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嘎娘乡 |
释义 | 嘎娘乡位于元阳县东部,东经102º51ˊ~102º55ˊ,北纬23º00ˊ~23º10ˊ之间。东邻上新城乡,南靠金平县老勐乡,西接新街镇,北连南沙镇,与个旧市保和乡、贾沙乡隔“红河”相望。土地面积125.8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南沙84千米。 地理概况嘎娘乡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元阳县东部,地处哀牢山脉南段东观音山北麓,介于 东经102°51′至102°55′和北纬23°00′至23°10′之间。东邻本县上新城乡,南靠金平县老猛乡,西接本县胜村乡,北连县城南沙镇,并与个旧市保和乡、贾沙乡隔红河相望。境内南高北低,山谷纵横,无一平川。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8公里,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200米。 乡镇面积面积12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8.1人。全乡总耕地面积16708.31亩,其中水田7116.2亩(梯田),占43%,旱地9592.11亩,占57%;人均耕地面积0.9亩。 2002年,全乡总人口1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17516人,占总人口的96.94%。少数民族人口10042人,占总人口的55.57%,其中哈尼族6971人,占总人口的38.58%;彝族2715人,占总人口的15.03%;苗族325人,占总人口的1.79%。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和42个村民小组67农业生产合作社。世居汉、哈尼、彝、苗等四个主体民族,全乡有4070户,18721人;其中农业人口18120人,占97%;少数民族人口10332人,占55.19%;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元,农民人均有粮403公斤。全乡财政收入24.6万元,财政支出168.21万元。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 人口民族2007年全乡辖7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总户数3991户,总人口1884 3人。其中:农业人口18528人,占98.33%;非农业人口315人,占1.67%。世居汉、哈尼、彝、苗4种民族。汉族人口8383人,占总人口的44.49%;少数民族人口10460人,占总人口的55.51%。其中:哈尼族7233人,占总人口的38.39%;彝族2762人,占总人口的14.66%;苗族411人,占总人口的 2.18%;其他民族共54人,占总人口的0.29%。人口出生率14.68‰,死亡率7.71‰,人口自然增长率6.9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50人。 基本乡情总体来看,嘎娘乡的基本乡情是:人均占有耕地少,荒山荒坡多,村寨相对集中,大部份村寨分布在高海拔地带;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种养殖业中的科技含量不高。 下 气候概况境内山高谷深,地势南高北低,全乡地形可概括为“两河一山十五岭”。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2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一雨变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全年无霜期355天,年日照时间1744.1小时,年均降雨量1378.8毫米,年均气温16.2℃,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5℃0。 资源环境自然环境嘎娘乡境内山高谷深,地势南高北低,全乡地形可概括为“两河一山十五岭”。 境内最高海拔白岩子山2939.6米,最低海拔大沙坝200米,按气候带划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一雨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全年无霜期355天,年日照时间1744.1小时。全乡耕地面积16708.31亩,其中水田7116.2亩(梯田),旱地9592.11亩。 水文环境全乡水资源丰富,山泉遍布,有马龙河、杨系河两大水系及数条溪流,水资源总量22628万立方米。境内珍稀动物有猴子、岩羊、穿山甲等12种,名贵植物有红春、桂皮、野山七、大树茶等。 林业矿产嘎娘乡现有林业用地6949.1公项,其中有林地5287.8公项,森林覆盖率达43.6%。嘎娘乡辖区内有大理石、水晶石、高岭土、石膏、铜、铁、铌矿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石、水晶石、高岭土、石膏、铜、铁、铌矿等。 经济概况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4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184.4万元;第二产业330.47万元;第三产业732.1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321万元,比上年增加376万元,增长11.11%;农民所得经济总额217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元,比上年增加129元,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5.09万元,财政支出164.85万元,财政自给率仅0.9%。 经济发展解放前,由流官管辖。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乡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没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奋斗,使嘎娘乡发生了重大变化。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3360万元,比1995年增长了2.9倍,年均递增 ll.5%,其中第一产业年递增9.93%,第二产业年均递增5.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4%,农村经济总收入1979万元,财政收入36.37万元,粮食总产量746.5吨,农民人均有粮385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659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全乡在稳粮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粮、畜、经协调发展的格局。粮食、甘蔗、木薯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1885万元,比1995年增加lll9.68万元,增长了1.16倍;粮食总产量746.5吨,比1995年增长O.75倍,增长75.6%。2002年畜牧业总产值 l0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47%;肉类产量691.3吨,实现了自给有余。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调整,全乡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89:l:lO调整为2002年的56:2:42;粮经比例由9:l调整为2002年的8:2,所有制结构逐步向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元化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已成为我乡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色产业主要有:民间造纸业和盛产闻名江内外的鲁沙梨。 农业概况2007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6708.31亩,其中:水田7116.2亩,旱地9592.11亩,人均耕地面积0.89亩。农业总产值3597.5万元,比上年增长9.1%。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9985亩,粮食总产量8213吨,比上年增长2.7%;农民人均有粮403千克,比上年增加3千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110亩,主要有木薯、甘蔗、草果等,其中:种植木薯3500亩,产量874吨;甘蔗810亩,产量3240吨;草果8500亩(年内新植2500亩),产量9.1吨;有经济林果216亩,产量82.3吨;退耕还林4031.1亩,初现良好生态效益。年末生猪存栏18006头,出栏16542头;大牲畜存栏6325头,出栏688头;家禽存笼53361只,出笼53150只,禽蛋总产68.5吨;肉类总产量1518.6吨,比上年增长23.5%;畜牧业总产值1655.64万元,比上年增长8.3 %。 文化教育(一)文化 全乡文化站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负责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及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辅导等工作,年开展活动在5次以上。全乡共建立村文化室5个。 (二)教育 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生817人,入学率97.35%,辍学率为2.36%;有小学16所,在校生2062人,入学率99.19%,辍学率为0.82%,全乡有教师130人。2006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用于改造危房,完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对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激励了广大教师的工作干劲。 乡镇企业2007年,全乡有乡镇企业117个,从业人员600人,总收入26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77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 人文地理接龙桥位于苦鲁寨与瓦灰城驿道的杨系河上,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民国六年( 1917年),由普咱金、普登咱2人发起,在百姓中募款修建。桥长14米,宽3.4米,高25米。桥面两侧有挡护墙,墙高0.86米,宽0.35米。桥西立有石碑一块,碑高0.95米,宽0.56米,厚0.09米,上刻"接龙桥功德接龙桥碑"及300名捐款人姓名。 桥东立有石碑二块,上刻"接 龙桥碑序",字迹风化难辨。1990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尼族举行完婚礼后,一般要回门。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亲友品尝,下午再返夫家。在哈尼家庭中,夫妻关系融洽,离婚的较少。如离婚,则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片为凭证。有的地方要吃最后一餐离婚饭,吃饭时桌子中间放一根柴,表示从此以后断绝关系。小孩生下后多病、瘦弱而发育缓慢,父母就要为孩子更换名字。更名仪式可以在家举行,也可以到外面路口、溪流桥边举行。先象征性地修修桥,补补路,杀一只大红公鸡,等待第一位过往的行人来了给孩子取名,并让取名人做孩子的干爹。 基础设施2007年全乡累计投资60.5万元,修缮了嘎娘大沟、新嘎娘大沟、龙克大沟等水利沟渠5件;投资175万元,实施了苦鲁寨、嘎娘中寨、嘎娘上寨、嘎娘下寨、石门坎、苦笋寨6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940户3045人235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概算总投资7898.32万元,设计库容53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万亩的元阳县纸厂水库工程开工建设。投资5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的中心小学食堂和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纸厂村科技文化活动室。投资14.75万元,新建和改造卫生公厕35个,解决群众入厕难问题,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科技教育2006年在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中,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修缮了嘎娘大沟、龙克大沟等重要沟渠;共新建嘎娘上寨人畜饮水工程、修缮了大伍寨和新汉寨人畜饮水工程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2平方公里。 电力设施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除凤港村、苦鲁寨村、标铺村未实现一户一表外,其余已实现了一户一表。 全乡通讯设备少,共有固定电话120余部,手机500多部。2007年,乡农服中心有职工5人,负责全乡农业科技服务。全年共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及农村实用技术42期,参训人员7120人次,促进了科技的应用推广,推广种植“两杂”7225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印发科普宣传资料21400份,黑板报宣传38期,广播宣传420次,为扩大科技宣传和强化科技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乡有幼儿园1所,幼儿班1个,在园幼儿65名。有小学校(点)18个,其中一师一校6个;在校生206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19%,辍学率0.82%。中学有在校生817人,初中毛入学率97.35%,辍学19人,辍学率2.36%。全乡有青壮年人口10170人,非文盲人口10098人,非文盲率99.3%。 公路路况提高公路等级;三是小集镇建设和糯咱山异地扶贫综合开发,四是乡政府驻地滑 坡治理和优质米基地建设。 主要产业一是粮食;二是以甘蔗、木薯为主的热区产业;三是以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业。 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抓好以纸厂河水库为龙头的水利建设、糯咱大沟改扩建工程、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二是修建凤港至江边公路,改善“嘎伍” 特色产业粮食产业嘎娘乡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典型农业乡。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紧抓好,对各项农业生产任务作了研究部署,统一了职工的思想认识,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村委会,抓紧落实,农服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指导、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给予及时督促、检查、指导,真抓实干,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2006年,全乡共完成粮食总播种面积36232亩,粮食总产量7995吨,其中,夏收粮总产468吨,秋收粮总产7527吨(稻谷4045吨、包谷2131吨、豆类582吨、杂粮407吨、薯类362吨)。杂交水稻推广3650亩,杂交玉米推广3325亩。 畜牧产业畜牧产业以强化畜禽品种改良、加强动物疫病防制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不断促进我乡畜牧业发展。 草果产业重点抓好草果育苗,在“元坪”公路上方发展草果10000亩,实现总产60万公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