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水丹霞
释义

赤水丹霞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境内,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其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 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中国丹霞”,并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中文名:赤水丹霞

地理位置:贵州省赤水市境内

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

丹霞地貌的定义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当地古时曾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当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层沿垂直节理方向发育,红层便被割成一片片红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概况

赤水丹霞核心区面积273.64 平方公里,缓冲区448.14平方公里,总面积721.78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霞项目中面积最大的丹霞景观。赤水的典型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赤水市南部地区,赤水河将核心区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东片(核心区172.22平方公里,缓冲区194.73平方公里)是赤水丹霞地貌分布面积最大、地貌形态最典型的区域主要包括葫市以南、赤水河以东、习水河以西的地区,主要为流水深度侵蚀切割形成的山原峡谷地貌。西片(核心区101.42平方公里,缓冲区253.41平方公里)位于赤水河以西、风溪河以东的赤水市西南部地区,河流切割程度小于东片,以高原峡谷为主。赤水丹霞幽深的峡谷、红崖绝壁、溪流飞瀑以及茂森的森林和竹海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

赤水的丹霞地貌按岩屑特征属于砂岩丹霞地貌,虽然本区出露的地层包括砂岩、砾岩、泥岩、页岩、泥灰岩甚至煤层等多种岩性,但砂岩的分布范围是最广的,尤其是白垩系嘉定统夹关组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构成了赤水丹霞地貌发育的主体地层,陡顷节理十分发育,在流水、崩塌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高大雄伟的陡崖坡,坡面垂直光滑。

地层的产状

赤水丹霞属近水平丹霞地貌,提名地除了东南部的侏罗系地层倾角较大外,大部分地区地层产状平缓,一般在10°以下。山顶形态与层面接近,呈微上凸形,四壁陡立,方山状丹霞地貌多有分布。

所处气候区及其地貌外动力

赤水丹霞分别属于湿润区丹霞和水蚀丹霞两种类别。在湿润温和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控制下,该地区植被茂盛、覆盖度好,流水作用面较为光滑,直立的陡崖坡常因河流溯源侵蚀而形成的马蹄形陡崖,河床底部成群分布有密集的壶穴。

发育阶段和地貌组合形态

赤水丹霞整体上是处于回春青年早期阶段的高原/山原峡谷型丹霞地貌景观。与贵州高原其他边缘地区类似,新构造运动中,老第三纪形成的夷平面遭受强烈的抬升和切割,地貌发育过程具有典型的回春特征。赤水西区尚保留有较大面积的、连续的高原面,四周有深切的V形峡谷分布,阶段上处于回春青年早期阶段,形态上属于典型的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东区的山顶面仍较为清晰(平均海拔1400~1500mm),局部地方可见平顶方山。赤水河及其支流塑造的峡谷陡峻,是较典型的青年期山原峡谷型丹霞地貌景观。

地貌组合形态

赤水丹霞主要为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丹霞地貌景观。西区是典型的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主要由起伏较为和缓的丘原(马鹿至九角洞一带较为典型)及其外围的深切峡谷构成,高原面面积大,有不少平坦的坝子。东区是典型的山原峡谷型丹霞地貌景观,原始的高原台地彻底解体,并缩小为脊状山梁,和其间的深切峡谷组成了山原峡谷的壮丽景观。

特色与评价

特色

赤水丹霞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阶段。赤水丹霞不只是单一丹霞地貌,赤水的丹霞结合了瀑布、湿地、翠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森林覆盖率超过90%,被称为“绿色丹霞”和“覆盖型丹霞”;而大面积古植被和多种珍惜濒危动植物一起,更成为赤水丹霞最独特的特征。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评价

国内专家

中国当代丹霞地貌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最权威的专家、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多次考察赤水后这样评价说:我走过中国的山山水水,赤水,是我所走的地方,发现丹霞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轻的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最美的地方。在18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典型,壮观美丽,当属全国第一”、“赤水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是赤水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宝贵财富”。

国际专家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典型的地貌类型与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美学价值,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得到普遍的国际认同。

赤水丹霞是一片壮丽而秀美的土地,它为一些尤其是包括大型猫科动物在内的大型濒危哺乳动物提供栖息的家园;该地区适宜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公园而且将对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做出重要贡献。——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教授、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保罗·威廉姆斯(Paul.W.Williams)。

赤水丹霞的地貌类型受到青藏高原抬升和河流下切的影响,形成和其他提名地不一样的强烈深切割峡谷、多瀑布,其他任何一个提名地的瀑布都没有赤水的这么大、这么壮观。——IUCN英国专家克利斯·伍德(Chris Wood)。

我考察了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的其它5个点,赤水丹霞是我最后考察的地方,我确实把最好的(赤水)留在了最后。赤水丹霞具有其它5个提名地不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促进了赤水丹霞在中国丹霞系列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的特定地位,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系列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一个具有特色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西兰保护学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学顾问保罗·丁沃(Paul Dingwall)。

赤水丹霞拥有丰富的以丹霞地貌青年早期发展阶段为特征的丹霞景观。该地区以拥有不少于1300处瀑布而闻名于世,并且它或许是世界上拥有丹霞崖壁瀑布最多的地方。——美国地质学家库兹克教授(Timothy Kusky)。

赤水的确拥有非凡的自然和美学价值,并且在很多地方这些价值可以清晰呈现出来,是非比寻常的。赤水很好地展示了现代侵蚀地质过程证据以及绝妙的切割砂岩地貌景观,瀑布也非常绝妙。——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院罗伯特·瑞博士(Robert A. L. WRAY)。

即使我不愿使用‘原始纯朴’这个词,但是赤水丹霞大部分区域值得用这个词来描述,而在生态上和地质学上,赤水丹霞可能比一些现有的世界遗产更完好无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专家澳大利亚史密斯教授(Smith)。

该地区是一处拥有壮观的地质层组、瀑布、隐蔽在茂密植被下的溪流和原生植被的巨地形。我毫不怀疑该提名可以满足第七、第八条关于自然美和地球历史的评价标准。我同样认为其十分契合第九条关于生态过程的评价标准。——世界著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IUCN世界自然遗产特聘生物学专家马敬能博士(John MacKinnon)。

赤水丹霞的保护和管理现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赤水丹霞同其他同等地貌相比,有杰出的表现,保护区和提名地中的核心区保护得很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丰富。——IUCN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工作组主席Jay Anderson女士和保护管理专家Ross Anderson。

在赤水考察的过程中,很多美景都是我从未见过的,赤水保留了非常好的峡谷景观。——斯洛伐克柯米尼亚斯大学自然科学院工程地质系简·沃尔克(Jan Vlcko)教授。

突出普遍价值

(1)突出普遍的美学价值

赤水丹霞地区众多的河流从山顶奔泻而下,发育了典型的丹崖—峡谷形,山谷间有数量众多的梯级马蹄形丹崖赤壁和瀑布群。丹崖赤壁发育的高度、宽度和体量之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里有中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十丈洞瀑布(高76米、宽80米),是中国最大的丹霞瀑布景观。赤水丹霞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发育茂密的森林,有高达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是珍稀、孑遗植物桫椤等生长的场所,还有很多的珍稀动物。赤水丹霞721.78平方公里公顷的土地上由赤壁、峡谷、瀑布、岩腔和大型崩塌巨石等发育齐全的丹霞景观,是山光水曲共谱的风光胜境,壮观而不失秀美,是中国青年期丹霞的典型代表。

(2)突出普遍的地球科学价值

“赤水丹霞”是罕见的发育于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南缘的高原-峡谷型和山岭型丹霞景观,是侏罗系、白垩

系的红层经过第三纪长期剥蚀夷平后在第四纪强烈抬升过程中因流水的快速切割而形成的,是回春青年早期阶段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目前正在继续发育中。赤水丹霞地貌发育演化的过程是中国西南地区大地构造运动的缩影,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地区自晚三叠纪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深刻揭示了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中的趋异发展对区域地貌演化的重大影响,尤其是黔北台隆和四川台坳的差异运动在赤水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丹霞地貌发育演变中的重大意义。

晚三叠纪以来巴蜀古湖的出现和消亡是中国西南地质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位于古湖南缘的赤水地区的相应沉积建造,真实地反映了巴蜀古湖从形成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为揭示这一地区构造变迁过程和古地理环境复原提供了坚实的沉积学证据。

赤水丹霞广泛沉积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含有的古生物化石可靠地记录了这一地区相应时期的生命种类及其活动形式。另一方面,广泛分布于深山峡谷的原生性中生代孑遗植物——桫椤以“活化石”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该地区生命演化的顽强性和连续性,为古地理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活体标本。

(3)突出普遍的生物和生态学价值

赤水丹霞展示了重要的和正在进行的生物和生态演化过程,植被自然演替达到顶级阶段,形成原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亚热带独特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的生境条件下发育的以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等为树种的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森林植被保存较完好、植物种类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是中亚热带丹霞生态系统发育演化的典型代表。该地原生性的植被及独特的地貌系统,赋予其多样的生境类型,包括河流、沟谷、湖泊、山地、沼泽、洞穴、悬崖等。提名地长期稳定的水热条件以及较少的人为干扰,使当地保存有现今世界最大面积及种群数量的桫椤。

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等,构成丹霞地区遗留下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中亚热带丹霞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丹霞地貌发育区丹霞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其独特性在世界丹霞森林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赤水市位于中亚热带暖湿季风区,长期的地质地理演化形成了暖湿、偏酸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表现暖湿、偏酸等生态特性,成为一个典型和特殊的生态系统,充分展示了这种土壤、气候条件下正在进行的生物生态过程。赤水丹霞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高等植物2116种,动物1668种。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59种。拥有数量众多IUCN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483种,植物115种,动物368种)、特有种(地方特有植物27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5种)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物种(71种植物35种,动物36种)。此外,有数量较多的孑遗植物和古树名木等。可见,赤水丹霞是多种濒危和特有生物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自然地理

地势与地形

赤水丹霞位于中国最大的红层盆地—四川盆地南缘,地处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赤水丹霞地貌发育处于回春青年早期发育阶段,区内峡谷、绝壁、溪流、飞瀑遍布,丹霞地貌主要以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为主,峡谷深切,地面破碎,地势起伏大。海拔最高处约1730m,最低处240m,相对高差近1500m,存在1600~1700m、1400~1500m、1200~1300m、900~1000m及300~500m等多级地形面。白垩系嘉定群是赤水丹霞地貌发育最为核心的物质基础,以河湖相厚层块状红色砂岩夹粉砂岩为主,岩石坚硬,抗侵蚀性强,垂直节理发育,多发育峡谷崖壁等高大雄伟的丹霞地貌形态。侏罗系地层以紫红色、紫灰色砂岩、泥岩、页岩为主,岩性较软,抗侵蚀性弱,主要以剥蚀—侵蚀红岩低山、丘陵等地貌形态为主,边坡和缓。

气候特征

赤水市盛行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1℃,年日照时数1297.7h。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左右,1月平均气温最低仅7.9℃左右,气温年较差为20.1~20.5℃。极端低温在-7.1~-3.3℃;极端高温在35.7~40.5℃之间。多年平均气温相对偏低,一般为16~17 ℃,极端最低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9℃。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伤害性高温罕见。年降水量在800~1700mm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约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达383~681mm,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仅58.3~166mm,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北风。极端风速可达27m/s,风力10级。平均风速1.6m/s。8级以上的大风常发生在3~9月,7、8月最多。

水文与水资源

赤水丹霞属长江水系,赤水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长江一级支流,全长524km,流域面积20,440km2,落差1,558m。水能蕴藏量139.46×104kw,占长江水能蕴藏量的0.52%。赤水境内丙安以上属于中游河段,断面呈“V”形,河床较为狭窄,滩多流急,可通机动船;丙安以下属于下游河段,河面开阔,水流平缓,可通行100~300t级轮船。标准水位河面最宽处约200m,最窄处约20m,在赤水市境内的落差67m。

土壤与生物

赤水境内土壤多为发育在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紫色砂岩和泥岩上的幼年性土壤。地形相对平缓的坡脚多为坡积母质,中性和酸性,土层较厚,母岩碎屑较多。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有维管植物19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有植物27种。复杂的地貌背景、优越的气候与水文条件和丰富的植被群落,为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脊椎动物404种,昆虫126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5种。

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

赤水丹霞及其周边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两个不同单元的交接地带。东南部为黔北

台隆遵义断拱的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西北部紧邻四川中台坳构造变形区。四川中台坳在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期间一直处于大型内陆湖盆地环境,沉积了上千米厚的红层及含煤组合,以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系嘉定群南缘为界与黔北台隆分开。

地层岩性

赤水丹霞及其周边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白垩系以及新生代第四系的6个组群,均为沉积岩。其中,侏罗系、白垩系为河湖相沉积的红色、紫色砂岩、泥岩以及粉砂质页岩,第四系为冲积层及洪积层。侏罗系地层含有较丰富的介形虫、瓣鳃、叶肢介、鱼、鳖等化石。在白垩系地层中还发现了恐龙的脚印化石。这些都生动地记录了中生代中后期提名地古生物的生活状况。

据专家考察记载,赤水由于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地貌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锰,不溶于水和不容易被氧化,这两种矿物质都是红色(平时被人们用来做染料),由于干燥的原因和种种物化反映,泥土和石头都被染红了,所以赤水的土壤大部分是红色的,石头也是红色的。在地质史上,赤水一带是贵州最晚离湖盆的地区,沉积有较厚的侏罗纪、白垩纪红色砂、泥岩陆相地层——“红层”。在新地壳运动和水的力量的作用下,经过几百万年的风雨侵蚀、剥露后,“红层”上升为陆地的地表物质中,软的被水冲刷带走,形成沟谷纵横;硬的被留下来,形成山脉、山峰和丘陵。留下来的呈赤红色的土壤、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与竹林森林、藤蔓花草、流泉飞瀑形成鲜明的映衬。

地质构造

老第三纪以来,在赤水市境内相继形成一系列东西向及南北向小构造体系,主要有大白塘向斜、磨子岩背斜、土城鼻状背斜、旺隆场背斜及官渡背斜等。官渡背斜是一近南北走向的背斜,是赤水丹霞最主要的背斜构造,其东北为燕子岩向斜。背斜轴部可见蓬莱镇组上部砂岩,翼部为白垩系砂岩,岩层倾角东翼4~6°,西翼7~9°。燕子岩向斜位于赤水市东北边缘,西北、东走向。此外,象鼻场向斜亦是区内主要的向斜构造,呈西东走向。岩层倾角3~10°,轴部出露岩层为夹关组一段紫色厚层块状细粒钙质石英砂岩。

赤水丹霞受四川盆地刚性强度大的影响,内部地层褶皱微弱,地层倾角小,但陡倾的共轭剪切节理,为高大挺拔的赤壁丹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岩层中交错层理以及龟裂和波纹层面构造十分发育,突出反映了河湖相的沉积学特征。赤水丹霞的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赤水河以西的片区,多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延伸,在黄金和红旗一带一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断层相交形成格状构造,对沟谷河水系走向的控制作用较明显。

生态系统

按照Miklos D.F.Udvardy(1975)生物地理分区体系,赤水丹霞属于古北区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省。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代表性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照片1-45),具有南亚热带过渡性特点。种子植物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占53.13%),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亲缘和亚热带特色。

赤水丹霞含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处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700m以上山体为常绿阔叶林并形成演替顶级,700m以下含沟谷雨林层片,山顶局部为半自然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区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峡谷深切,植被在横向上沿沟谷、山体起伏与土壤分布和垂向上沿海拔高度与气候差异形成分异,但整体保持了植被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赤水丹霞地区的高等植物有2116种,种子植物种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1属25种,即井冈寒竹属(Gelidocalamus)、青钱柳属(Cyclocarya)、异叶苣苔属(Whytockia)、血水草属(Eomecon)、鸦头梨属(Melliodendron)、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等。再加上本区拥有较多数量的单型属与少型属,如福建柏属(Fokieniai)、防己属(Sinomenium)、透骨草属(Phrynna)、苞叶木属(Chaydaia)、飞龙掌血属(Toddalia)、棕叶芦属(Thysanolaena)、山桐子属(Idesia)等单型属和杉木属(Cunninghamia)、钟花草属(Codonacamthus)、金钱草属(Antenoron)等小型属。而本区特有种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由于苞被尚未分化,被认为是山茶属中在系统发育上较原始的种群,这些都充分说明本区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原始性。区系分析显示该区系具有木本植物占优势、区系起源古老、孑遗种多、地理成分复杂和特有植物多等特征。

赤水丹霞地区有野生动物1668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287种。陆生脊椎动物有11种分布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占优势,分别为陆生脊椎动物总种数39.02%和23.34%,表现亚热带动物区系特点。

总体而言,该区生态系统具有独特性、原始性两大特征。亚热带生态系统及其与丹霞地貌共同组成的特有的景观生态类型是在亚热带独特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的生境条件下长期演化发展形成的,该区长期以来良好的水热环境而且其高大山体独特的隔离作用为当地特有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特有植物也达27种,代表植物包括小黄花茶,赤水蕈树等。而长期良好的水热环境也使该区成为许多孑遗植物的避难所,不仅分布有大量的侏罗纪残遗种——桫椤,第三纪的穗花杉、三尖杉等古老孑遗物种也在该区分布,大范围无人区的存在,使该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较少受人为干扰,保持了自然原始状态。

自然景观

赤水丹霞为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及高原峡谷型丹霞,发育了丹霞崖壁、方山、石柱、沟谷、凹槽、穿洞等典型的丹霞个体形态。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少的人类活动,赤水丹霞发育并保存了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物种丰富。赤水丹霞景观以地势高兀、谷地深狭、悬崖飞瀑为主要特色。丹霞崖壁、丹霞石柱高大、雄伟,峡谷深切,河水在红色的板状河谷映衬下,通红透亮;竹海、桫椤等热带亚热带森林使该地区终年苍翠,富有生机。总体而言,赤水丹霞以“丹山、碧水、翠林、飞瀑”为主要景致,丹霞形态齐全、典型,造型奇特;丹霞山水色彩鲜明,结合了雄伟与秀丽、动态与静态等美学元素,展示了极好的自然现象和非凡的自然美。

历史发展

自然历史和发展

赤水丹霞地貌的形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古湖沉积期、抬升剥蚀期、幼年丹霞期以及青年丹霞期。

古湖沉积期

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使得四川中台坳发生断陷下沉形成巴蜀古湖,在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期间一直处于的内陆湖盆环境,并沉积了厚达上千米的红层和含煤组合,为后期赤水丹霞地貌的发育准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抬升剥蚀期

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使得四川中台坳脱离内陆湖盆环境,原来在巴蜀古湖中沉积的巨厚红层暴露地表,并在第三纪期间连同其南侧的黔北台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间歇性剥蚀夷平过程,形成了多级地形起伏较和缓的夷平面。地形上整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

青年丹霞I 期

进入第四纪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贵州高原掀斜式抬升,导致赤水丹霞的地貌向回春方向发育。四川盆地受到强烈挤压,其边缘地区挤压尤为强烈。由于四川盆地刚性较强,褶皱发育较差,上升幅度不大,大多数地区地层倾角较为和缓,但陡顷的X节理极为发育。赤水丹霞所在的四川盆地南缘地区的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受贵州高原的迅速抬升影响,发生显著上升。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在地势上的高差进一步拉大。赤水河及其支流受此影响强烈下切,产生继承性发育,并沿大型节理塑造出较深的峡谷,第三纪形成的古夷平面开始解体。但因下切侵蚀的时间不长,沟谷不深,许多地区还保留了大面积连片的高原面,台地的四周因重力崩塌的影响,开始发育出一些赤壁丹崖,但高度均不大。

青年丹霞II 期

随着赤水河及其支流的不断下切,丹霞地貌向深性发育。东部核心区山顶高度基本一致(1400~1500m),古夷平面依稀可见,山原峡谷型丹霞景观十分典型。“V”形丹霞深谷的数量大大增加,深度也较前一阶段大很多,沟底至山顶的相对高差一般可达数百米。作为赤水丹霞代表性景观的丹霞崖壁不论是数量和还是高度方面,均较前一阶段有很大的发展,高达数百米的丹崖随处可见。西区处于回春发育的青年早期阶段,分水岭地区保留了较大面积的高原面,但周边地区已开始遭受较为强烈的切割而趋于破碎,但峡谷的深度和空间分布密度远不及东部核心区,形态上属于典型的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和东部核心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空间反差。

人类历史和发展

赤水丹霞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活动遗迹跨越新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到当代的

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汉、唐、北宋、元、明、清到20世纪红军长征的遗迹遗址,可以发现赤水地区人类活动空间经沟谷、洞穴、河畔、向丹霞平地扩展的过程。人们的生产生活经历了狩猎、采集、栽培、定居农耕、刀耕火种、采伐林业、景观保护与旅游业等阶段。近代生活燃料曾用青冈木、杂木等薪柴木炭煮饭、取暖,但上世纪中叶后逐步改用煤炭、天然气、电等,减少了对林木资源的砍伐。赤水是还是军事要地,1935年,毛泽东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展开了“四渡赤水”之战,谱写了中外军事史上的神奇篇章,改变了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局面。20世纪20年代以前,游览丹霞风光的记录很少。30年代后陆续有相关景观记录,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形成制度,制定了法律法规,划定丹霞地貌内的相关景观保护区界,发展以丹霞地貌、瀑布、竹海、桫椤、原始森林为主要特色,兼有长征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形成集生态、科普、考古、观光、文化、休闲、度假、保健、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地,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建立了多级管理的有效管理体制,与当地居民、社区、企业、社会团体一起保护丹霞景观、生物多样性。

唯一性

“中国丹霞”唯一的高峡幽谷丹霞景观:以丹崖——峡谷地貌取胜,峰顶到谷地的落差巨大,其间发育了众多的奇峰、赤壁、岩廊、岩洞、巨石、天生桥、窄脊、石堡、石墙、石柱等丹霞单体景观。

“中国丹霞”唯一的“千瀑之地”:350多条急流飞瀑深切河谷,几乎每条峡谷和沟谷都发育了不同形态和规模的梯级瀑布群。众多瀑布群在河谷的跌宕起伏,在水形、水声上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与美的享受。

“中国丹霞”中规模最大、美感要素最完整:有雄伟的丹霞单体形态与丰富的局部造型,有众多山岭与河流瀑布的经典山水组合,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众多而稀有的物种、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具有景观多样性和协调性相统一的景观美学特征。

“中国丹霞”景观组合的典范:赤水丹霞的“丹山——碧水——翠林——飞瀑”为中国丹霞独有的组合景观,山的雄伟奇特、水的奔腾蜿蜒、森林的茂密浓郁呈现了丹霞景观美的极致。尤其是众多梯级河流、形态万千的瀑布在幽谷的跌宕起伏,更丰富了中国丹霞美的形态和内涵。

“中国丹霞”唯一的纯砂岩丹霞地貌:在丹霞地貌发育载体方面赤水是中国丹霞完整性纯砂岩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贡献。

“中国丹霞”唯一的青年早期地貌特征:是丹霞地貌发育早期的模式地,标志着丹霞地貌发育的起始。

“中国丹霞”唯一的高原——峡谷型地貌结构:在地貌形态与结构上与其他丹霞地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对“中国丹霞”地貌形态组合的完整性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丹霞地貌早期发育过程完整性的杰出范例:赤水丹霞地貌形态和发育阶段上的差异正是第四纪以来区域掀斜式抬升的有力证据,是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丹霞地貌发育演化的杰出范例,是中生代以来地球演化历史的突出例证。

“中国丹霞”较完整多样的原生生态系统及地形分异:赤水丹霞峰峦叠障,高差悬殊。山顶发育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山体中部则发育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山脚(沟谷)发育成具有季雨林或雨林层片的植被类型,形成现今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桫椤分布和雨林生态现象。

“中国丹霞”唯一的古植被联系与演化的活体证据:赤水具有现今北半球同纬度区域最大的桫椤分布区,以植物活化石的身份揭露了现代植被与古植被的联系与演化,这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环境演变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体证据。

高植被覆盖下独特的丹霞生态过程:赤水丹霞的红色砂岩在亚热带湿润背景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一方面导致土层浅薄,使该区的乔灌木具有石生特性,同时,植物根系不断进行的崩解风化过程以及持续的自然地貌过程,也使得该区具有植被影响的地貌形态并保持着完整的自然植被演替系列。

“中国丹霞”发育和保存最为完好的森林和河流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超过90%,是“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中最高的,是研究覆盖型丹霞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化的典型区域。

“中国丹霞”最具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反映亚热带植物的8个特征性科中,有植物43属249种,远高于其他提名地。

“中国丹霞”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动植物物种总数2359种,占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动植物物种总数的37.8%,居六处提名地之首。

“中国丹霞”最丰富的地方特有脊椎动物和较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其拥有的地方特有脊椎动物占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地方特有脊椎动物总种数的32.4%,拥有占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总种数46.3%的珍稀濒危动植物。

满足的遗产标准

(vii) 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

(viii)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ix)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生物系统及动植物群落已经和正在演变的生态过程

(x)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即满足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的所有标准。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大事记

2006年12月12日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湖南召开,并成立了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遗产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在湖南省建设厅。

2007年8月13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离休教授、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黄进教授致信国家建设部,推荐将赤水丹霞地貌列入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

2007年8月22日贵州省政府致函建设部,恳请建设部将我省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霞地貌纳入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捆绑项目,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2007年11月6日-7日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在四川峨眉山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中国丹霞申遗项目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曾到赤水考察的罗伯特·威雷博士向与会专家和领导强烈推荐赤水加入中国丹霞地貌申报行列。

2008年5月30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光荣率省申遗办主任傅玉良及相关人员赴湖南,主动与申报中国丹霞地貌牵头单位湖南省建设厅对接申遗工作。6月1日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汇报赤水申遗工作,以争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

2008年6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致函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意将赤水丹霞资源列入正在编写的中国丹霞申报文本。赤水丹霞申遗在此经历了决定性的转折。

2008年7月3日李光荣率省申遗办、赤水市相关负责人赴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考察拟申报的预选地,了解其他预选地的资源和相关申报工作情况,积极促进赤水丹霞的申遗工作。

2008年7月3日省申遗办组建成立贵州赤水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组长由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担任。

2008年7月18日-21日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美国地质学专家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国际地质学界极负盛名的学者Tim. Kusky和成都理工大学副院长、地球科学院院长李忠权以及国内相关地质专家学者等莅临赤水考察。

2008年7月23日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世界遗产管理研讨暨专家交流会之际,李光荣率傅玉良、赤水市委书记穆嵘坤及有关人员赴北京,分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亚伊先生等汇报赤水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展情况。他们表示将大力支持和帮助赤水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08年9月1日-4日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洞穴及喀斯特管理教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喀斯特与洞穴保护管理组主席艾勒瑞哈尔米顿-斯密斯赴赤水考察。

2008年9月11日-13日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IUCN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教授,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保罗威廉姆斯和世界遗产中心地质专家,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教授克利斯·伍德考察赤水。

2008年10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成立省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由辛维光副省长担任组长。

2009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丹霞申遗项目(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正式作为我国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出。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将中国丹霞申报材料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09年3月2日世界遗产中心审核后正式受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并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对中国申报的6个提名地进行考察评估。

2009年3月20日-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左小平处长及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博士、世界著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IUCN世界自然遗产特聘生物博士马敬能博士(Dr. John MacKinnon)赴赤水考察。

2009年3月22日-24日“中国丹霞”申遗国内咨询专家组组长梁永宁教授和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康衡一行赴赤水考察。

2009年5月29日~6月3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惠林顿大学环境保护系前主任保罗·丁沃、柯米尼亚斯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工程地质系教授简·沃尔克、IUCN喀斯特与洞穴保护管理组主席杰伊·安德森女士和喀斯特与洞穴保护管理专家罗斯·安德森赴赤水考察。

2009年6月12日-14日李光荣等赴赤水督促检查赤水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2009年7月7日-9日辛维光副省长率省直相关厅局领导和部分申遗专家赴赤水,实地视察赤水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09年8月5日-6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率省人大财经委、省政府办公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厅、省环保厅和贵州电网公司等单位,督查赤水申遗工作。

2009年9月19日-10月2日IUCN考察专家沃博伊斯博士、禹卿植教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和相关专家陪同下,对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进行了为期11天的实地考察评估。

2010年1月15日IUCN专家对中国丹霞申遗项目提出补充建议。

2010年1月21日-24日为编制好“IUCN对中国丹霞评估意见”的补充说明材料,部署中国丹霞申遗的后续工作,中国丹霞申遗办在长沙组织召开“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会议”。

2010年7月25日-8月3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副省长辛维光率贵州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0年8月2日5时04分(巴西当地时间8月1日18时04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同意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