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育林学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月1日) 平装: 165页 开本: 32开 ISBN: 7801638719, 9787801638717 条形码: 9787801638717 尺寸: 20.8 x 14.7 x 0.7 cm 重量: 141 g 作者简介兆赖之(原名王兆-)是我国著名的育林学专家,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任教。他20世纪50年代对杉木人工林进行过深入研究,60年代利用菌根引种落叶松进行试验,70年代对浙江省的生态和育林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版了多本造林学著作。离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整理了《育林学》手稿,为中国的育林事业发挥余热。 内容简介森林是一种自然过程,是某一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区植被演替过程的木本植被阶段。 地区的大气候,决定着森林的大分布,形成不同的地区森林带。地区森林带内的地形、植被演替的起始状态和演替进程等因素的不同,构成不同的森林生境,形成不同的顶级森林。天然的森林生境,其地上植被和埋藏在土壤中的种子,保持着植被演替过程的重叠结构。即具有先锋、过渡和顶级三个演替阶段的种子和苗木。因此,具有保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功能。 本书是作者在浙江林学院用他自己建立的新系统和观点多年讲授育林学的教材版本,相信从事育林学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者都能从中得到很大教益。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把森林生物量转变成各种有用的产品,开始在林业领域引进包括生物技术,碳纤维 素新材料技术等尖端技术。新近出现生物量林业,将是引进高科技的一种全新的林业。 本书是一本根据上述观点编写的,讲述在森林 生态系统内培育林木的理论技术原理,作者赞同育林之道是一门艺术的观点,林学家要在了解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巧妙的、创造性的从事育林活动。 媒体评论书评 据了解,育林学又叫森林培育学,是林学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内容涵盖广泛的一门学科。中国和日本曾根据德文译为造林学,均为培育森林之意。从“造林”二字说,仅指森林建造,没有抚育之意,但抚育为造林后的必经阶段,且为造林育林的重要方法。兆赖之先生的这部著作分森林的生境、分类与管理,林木生长的调控,培育森林的方式、方法等4篇共16章,体系完整,视角独特,书名首次将《造林学》改为《育林学》,更加科学合理。 浙江林学院科技处的同志介绍说,当今是信息时代,读者的时间十分宝贵,但在育林学领域有一定理论高度,内容明晰又符合现实状况的教科书或入门书还很少见。此书全文16.5万字,图表文穿插,文字流畅,叙述简明,在可读性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此书不但可作为教材,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而且也可作为农林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第一篇 森林的生境、分类与管理 第一章 制约森林树种大分布的生态气候 一、植被类型与温度气候带和湿度气候带的相对关系 二、利用吉良的双重笼罩方法区划的浙江省森林生态气候区 三、中国主要造林树种的生态幅度 第二章 制约湿润常绿阔叶林带树种小分布的生境类型 一、山顶现象 二、中山带水青冈林生境类型 三、湿润常绿阔叶林带的生境类型 四、河岸生境类型 五、海岸生境类型 第三章 生境的顶极间隔度和树种的顶极度 一、生境和群落的相互关系 二、林业用地的生境顶极间隔度 三、树种的顶极度 四、适地适树第二篇 林木生长的调控 第四章 林木生长的调控 一、从育林学的角度看林木的生长 二、林分的叶量 三、林分中林木生产物质的分配第五章 制约林分中林木质量和产量的学说 一、成熟材和未成熟材,树干材和树冠材 二、林木的形状比 三、林分的生产结构 四、树形管状模型学说 五、森林叶簇模型 六、林分生产结构形成的时期及其动态变化与主要育林决策第六章 林分的自然稀疏与培育树干材的机制 一、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自然稀疏的幂函数式(最大密度曲线) 三、纯林的密度效果 四、林木特定部分的密度效果第三篇 培育森林的方式、方法第七章 育林方式、经营类型、育林技术体系 一、育林方式 二、林业的经营类型 三、育林技术体系的编制第八章 森林的天然更新 一、森林天然更新的机制 二、埋土种子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三、森林天然更新的作业种类 四、皆伐天然下种更新 五、渐伐天然下种更新 六、典型常绿阔叶林顶极树种的天然更新 七、择伐天然下种更新第九章 萌芽方式培育森林 一、萌芽更新的意义 二、薪炭林 三、影响萌蘖的因子 四、提高薪炭林质量和产量的途径 五、萌芽方式的其他用途第十章 人工造林 一、播种造林 二、栽植造林 三、分殖造林 四、造林季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