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观斗苗族乡 |
释义 | 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最南端,距县城97公里,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观斗苗族乡原名中兴场,清末及民初属集义乡,民国九年属第8区,1925年成立中兴乡联保,辖4个保,1991年3月17日成立观斗苗族乡人民政府。 简介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南部,属四川盆地南缘盆周的低中山区,系乌蒙山脉尾部,地处北纬28°30″,东经104°57′40″之间。全乡在海拔600米至1300米之间,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5公里,同洛亥镇、曹营乡相邻,与石碑乡隔河相望,毗邻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罗布乡山水相连,一场(中兴场)跨两省,具有边贸特色。全乡田少旱地多,土壤以弱质酸性黄土和砂质土为主,石灰岩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邓家河即南广河上游的符水从境边绕过。年均气温17。8℃,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为1033.6毫米,年无霜期304天,森林覆盖率达50%左右。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0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统计总人口4917人,其中苗族人口102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342.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5347万元,财政收入66万元,粮食总产量1921吨,人均纯收入2199元。计划生育率达95%,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内。 地理概貌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最南端,距县城97公里,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观斗苗族乡原名中兴场,清末及民初属集义乡,民国九年属第8区,1925年成立中兴乡联保,辖4个保,1991年3月17日成立观斗苗族乡人民政府。 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南部,属四川盆地南缘盆周的低中山区,系乌蒙山脉尾部,地处北纬280°30″,东径104°57′40″之间。全乡在海拔600米至1300米之间。全乡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5公里,与洛亥镇、曹营乡相邻,与石碑乡隔河相望,毗邻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罗布乡,山水相连,一场(中兴场镇)跨两省,很具边贸特色。 建制沿革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最南端,距县城97公里,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观斗苗族乡原名中兴场,清末及民国初年属集义乡,民国九年属第8区,1925年成立中兴乡联保,辖4个保,1930年改编为6个保,1936年中心乡撤销,所属划归复兴乡(现洛亥镇)。1951年1月,中兴乡人民政府成立,将从复兴乡划回的6个保编为5个村,乡政府设在邓家河文昌宫(现幸福村),1952年9月成立中兴乡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8年10月,成立中兴人民公社,乡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消失。1966年5月31日成立中兴公社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改为观斗公社,1982年12月观斗公社改建为观斗乡。1991年3月17日成立观斗苗族乡人民政府。 基础设施建国前观斗苗族乡交通闭塞,民间普遍使用裹底、背篼、箩筐、 马匹作交通运输工具,稍大型外运可用木船由邓家河航运出境。建国后,国家投资交通建设,1972年巡观公路修筑竣工,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从外运进,乡内土特产也源源不断相继外运出境。现乡内除主干过境公路外,各村皆修通了村道共37公里,全乡4个村的30个村民小组中已有26个修通了机耕道,苗乡交通状况已有了很大变化,对促进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国前,观斗苗族乡没有任何水利设施,生产生活用水只能靠望天水供给,遇干旱年份,老百姓要到五公里以外的邓家河挑水喝。建国后,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投资解决人口饮水困难问题,近年投入资金110余万元(其中香港嘉道理基金会投入50余万元,省市政府财政投入50余万元)引来清泉水,解决了街道居民用水问题;户办工程修起了水窖,解决了农村部分农户人口饮水问题;硬化渠堰3000余米,解决了灌溉问题。学校教育方面,1998年至2000年分别修建乡中心校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平整运动场地,总投资近100万元。全乡农网高低压输电网络进行了全部改造,户户用上了照明电,农副产品的小型加工设施普及到户,做到了“打米不出门,推磨不用牛和人”。电视进农家,光纤联到户,稍微偏远点的农户已基本普及小天锅(数码接收器)。全乡有4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或用上了移动电话。 产业机构观斗苗族乡是纯农业乡,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缓慢,由于交通闭塞,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种植业主要以粮食、油菜、花生等为主,养殖业主要是养猪、牛以及鸡、鸭等家禽为主。改革开放后,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特别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和实行科学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均占有粮食一直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同时养殖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农民人均养猪3头以上,养牛存栏达到户平2头以上,鸡、鸭、鹅存栏数不断增加,“畜牧强乡”的蛋糕在不断做大。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矿和石灰石,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500万吨,硫铁矿2000万余吨。辖区有煤矿5个,年产煤24万吨。通过技改可望达到40余万吨,可实现利税收入400余万元,下井农民工此项劳务收入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 自然条件全乡田少旱地多,土壤以弱质酸性黄土和砂质土为主,石灰岩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邓家河即南广河上游的河水从境边绕着缓缓而过。年均气温17。8℃,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小区气候。年均降雨量为1033.6毫米。年无霜期304天。森林覆盖率达50%左右。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0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统计总人口4955人,其中苗族人口929人。 观斗苗族乡是农业为主的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畜牧强乡”的目标,进行了本地黄牛的改良,良种母猪的引进,土乌鸡的规模化饲养,基本实现了户平养牛2头以上,年人均养猪3头以上,户平养鸡40只的目标,其他畜禽存栏数不断增加,“畜牧强乡”的蛋糕在不断做大。 文教卫生观斗苗族乡小学校始建于光绪7年即1881年,办学之初只有班级2个,学生21人,教师2人。建国后,观斗苗族乡办有中心校一所,村小3所,平均常年在校生在800人左右(九 年一贯制,中心校设有初中部)。政府不断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领导,逐步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学校实行规范化管理,学生的成绩年年上台阶,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苗乡文化独具特色,苗族的芦笙舞独具特色,在春节的大喜节日里,苗胞相聚山中草坪,欢庆自己的节日——花山节,男女老幼,手牵手,脚跟脚,随着芦笙的节奏,踩着牛皮鼓点,欢快共舞,共同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预祝新年的好运。建国前,观斗苗族乡境内只有几个草药郎中,到了五十年代初才开了个联合诊所,1956年建立了乡卫生院,但医疗设施差,医疗水平低。1997年经上级批准,立项修建了综合门诊楼,总投资13万元,其中省市县民族宗教部门拔款5万元,卫生单位拔款8万元。2000年,通过外援机构帮扶,增置了医疗器械,培养了医疗人才,同时在白仁村还修建了村医疗室,配备了村医生。其余3个村也配备了村医生,卫生常识在村民中开始普及,小病不出乡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苗乡的文化生活正逐步改善,不但有了苗族秧歌、花灯,同时还引进了现代摇滚乐队,开始呈现丰富多彩的新兴气象。 矿产资源观斗苗族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煤、硫铁矿和石灰石为主,现已探明煤储量达2500万吨,硫铁矿2000万余吨。现辖区有煤矿5个(整改完成后将保留4个),年产煤24万吨。通过技改可望达到40余万吨。可实现利税收入400余万元。每年可吸收400余劳动力就近务工,下井农民工此项劳务收入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 社会事业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巡观公路由观斗境内横穿而过,除此之 外外,各村社修通了村道共37公里,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公,交通十分便捷。全乡现已安装程控电话350余门,移动电话配置达1200余部,通邮率达100%,光纤电视已覆盖全乡。乡内有学校四所,其中中心校一所,村小三所。有乡卫生院一个,村级卫生站四个。 民族风情苗乡文化独具特色。苗族的芦笙舞可用于祭祀活动,也可在春节的大喜 节日——“花山节”里,同胞相聚山中草坪,男女老幼,手牵手,脚跟脚,随着芦笙曲子节奏,踩着牛皮鼓鼓点,欢快共舞,没有停歇,共同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预祝新年的好运。近年来,苗乡也开始有了苗族秧歌、花灯,同时也引进了现代摇滚乐队,苗乡人民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