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头乌贼 |
释义 | 分类信息中文名称 小头乌贼 拉丁名称 Cranchia scabra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鞘亚纲 拉丁纲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枪形目 拉丁目名 Teuthoidea 中文科名 小头乌贼科 拉丁科名 Cranchiidae 中文属名 小头乌贼属 拉丁属名 Cranchi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胴部略呈椭圆形,前平后尖,薄而坚实。胴部背面和腹面为许多三尖形或四尖形的软骨质晶状结节覆盖;胴部腹面与漏斗基部的两点连接处,各为一个很短的八型软骨质条嵌合。肉鳍小而圆,分列于胴部后端,肉鳍背面也为软骨质晶状结节所覆盖。头短小,眼胞很大,约占头部的三分之二;眼胞腹面具14个左右小而圆的发光器。无柄腕短而不等,腕式为3〉4〉2〉1,第3对腕最长,第1对腕最短,两者的长度之比约为4:l ,腕吸盘2行,角质环具板齿,右侧第4腕茎化,顶部2行吸盘变大,侧向弯曲,中部为4行较小的吸盘,基部为2行较大的吸盘;触腕长,约为第3对腕的2倍,从基部到顶部均生有吸盘,触腕穗的吸盘呈4行排列,吸盘角质环具尖齿。内壳角质,略呈长柄小匙形,具中轴,表面生有许多纵纹,后端有一个短小的中空"尾椎"。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10毫米。本种稚仔的胴部较肥胖,体表软骨质晶状结节分布稀疏。肉鳍很小,略呈梨形,分列于胴后两端。第3对腕长,第1对腕短,两者长度之比约为2:1;触腕最长,约为第3对腕长度的3倍。 分布南海,日本群岛西南部和南部,菲律宾群岛,爪哇海,萨摩亚群岛,新西兰,俄勒冈,瓜达卢佩岛,印度半岛南端,马斯克林群岛,南非、西南非和西非,墨西哥湾,大安的列斯群岛。 生活习性稚仔和幼年期个体多生活于大洋表层或上层。庄岛(1970)报道,在南海北部的表层水平拖网中发现胴长5.6毫米的稚仔;Yamamoto aad Okutani(1975)报道,夏季在日本群岛西南海域20-100米水层中,发现很多小头乌贼的稚仔和幼年期个体;小头乌贼的成体则多生活于500米以内的深层,最深的采获记录达3,500米。小头乌贼具有很大的体腔,约相当动物整个外套膜的三分之二,在膨大肘,可完全盖住外套膜。体腔中具有1.010低密度的体液,体腔为一层透明膜所包被,刺破此膜,体液排出,动物就下沉;当轻于海水的体液充满体腔时,动物就上浮。1958年,Denton,shaw,and Gilpin-Brown报告了这种特殊的浮沉囊的生理功能。小头鸟贼是海鸟中海燕类的重要食饵〈Imber,1978);同时,在帆晰鱼和抹香鲸的胃中也有发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