面八方的商客汇集于此,抬阁、高跷等民间表演艺术也纷纷前来助兴,热闹非凡。受其影响,镇境庙和南山宫随后也把庙会时间改成这天,这使得本来分散零落的庙会开始集中起来并逐步形成现如今的规模。文革时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鹤溪庙会被迫中断,但使人感到欣慰的是此庙会由于具有广泛的民间性、群众性和历史性,80年代以后凭借其刚毅的风格和顽强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鹤溪庙会享有声誉,远近闻名,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祭祀庙神、文娱活动和物资交流等方面,可是时过境迁,庙会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形式逐渐远离我们而去,令人深为惋惜。

祭祀庙神

庙为神而设,鹤溪各个宫庙供奉的神像有白鹤大帝、太阴圣母娘娘、陈十四娘娘和林泗爷等,祭祀庙神是庙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主要分为迎神赛会和演戏敬神两种形式。

迎神赛会的通俗说法是神像出巡,本地方言由于“神”和“佛”不分,又称之为“抬佛”。鹤溪庙会神像出巡场面十分壮观,旌旗招展,人声鼎沸,鼓乐喧天。队伍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行进,分别为:高照行在最前头开道;后面跟着“头牌”,上书“回避”、“肃静”等字样;数十孩童手持五颜六色的三角旗紧随其后;接着是吹长号、敲七星锣和擂将军令的乐队;其后为乘两人抬小轿的符使和土地;扮演“令”、“印”的男孩乘轿随后跟上;元帅乘四人抬的敞篷大轿跟在后面,一般总元帅一人,副元帅两人,总元帅一手捧书一手握令,在出巡过程中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不能下轿、如厕和东张西望,而副元帅的要求则相对宽松些;元帅之后跟着的是大香炉,香炉之后是神轿,轿内端坐神像;后面还有坐刀轿和穿铁丝表演以及几十甚至几百套着刑枷的假扮的罪人;最后是滚龙队,每到空旷的地带他们就舞上一阵,精湛的技法和优美的动作博得了阵阵掌声;又有数班七星班和锣鼓班穿插队伍其间。出巡路线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定,一般从宫庙出发,途经附近的田野和十来个村落兜圈返回,村落与宫庙都要摆设祭坛和燃放鞭炮迎接,并请师公宣读祭文以求消灾赐福。

解放前的鹤溪庙会,每年都有迎神赛会活动,后来由于迎神赛会被当作封建迷信予以严厉批判和打击,本地民众怕受到牵连,从此庙会上很少有人再组织起此类活动。尽管近些年对迎神赛会有所解禁,但是民众在庙会这天也只是烧香点烛象征性地祭祀一下庙神而已(不过今年农历正月初三,鹤溪镇南山宫曾组织起白鹤大帝出巡活动,只可惜此类迎神赛会活动已经从鹤溪庙会中脱离开来,不再成为其组成部分)。其实不论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耕社会,还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迎神赛会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古代,瘟疫、虫灾和台风曾经时时侵扰鹤溪,先民渴望避离灾难,迎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苦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许多问题不得其解,所以往往把这种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产生了浓厚的祈求神灵保佑的思想,情有可原;如今虽然人类有能力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加以征服,但是以理性的眼光继承和发扬先民的祭祀礼仪从而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敬神所演的戏被本地民众称为“神戏”,戏曲文化和庙神祭祀关系极为密切,鹤溪各宫庙都建有戏台,戏台面向神像而建。神之形由先人之意生来,先人便把自己的爱好类推到神身上,这样神像就具有了人的部分特征,同人一样酷爱看戏,所以每次庙会民众都喜欢请戏班唱戏酬神,人神同观同乐。更让人叫奇的是四五个宫庙同时演戏,戏种繁多,各具特点,如越剧、瓯剧、京剧、昆曲、和剧、提线木偶戏和单档布袋戏等,戏班为了吸引观众,你争我斗,形成斗台戏,好不热闹。

踩街、游玩和鳖灯会

鹤溪庙会独具特色之处体现于它那精彩纷呈的踩街、游玩和鳖灯会等活动,整个平阳乃至温州地区的庙会中如今很少能够见到保持得如此完整的活动形式。

踩街活动有点类似于先前的迎神赛会,可能就是从它那里演化而来,不过从踩街活动的形式和本质来分析,它既没有把神像抬出宫庙也较少染有宗教色彩,逐渐摆脱了迎神赛会的束缚,正朝着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值得肯定和提倡。参与踩街活动的节目由各村社自发组织,有扮抬阁、踩高跷、串马灯、滚龙、敲腰鼓、跳扇舞和扮八魔等,它们大多属于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均配备锣鼓唢呐伴奏,吹奏敲打,声势浩荡,成为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抬阁原先每台阁架需要八个村民扛抬,所以名为“抬阁”,现失其古朴本色,改用动力牵引。古时的阁架是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非常雅致,有高阁、平阁和千秋阁三种形式:高阁阁架中间有一高7.2米的铁杆,支撑顶部;平阁与高阁相似,不过稍微矮小些;千秋阁装有千秋架,可以转动。抬阁都以民间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的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高、惊、险、奇、妙等特点,给人以凌空兀立、无所依托的惊险之感,极具观赏审美价值。抬阁行进时阁架还可以自由转换,变化各种造型,增强动态效果,看得人心跳不已。期间怕孩童叫闹、哭泣,有大人用竹竿不时地给他们挑送糕点和水果。能够被选去扮演抬阁在孩童看来是件幸运的事情,幼时望着那些孩童立于阁架之上的美态,我心中的羡慕之情难以言表,却从来没有机会扮过,毕竟幸运只属于少数幸运的孩童。去年12月份,我去宁波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听乌炳安教授讲过,北方民众对于扮过抬阁的孩童往往从心底里刮目相看,媒妁之言中总有这么一句:“谁家谁家的孩子儿时曾经扮过抬阁,那可漂亮呢!”

鹤溪高跷以戏曲表演为主,杂技展示为辅,戏目通常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沉香救母、昭君出塞和狸猫换太子等。表演者在锣鼓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舞,唱调注重情节,根据戏目需要加以选择,舞步复杂多样,分八字步、圆圈形和流云交叉步等。相传清代鹤溪商客余文芳走南闯北,从山东娶回娇妻,其妻思乡心切便召集村中孩童教习家乡的高跷艺术,此后高跷这种民间舞蹈开始生根落户于鹤溪,乡人戏称余文芳不仅娶回了媳妇而且娶到了高跷。

串马灯由两队骑着竹马、身着戏服的孩童按照一定的阵式表演,伴唱马灯歌。鹤溪滚龙又称“舞蜈蚣龙”,有72种套路,表演起来注意跳跃和移动,动作优美,叹为观止。扮八魔为两个成人一组扮成麒麟、狮子和老虎等魔兽,共八组,孩童扮成封神榜人物骑于魔兽背上,随着踩街队伍穿街过巷,可惜此种艺术形式现已失传。敲腰鼓和跳扇舞为近些年新增的节目,鼓点咚咚,舞姿翩翩,处处洋溢着鹤溪庙会的欢快和喜悦。

庙会期间玩乐的花样比比皆是,古时有观鳌山、荡秋千和翘翘板,现今既有歌舞团和马戏团的表演,又有小型游乐场、射气球、套玩具,形式多种多样,让人耳目一新。

上世纪三、四年代之前,庙会当晚下村还有放鳖灯的习俗,后来由于当地活鳖越来越少,鳖灯会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鳖灯会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便包含着一个悲怆凄凉的民间传说:

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追求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然而却遭到奸佞群小的嫉恨,受谗害而被逐江南,最终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民众被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和峻洁纯美的高尚人格所深深感动,他们希望找到先生的遗体进行厚葬,纷纷驱舟出江招魂。夜幕来临天色渐暗,江面一片漆黑,哪里看得清楚?他们抓来乌龟,把灯笼缚于其背,让乌龟连夜寻觅。过了数日,屈原的遗体始终没有找着,民众为了纪念屈原,经常举办鳖灯会,此习俗就流传了数千年。

鹤溪鳖灯会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说那时下村张氏因为没有组织节目参加庙会斗角活动而被乡人嘲笑,他们咽不下这口气,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举办别出心裁的鳖灯会。他们从河溪中抓来大量活鳖,把五颜六色的彩灯缚于鳖背上,当夜幕降临后,派人点燃所有鳖灯并同时放入下村溪内,鳖背着彩灯满溪游动,彩灯盏盏,风光无限,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观看。只见下村溪岸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欢呼声和喊叫声萦绕耳际。

清末某年举办鳖灯会,想写一副对联贴于现场,下村派人到邻村南岙请才思敏捷的谢乡绅代笔,谢乡绅不假思索地写下:“水底滚油摸海角,波面大放鳖花灯。”此联字里行间隐藏着嘲笑下村连写个对联在本村都找不到人的讽语。虽然村民对此事耿耿于怀,但是鳖灯会欢愉的场面渐渐冲淡了他们的不快。

风味小吃和手工制品

庙会之时小商小贩蜂拥而至,庙旁、街边纷纷摆有许多风味小吃摊位,棉花糖、番薯干、棉菜馍、牛杂碎、灯盏糕、松糕之类百味杂陈,香气扑鼻而来,不管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垂涎三尺,忍俊不禁。

除了吃食以外,手工制品也是庙会上的畅销品。如今虽然机械制品充斥市场,但是此类产品质量较次,而且平常到商店中也能够买到,销路反而没有手工制品好。鹤溪庙会与其它庙会一样,为手工制品的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较常见的手工制品有秀溪薯刨、缸窑陶器、龙须草席、圆木制品、竹椅、铁器、星秤和藤篾器皿等等。各种手工制品看似貌不惊人,来头却非同寻常,大多是民间造型艺术的精品,秀溪薯刨于1922年被选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缸窑制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史悠久,产品具有天然美感,远销海内外;圆木制品子孙桶象征子孙繁衍,是婚嫁的必备品;鹤溪徐光有的藤篾器皿,1929年曾参加首届西湖博览会展览并夺得一等奖。

庙会上还有许多小玩意儿,如拨浪鼓和小泥人。民众逛庙会图的是新鲜、稀罕,平时少见的东西往往成为抢手货。

鹤溪庙会不但丰富了本地的精神生活,也活跃了一方的经济。作为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珍贵的价值,继承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加强领导管理乃是本地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些年来,吴昌全、吴昌传、谢炳熹、谢炳曙、陈焕然和陈宗桃等人自动承担起责任,为鹤溪庙会的发扬起了重要的作用,相信鹤溪庙会能够越办越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