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
释义

图书信息

作者:韩永和 著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库存量:10 本

类别:医药卫生

标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韩永和 著

出版时间:2011-01

开本:16开

页数:241 页

装订:平装

ISBN:9787506746106

内容简介

《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第2版)》为《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的第二版,按老子原文的内容分为81章,每章按其主旨贯以标题。主要包括[原文]、[译文]和[感悟]三个部分,其中[感悟]部分是主体内容。《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第2版)》从传统生命学角度出发,重在阐述老子的宇宙观与生命观。老子以道为宇宙与生命的本源,为人类的精神追求设立了终极的目标,因而创立了生命由后天复返先天的心法,并正说反说其中的道理、原则、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运用传统道学、佛学、中医学、儒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等有关方面知识,力求用现代语言和逻辑思维来分析、解读老子。

编辑推荐

《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第2版)》: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和光同尘,湛兮或存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老子论道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老子提出了“宇宙本体论”和两种修身体道的调心方法,同时指出了这两种调心法的重要性.是全篇的总纲

第二章 体道实践的总则

本章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体“道”之初忌著相,二是论述事物的时立统一规律,三是指明了修身体道总的原则

第三章 体道实践中易犯的通病

本章揭示了体道实践中易出现的通病,成年人由后天复反先天的方法、要求以及“智者”的自戒,并呈接上章进一步强调“无为”这一体道的基本法则

第四章 道的作用

本章揭示了“道”的本体相、作用及其普遍存在性和宇宙本原的难知性

第五章 静以复道

本章分析了天地时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所持的态度,并以风箱作比

喻,提出穷究后天不如以虚静之法回返先天的理论

第六章 入静的用意原则

本章阐明了人的原神具有与道共存、相合的特性,进而述及使其显现的方法——阴阳交合之道。同时提出了意守的原则

第七章 化私祛欲的道理

本章以天地能够长久存在为例,说明无私无欲的重要性,近而来阐明圣人的修身法则

第八章 学习水之善性

本章用浅近的事物——水来比喻“道”,提示体道之人应学习水的七种善性,用以说明无为的不争之道

第九章 体道之初的注意事项

本章首先论述体道初期阶段的心身原则,其次告戒体道者入门之后不可纵欲,最后指明须功夫达到一定境界之时,才可断除人类基本的欲望

第十章 体道者入门后的用意原则

本章以寓答于问的方式,阐明了体道者入门后进入了较深一层次的身心状况,同时指明了出现生理巨大变化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得出元气的功中对待原则

第十一章 身心有无的利用关系

本章以普通现象事物的“有”与“无”的相互联系、依存,不可分离的利、用关系,暗喻人的心、身在体道实践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第十二章 欲望的危害

本章提示了普通人的人生对于生活的追求与危害,同时阐明了圣人的生活准则

第十三章 活子时与忘形

本章就体道实践中有关“活子时”来临时两种状况以及静定中著于“身相”的问题作以论述,其结论是以身为公则可治理好天下身体

第十四章 道之情状

本章首先提示了人的视、听、触等感官无法测知“道”的存在,其次进一步阐述“道”的物质性,最后告诉人们把握“道”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 人道较深者的精神状态

本章阐述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对“善为道者”的身心状态的描述,其二是点出体道者入门的关键,其三是说入于“道”之门径后应掌握的体道原则

第十六章 生命反本还原的过程

本章阐明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真气发生的关键,二是生命的返本还原的过程。三是明晓生命规律的重要性

第十七章 身心间的协调关系

本章首先讨论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次论原因,最后总结出最好的君主与百姓的协调关系。本章文字表面上是讨论社会上的治世之理,实则暗喻治身之道,意在说明心身间的和谐与否的种种关系及其原因所在

第十八章 世间法兴起的因由

本章承接上一章论述“道”废弃之后,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用以治世,从而兴起了世间法。老子以此为暗喻,说明以思虑之神来治身必然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第十九章 生命复返的要素

本章呈接前二章,总结性地得出生命复反的三个要素,以治国之道暗喻治身。其关键在于弃除后天的思维用事而返先天的虚静之道

第二十章 追求生命的本真

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了矛盾的事物在本质上的同一性问题,其次提出了体道者与众人表现上的不同,最后指出了体道者以追求生命的本真为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第二十一章 体验道之情状

本章首先指出了“小德”者的理想追求,其次阐述了体道实践中的正确的意识思想状态及其出现的景象,最后指明了探求万物生命本源的方法

第二十二章 体道实践中屈曲随顺的心理调节过程

本章首先论述曲全枉直等物理世界的生存法则,以此暗喻体道实践中屈曲随顺的心理调节过程。其次指出了体道的几个注意事项,最后强调无为不争的体道原则

第二十三章 由飘风、暴雨而论道

本章论述了暴风骤雨这两种自然现象不得持续存在的原因,以此暗示“道者”、“德者”、“失者”的生命境界,并提示“德者”与“失者”已失去了求道的本意,不过是现象上的差别而已

第二十四章 “守一”的体道原则

本章以“炊者不立”揭示了“守一”的原则.继而提出了功中及功外应注意的事项。本章与第二十三章 内容联系密切,当互参

第二十五章 心王与大道

本章揭示了“道”的物质实在性、永恒存在性、普遍存在性、绝对运动性,同时指出了“心物一元”的道理,进而指明了体道者应遵循的法天、则地、合道的总的理论原则

第二十六章 心君不可失位

本章论述了重与轻,静与躁这两对对立的矛盾关系,提出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论点,认为“重”、“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君子带兵行、住为例,论证重视“重”与“静”的道理所在。提示体道者当以身为重,心君不可失位

第二十七章 大仁大爱之心

本章指出了圣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五种善法,具备了异于常人的智慧以及教化众生的条件,以大仁大爱之心来教化众人,故言“无弃人”、“无弃物”。同时也说明了体道者愿心的重要性

第二十八章 体道实践中各阶段的实践原则

本章揭示了体道者由入门到登堂入室,最后到大成三个阶段的实践原则,其结论点明了体道者两种德用的优劣并强调治身的根本原则

第二十九章 不以意念强行治身的道理

本章论述了按照个人的意愿来治理天下达不到目的的原因,亦即天下不可为的原因。以此暗喻不可以意念强行治身的道理

第三十章 以真气治疗疾病时疗效程度的把握

本章首先揭示了患有疾病的体道者在入门后对实践原则的把握

第三十一章 以真气治疗疾病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治疗后的用意原则

第三十二章 元气与机体组织的自然亲和关系

第三十三章 明道与味道之辨析

第三十四章 圣人所以能够成大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 得道者的自由

第三十六章 辨证的修行之道

第三十七章 真气生发时如何对待所兴起的欲望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思想境界的层次差别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与太过

第四十章 三士的差别

第四十一章 生命的逆向回归

第四十二章 万物的生成模式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身体与“道”及真气间的主次关系

第四十五章 体道者的大成境界

第四十六章 体道者如何对待性欲

第四十七章 体道者的神通异能

第四十八章 “世出世间”学问的差别

第四十九章 体道者应持的愿心

第五十章 人生寿命长短者的禀赋与“善执生者”生命情状的比较

第五十一章 “道”与“德”和元气与元神以及形体的关系

第五十二章 “理”与“事”二者的关系

第五十三章 坦途与歪路

第五十四章 愿行的建立与教化的实施

第五十五章 生命反本还原的赤子之态

第五十六章 得道者的六大戒条

第五十七章 平正的中道治身思想

第五十八章 虚静与思辩意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

第五十九章 无差别意识的治身思想.

第六十章 体道者要谨防“走火入魔”

第六十一章 神守于下的体道原则

第六十二章 自觉与觉他

第六十三章 由易入难的体道原则

第六十四章 “小药”初临时是最易出错的时节

第六十五章 “愚民”的治身方略

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与修身体道

第六十七章 境界上应持的原则与生活态度

第六十八章 诚信与专一及无积之三要素

第六十九章 慈悲与无差别及无私之三宝

第七十章 善者的内涵

第七十一章 以真气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七十二章 形而上道的知行难易

第七十三章 如何对待知之与不知

第七十四章 “官”逼“民”反的道理

第七十五章 两种不同治身方略的选择与对比

第七十六章 元气为“兵”的运用得失

第七十七章 后天意识的泛滥是障道之因

第七十八章 柔弱中的生机

第七十九章 由“张弓”而视自然与人为之差别

第八十章 水滴石穿之理

第八十一章 无偏的中道之法

附录 《老子》帛书本

序言

根据一部分喜欢老子传统生命学思想读者的阅读需求,决定再版《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一书。本次再版,将《老子传统生命学解析》更名为《听老子讲生命智慧——一位中医专家眼中的道德经》,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确切地揭示老子生命学云遮雾罩的门楣,以便让更多的养生爱好者对《老子》一书产生一个容易接受的直观认识,从而抛弃以学术的偏狭而封门的传统固有理念。

在体例的编排上,将帛书本原文放在了书末,以便读者查阅;去掉了【释辞】部分,免除了文中主体内容部分的重复之嫌;把每一章的【感悟】中的章旨以小字加在了目录之后,或可起到导读的作用。凡此种种,皆是力求化繁为简,冀求更加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本书于再版的准备工作中,得到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吴少祯先生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李燕女士付出了具体工作的艰辛努力,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

文摘

本章老子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宇宙本体论”,言其“道”是宇宙之源,众生之所由出。从老子对“道”的具体描述中可见,“道”无形无象,湛然若存,非有非无,莫可名之,故称“无名”。无名之“道”与佛学中的“法界”、“真如”、“涅磐”等对于宇宙本体的认识相一致,是说现象的物理世界不具备独立的自性,亦即物质间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水和铁,水是流动的液体,铁是坚硬的固体,两者在现象之间具有明显差别。从构成的元素看,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其分子,而铁是由氧原子和铁原子构成其分子,两者的构成元素有同有异。从化学的角度看,由不同的元素或元素问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的物质就是物质间的差别所在。但问题是,元素亦有其构成的要素,就目前所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的不同排列就构成了非同种元素的分子。原子亦可以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现代量子力学中又有“夸克”等子性名词出现。如以构成论而言,事物无限分割的结果将永无尽期,其最后的结果则只能是空无所有。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水和铁是没有区别的,其他物质间亦是如此。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宇宙的本底只能以能量场的形式存在,而找不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所言“有名”,是说虚无之“道”虽摸不到、看不见,但有信息可感,因而可以名之。“道”交感于万物,使万物生长,亦使其消亡,而万物却不能自知。唯人为万物之灵长,可以心交感于“道”而察知其存在。说明老子对宇宙的认知是在心身合“道”的躬身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非单存思辩的结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