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赋诗言志 |
释义 |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中文名:赋诗言志 年代:春秋 体裁:赋诗 基本简介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左传》中记载的赋诗70余次。赋诗被用来规劝君主,讽刺对手,小国的大夫更通过赋诗来讨救兵、解纠纷,向敌国示威。而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相当于今天聚会中的“献上一首歌”或配乐诗朗诵,主要是现成诗歌的运用,只有个别的属于诗歌的即兴创作(《左传》中只有4次)。赋诗,对于赋诗者来说,就是借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所谓的“赋诗言志”;对于听诗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诗歌来观察赋诗者的意图。 历史沿革赋诗活动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异政,强权问鼎,礼乐征伐出自诸侯,虽然礼崩乐坏,但周礼遗风尚存,所以朝盟宴享特多,频繁的聘、享、飨等外交礼仪为赋诗言志提供了用武之地。随着诗歌与音乐的分家、称引诗为断语的兴起、以及典礼仪式的衰微,赋诗活动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渐式微。 典故据《左传》上记载,昭公十六年三月,晋国的韩宣子到郑国聘问,郑定公设享礼招待了他。宴会上,郑国国君哥哥的孙子——孔张,因后到失礼,被客人笑话了。作为做过外交官的子张,是不应该在外事中出差错的,可偏偏是他,给人笑话了,这不免要影响郑国的国际威望的。紧接着,又发生了韩宣子求玉环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当然是涉及外交问题的。谨慎的郑国执政官子产巧妙地处理了这事情。到了夏季四月的时候,郑国的六卿为韩宣子在郊外饯行。韩宣子说:“请几位大臣都赋诗一首,我也可以了解一下郑国的意图。” 子齹朗诵了《野有蔓草》一诗,其中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样的句子。韩宣子听完后,很高兴,说:“孺子表达了对我的善意,看来我有希望了。” 子产接着朗诵了郑国的《羔裘》一诗,称赞韩宣子是“邦之司直”、“ 邦之彦兮”。宣子礼貌地答谢道:“我真的是不敢当啊。” 子大叔朗诵《褰裳》一诗:“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宣子听出了话外之音,便说:“有我在这里,怎敢劳您去侍奉别人呢?”子大叔拜谢。宣子又说:“好啊,你说的不错,要不是有这回事,能从始至终友好下去吗?” 子游于是朗诵《风雨》一诗作为应对,表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子旗朗诵《有女同车》一诗,一面表示两国交好的意思,一面表示不会忘记他为两国交好所做的努力:“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子柳朗诵《萚兮》一诗,其中“叔兮伯兮,倡予和女”传达了要一起努力唱好两国友谊这首歌曲。 韩宣子自然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几位大臣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都不离开郑国的意图,而且都是表示友好的。几位大臣都是传了几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惧了。”韩宣子对他们都奉献马匹,并且朗诵了题目为《我将》的诗:“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子产拜谢,又让五位卿大夫也都拜谢,说:“您安定动乱,怎敢不拜谢您的恩德!”韩宣子用玉与马作为礼物私下拜见子产,说:“您让我舍弃玉环,这是赐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怎敢不借这点薄礼表示拜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