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代二观世音菩萨图 |
释义 | 二观世音菩萨图 唐代(9世纪中叶) 绢本设色 高147.3釐米 宽105.3釐米 原敦煌藏经洞文物 现藏英国 此画是说明观音信仰在敦煌佛教徒间盛行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与图13的观世音菩萨像极其相近,只是在这裏不是一身,而是两身。并且有愿文,明确表达了捐献此画的人们的祈愿。愿文在绘画中心,在面对面像是照镜子的两身菩萨中间的位置上。愿文本身分两部分,分别从中间行开始书写,上部的绢子有些损坏,每行上部的一个字均已丢失,第二个字也有缺损。左侧上端所见的小断片,原应是右侧上部的愿文。不过,大部分文字还可以读出。 右半愿文的大意如下:清信弟子温义,虽然落入吐蕃手,但为了自身能归乡,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心供养...优婆姨觉惠也修造观世音,第一是为了亡父母能转生於净土,……(可能脱落)三道接受转生净国,为提早进入佛界,一心供养。左半的愿文,也是从中间行开始书写,概括在五行裏。清信弟子义温,虽然落入吐蕃手,但为了自身能归乡,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心供养....永安寺的老宿慈力为了亡父发心敬画观世音菩萨。……(三)为了提早入佛界一心供养....作为信徒和儿子的永安寺律师义温……一心供养。信徒兼伎术子弟的董文员一心供养。题记行款不齐,况且文字缺损,很难解读,但通过以上词句,可以明确几个事实。二身菩萨各持有奉献名,无论哪一段,前二行的字都是大的,随後接下来的右侧的二行和左侧的三行是用小字记录的。可以看出,大字记录的主要供养人名及其祈愿,而辅助的供养人及其祈愿则在左右,是次要记录。主要的愿文写的全都相同,供养人(右半的是温义,左半的是义温)也是同一人。据藤枝晃教授指教,“落”字,与此地区在吐蕃统治时期各石窟所见到的题记一样,两处均与“番”连用。出於当时中原人情感中不可动摇的“归故乡”的愿望,归乡在祈愿文中作为主要的记录,优先於亡父母不转生三道(畜生道、罗刹道、饿鬼道)而生净土的供养话语。 根据藤枝晃教授的观点,此画应是唐朝恢复对敦煌的统治权以前,即781年至847年间制作的。这点也可从图画的形式来推断。七三开结构的二身菩萨,除了鼻子形状等细部的表现外,只有手持物和肩上的天衣颜色不同,其馀表现都是像照镜子一样面对面对称的姿态。二身像的脚均稍大,稳稳踏在莲瓣上,腰部稍扭向前。在描法上,皮肤所使用的晕染技法和颜面细部细墨线的精密描写都非常显眼,与图13的观世音菩萨像非常相似。头部饰带的线条显得有些呆板,脸部线描也有几分僵化,所以本图的菩萨时代稍晚。从并列的二身像上看,虽然可能会并排使用两幅绢子,但实际情况不是。画面中央是折叠导致的破损;绢子的缝合使用的是和其他同尺寸的绢绘完全一样的缝合方法,即画面中央用了一幅绢子,其左右各缀接了半幅绢。图画在粘裱时左边像被贴在稍微高的位置上,本来双方的手应并排在同一高度:左边像手持黄色花和两片叶子这一细节,在右边有相应的部分,指示了它原来应在的位置。 原文释文: 三涂承生净国早(早)登佛杲(界)一心供养 忧婆姨觉惠同修观世音菩蕯一为先亡父母神生净土 番 得归乡敬造一心供养 □观世音菩蕯清信弟子温义温为己身落 观□世□音□菩□蕯清信弟子□义温为己身落 番□得□归乡敬造一心供养 永安寺老宿慈力发心敬画观世音菩蕯为过往父□□三早过佛界一心供养 信弟子男永安寺律师义□温一心供养 信弟子兼技术子弟董文员一心供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