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竹村 |
释义 |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古竹村古竹村距白舍镇上有14公里,地处武夷山余脉上,海拔有400米之高,四面山岭环绕,风景秀丽。据村里刘氏族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北宋末期(公元1109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第七子刘孟三的子孙为躲避战乱,由福建三明市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00余户人家、1000多人口。 古竹村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完好,有古祠堂、古书院、古戏台、古寺庙、古民居等大中型建筑,也有古井、古亭、古石桥、古门第等众多小型遗存,每一处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见证着村庄的人文历史。 古香古色的祠堂文化 古竹村共有6座古祠堂,每座占地近千平方米,其中最为古旧的属清初所建的“刘炳炎公祠”(刘炳炎为明末江西吉州路推官)。该祠堂是村里刘氏家族的总祠堂,地处村庄中心,粉墙灰瓦,高大气派,横贯一体。祠堂分正、中、下三堂,中有四方天井,两边有回廊,布局层次分明。祠堂内檐壁有精美的龙凤、花鸟、人物组成的浮雕图案,外檐四角翘耸,祠堂前有古井,千年罗汉松、银杏树,以及雄伟的大坊门。 村内其他5座祠堂分布在总祠堂周边,系刘炳炎子嗣所建,结构布局大抵与总祠堂相近。最令人注目的是,每座祠堂正厅两侧的木板壁上雕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型硕大,笔力浑厚苍劲,由此可见,刘氏家族一直秉承了明代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此作为治家、治村的理念。也正是有了这股遗风,古竹村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脉相承的书院文化 在古竹村,最令老人津津乐道的是“黄泥书院”。“黄泥书院”建于南宋时期,位于村庄南面,坐南朝北,面向村庄。刘氏族人以“科第人文、贤哲显贵”为训,聘请先生,传道授业,虽经历朝更替,却从未停办过。然而,就是在这座深山书院里,前后走出了5位进士,13位举人,21位贡元,1位武状元,据总祠堂内悬挂的《仕宦》匾额登录,村里先后有近百位刘氏族人入仕, 上至尚书、大夫,下至县丞,其中有宋时任河南开封府府尹的刘翼,清乾隆时任监察御史、诰受中宪大夫的刘绍锦等官员,直至科举制度废除,“黄泥书院”才衰落、颓废下来。 书院衰落,随之而起的是私塾和学堂,至今在村中一旧学堂的门檐上,仍保存着“天道酬勤”、“积厚流光”等条额。由于有这种重学的浓厚风气,古竹村人才辈出,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先后有80多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其中两人考上北京大学。 且庄且娱的民俗文化 古竹村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所建的宫、寺,宫为三帝宫,建在村西坡地上,宫内供奉着关公、土地公、钟馗三座神像;宫前有溪流,后有护峰,周围古樟荫蔽。寺叫万龙古寺,建在村后的“笔架山”顶上,寺里供奉着如来、观音等二十多座佛像。寺周围依山修建了近千米古城墙,城墙东、南、西三方开有三个隘口,每个宽不过一米,登高俯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逢遇黄道吉日,村民们都会到宫、寺里敬奉,祈佑风调雨顺、安乐太平。 村内还保存一座明朝古戏台,名为“半入云”。戏台用四条舞动的龙作屋脊,古朴灵动;飞檐上雕刻着鲤鱼、狮子、麒麟、梅花鹿、龙、凤等16种动物,精美传神。戏台正上方挂一古匾,上书“神人以和”; 正面绘有“福禄寿”彩图,色彩笔酣墨饱;内顶上为覆斗式八卦图,八面绘有钟汉离、铁拐李等八位仙人彩图,人物生动自然,栩栩如生。整个戏台规整精致,富丽纤巧。据村里老人介绍,每年农历5月12日开始,村里和外地的戏班都要演上十天半月,遇上谁家结婚生子或考取,都会请戏班演上一台,以示庆贺。 除此之外,村中还有数条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古巷、五口清澈甘甜的古井、错落有致的古民居、造型古朴的“进士亭”、雄壮有势的“武状元第”等众多遗存,它们虽然历经沧桑,容颜古旧,却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竹村——这座千年“文化古村”正以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向人们展示着独有的文化魅力。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古竹乡古竹村[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古竹村系福建省 龙岩市 永定县 古竹乡第一大行政村,位于永定县东北,东与漳洲市南靖县梅林乡接壤,西北与陈东乡相倚,南与高头乡依偎,距县城有40多公里。属古竹乡中心行政村。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有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4220多人,1083户,辖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该村素来有金丰片“红柿之村”的美誉,人杰地灵。 [历史人文]古竹村历来归永定县管辖。古竹村始祖苏九三郎于1290多年自浙入闽,定居厦门(同安)繁衍,至今已有700多年。近年来,在外打工涌现一大批较为有影响力的人物,如珠宝大商苏南茂等。 [建筑景观]古竹村现留有清代古土楼建筑。其中有直径最大的土圆楼“深远楼”,还有历史悠久的方楼建筑物’6五实楼”,游客络驿不绝。 [物产经济] 古竹村是全乡乃至全县有名的“红柿”之乡,古竹红柿名扬广浙等省。全村村民还种植烤烟,质量上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