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江万里图
释义
1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

画家简介

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

创作背景

1971年,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参与北京饭店的《长江万里图》大型壁画的创作。创作组成员有设计师奚小彭、绘图画家吴冠中、袁运甫、黄永玉、祝大年。五人赴长江两岸写生尚未结束,北京开始了批黑画运动,应召返京,壁画创作组随之解体。 至2006年6月,吴冠中创作的《长江万里图》的初稿,在世纪坛展出,世人才知道吴冠中完成了《长江万里图》的创作。及后,设计师奚小彭收藏的《长江万里图》综合性成稿进入收藏市场,参与2006秋季北京翰海的油画拍卖。

《长江万里图》从诞生之日起,注定名垂画史。经历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吴冠中的《江万里图》在黑暗、混乱的文革,超越时代笔墨和主题,完成了中国艺术家探索了一百年的中西融合。吴冠中曾自述:“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这一意象与具象的巨幅画作,此后成熟地落定为吴冠中的绘画信念和笔墨形式。

作品介绍

20世纪70年代是吴冠中油画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油画代表性作品数量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点。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长江万里图》长509厘米,宽22.5厘米,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画中,吴冠中将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滨江灯火,乃至奔驰的火车,全部入画,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

《长江万里图》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出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

拍卖价值

2011年11月19日,北京艺融国际拍卖公司在千禧大酒店举行“生命之流——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拍卖专场,以8000万元起拍,经过近二十次叫价,最后以1.3亿元人民币落槌,加上佣金总成交价1.495亿元,缔造了吴冠中作品拍卖的新纪录,创出艺术家个人拍卖新纪录。

其他信息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自此,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2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概述信息

名称:《长江万里图》

作 者:张大千创作时间:现代

尺 寸:纵53.3 厘米,横1996 厘米

材 料:绢本,水墨,设色

收 藏:台湾张群画库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画家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自幼随母学画,是一位绘画上多才艺、多成就的大家,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诗、书无一不能,无一不精。1941 年去敦煌,临摹了自北魏至西夏的壁画近300幅。1954年在巴西建“八德园”,在此住了15 年,1976 年回中国台湾定居。代表作品有《长江万里图》、《黄山文笔图》、《松下抱琴图》、《墨荷图》等。

张大千的绘画师学很广,由宋元至明清,由石涛、朱耷再到徐渭、陈淳,都是他临写的对象。他的画在60岁以前,主要以传统画法为主,山水倾向于石涛的画法,多画名山大川,并着意运用直线,略有新意。除画水墨、浅绛山水外,还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他的写意花卉,变朱耷用笔绞转为中锋直笔,变用墨纷披为整饬,变画风的冷逸为潇洒飘逸。人物画受日本画风影响,但仍以传统为根基,并参考了敦煌的画风,画面用笔流畅,用色瑰丽,造型饱满,重现了唐时的画风。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南宋的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长卷,原作已失落,有不少摹本流传。自古以来,长江就是令绘画家们激动不已的题材,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乡愈切。祖国的山山水水因此经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他就通过自己的画“卧游”祖国山河,聊解乡愁。 《长江万里图》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心情下。

60 岁前后,张大千开始探索泼墨山水的画法,开始了“衰年变法”。张大千的“泼墨法”是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结果,这点从他的这幅《长江万里图》中就能看出。

该画作于一九六八年,张大千时年七十岁,当时正移居巴西。长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连绵数千里,横贯中华大地。张大千是四川人,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作品赏析

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义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张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长江万里图》是非常重要之中国绘画题材,长江对中国人来说有很深的人文情感,正如诗仙李白所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历代多少诗人画家因其灵感创作,乃有无数伟大的作品传世。 对张大千而言,由于四川系其故里,他曾画过无数以蜀中、长江沿岸之名山胜水为创作之题材,例如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蜀江图上下卷》、《长江山水连作》、《蜀中八胜》、《蜀楚胜迹册页》,以及《蜀中四天下》等精品无数,然而画题虽然重复,但画面却每每呈现新的生命力量,情感丰富引人入胜。因此,此幅《长江万里图》亦可说是大千一生终情于长江山水无数情感经验的统合、整理与总结。 此帧《长江万里图》,是为其好友张群祝寿所作,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把长江发源自青海以后,流经大千家乡四川,从岷江索桥开始,直至江苏入海的沿途景色尽收眼底,无论沿岸之屋宇、舟帆、山岚、云雾、远山、近水、林瀑、、城垣等,疏疏落落,千岩万壑沿绵不绝。

《长江万里图》一作如许宏伟浩瀚,大千却自署「竟十日之功」完成,足见画家当时功力之强盛,此际前后十余年间实为画家毕生功力最为精纯渊穆之时。

此作在表现形式上大致有三个特色:

一、长达三十公尺的布局,主要以鸟瞰之构图方式展现了连绵不绝的动势和空间,将不同之时空视点,纳入同一视觉空间,透显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画面上疏密明暗的安排,绝无单调重复之病,并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二、通幅画面予以一种水气湿润、青翠盎然的感觉,将那种浓郁幽深、郁郁苍苍的江南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同时也呈现了张大千个人深厚之人文情感。

三、综合张大千平生画风与技法,举凡泼墨、泼彩、用笔、点染、荫湿、流动、沈渍、干印等各项技法之运用,营造出长江山水庞大蜿延的气势。 张氏在这幅作品中具有一项特殊成就,即是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融入文人山水的笔墨中,在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间的调和上表现了他最大的企图和努力,达于前人所未及之境地。《长江万里图》兼重笔调的雄浑与秀润,并以张大千泼写兼施的个人风格,奠定了张氏在中国山水画上不可憾动的地位。

长江,是大千先生少年时代,在重庆求学期间就十分熟悉的大江。早在一九一六年,大千随二兄善子离开重庆赴上海时,便种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千的家乡在内江,他一九三八年后十余年间,又长住成都,均位处长江的主要支流。在航空业并不普及的年代,乘船进出长江,乃大千在大陆时期的常事。 此卷开头一段采用纵深来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蜓交错;然后采横势铺陈的手法,高山与平陆绵延交替,经武汉三镇,江面霍然开阔,又不时画出支流,山城水廓错落衔接,风帆处处,制造深远苍茫的空间。过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崇明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了。

洋洋洒洒近二十公尺的长江胜景,在大千的笔下,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迭彩晕染,粗放与精工,收放自如,技法上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全卷结构,诚如一场百人乐团大规模演出的交响曲,雄壮与细腻,快速与舒缓交互迭出,色彩变化,有缤纷浓郁,也有清雅飘逸。而且天光水色,阴阳明灭,气象万千,可以说是极宇宙之大观于眼底,,如果不曾像大千那样游历名山大川的蓄积之厚,绝不可能作到如此胸罗天下的气魄。

由于大千此画是为同是四川人的张岳军(群)先生祝寿,所以借用也是川人的苏东坡诗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主要景点起自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可以从画中明指的有岷江、都江堰、索桥、导江玉垒、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三镇、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至崇明岛出海为止。

此画在一九六八年于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一天内有六千观众涌入参观,不乏长江流域的各省同胞,与大千一般抱着「看山须看故山青」的心情,来观赏大千创作颠峰期集大成的山水巨构。

艺术价值

张大千的代表作品;

建国后山水画中的杰作;

体现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的绘画风格。

3 王翚长江万里图

作品简介

此卷作于康熙三十七、八年间,正是王翚(1632-1717)完成《南巡图》名动朝野荣归故里之时。绢本设色,纵40.2厘米,横1615厘米。

作品赏析

画从重山密岭流泉百道的大河源头起,至长江下游入海处止。山间栈道连云,巉岩踑踞;江上帆樯如林,网张舟驰;两岸城郭相望,村舍比连。峰峦树色,各极其态;舟车商旅,屈指难数。全图长五丈有余,构图繁密,皴染周至,气象宏深。自云“凡七月而成,”可见其用心之专与用力之勤。与前代很多写《长江万里》的画家一样,石谷并未寻流溯源地考察过长江,不过借此画题,寄托对壮丽山河的赞美而已。因是写意,观其气势,赏其丘壑,玩其笔墨,便得。若以地质、地理学方之,则误。

相关趣记

这是翁氏非常得意的一件收获,日记所载颇详:从光绪元年(1875)三月二十六日在厂肆见到,因为索价千金未得;后贾人送来,越看越美,于是回到博古斋去讲价,出三百,不卖。一共四天,留在他手中欣赏,可是在取走的时候,店里说非四百不可。四月二十三日的日记写:“重见长江图……目前一乐也!”他把预备买房子乔迁的钱换了王翚的名作了!所以在此卷木匣盖上他题诗一首:“长江之图疑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贫。典屋买画今几人,约不出门客莫嗔。”

4 明代吴伟长江万里图

概述信息

【名称】明吴伟长江万里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简介

吴伟(1 459-1 508),明代画家。字士英、次翁,号鲁夫,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孤贫,后被钱昕收养。性喜画,取笔划地作人物、山水状。宪宗成化(1 465-l 487)中,成国朱公延至幕中,以“小仙”呼之,因以为号。后为宫廷作画,任仁智殿待诏,孝宗朱祜樘时授以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旋称病南返,居南京秦淮河畔。乃明中叶创新画家,学之者甚众,人称“江夏派”,实为浙派支流。为人有骨气,傲视权贵,狂放不羁,嗜酒贪欢,又乐与山人野夫厚交。这种放浪形骸之外的性格和行径反映到他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画风倾向于豪放一路。吴伟擅长人物画、山水画,劲健豪放的画风与戴进相近,故又被称为浙派健将。但他的笔墨更加迅疾酣畅,自成一派,由于他是江夏人,遂有江夏派之称。吴伟的山水画主要继承南宋院体传统,山石亦作斧劈皴,遒劲健壮,然又有所变化。吴伟的人物画初学唐代吴道子和北宋李公麟,精于工笔白描,线条纤细,形象清秀。

作品简介

此图为吴伟传世水墨写意山水画中仅见的长卷巨制,绢本,墨笔,纵:27.8厘米,横:976.2厘米。描绘了万里长江沿途的壮丽云山、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等。

作品赏析

长卷构图,起伏多变;意境浩荡而含蓄,江山壮美而显生机。用笔筒逸苍劲,横涂直抹,峰壑毕露,枯湿浓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集中反映了画家以气势取胜的艺术特色。

卷末自题:“弘治十八年乙丑九月望,湖湘吴伟寓武昌郡斋中制”,并有汪尧辰、汪尧庚二家题记。 此图绘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吴伟传世水墨写意画中少有的长卷巨制,也是作者在故乡创作的重要作品。这一年画家47岁,距去世只有3年。图中描绘了万里长江沿途的壮丽云山、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并以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

画面峰峦起伏连绵,江河湖港气象万千,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及环境而设,点缀于山川湖泊之间。吴伟的山石画法一般受马、夏传统“俱作斧劈皴”的影响,但在这幅作品中,他采用刚健奔放的勾勒与水墨晕染相结合的手法,挥洒纵横,描绘出万里长江的憾人气势,表现了画家以雄强风格取胜的艺术特色,在宋元以来放笔写意一派的水墨山水中有其独特的创造性。

5 宋代夏圭长江万里图

概述信息

【名称】宋夏圭长江万里图卷

【类别】中国古画【年代】宋代

【作者】夏圭

【规格】该幅26.8x1115.3公分;隔水一 11.3公分;引首 26.8x75.7公分;隔水二 13.7公分;隔水三 11.3公分;拖尾 26.9x241公分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家简介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生卒年不详,稍晚于马远,宁宗朝画院待诏。他的山水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方面与马远非常相似,因此画史上一向以马、夏并称。夏圭所作立轴和一些小幅的构图,一方面与马远的构图相类似,例如景物简洁,善于利用远近景和墨色浓淡的对比,使主题突出,富有诗意;一方面又有他自己的特色,马远的造境倾向于奇险,而夏圭则比较朴素、自然,更富于现实感。夏圭在用墨方面更善于掌握水分,笔墨交融,变化多端。画山石常以侧锋湿笔快速挥扫,笔法秀逸,飘洒,有“拖泥带水皴”之称。这种皴法是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方法是饱醮浓墨迅疾侧锋皴拂,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再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染一次完成。笔墨自然接合渗淡,显出潮润、深浅、光线种种变化痕迹,分外精彩动人。有人评价夏圭的画“墨气淋漓,高低酝酿,远近浓淡,不繁而意足,更有不穷之趣”。总起来看夏圭作品的风格和马远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独特的境界。马、夏山水大量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作品简介

主题与关键字:

江河、湖海、渔夫、船夫、渔船、帆船、篷舟、纤夫、行旅、松、杨柳、骡.驴、狗、台阁、店铺、篱笆、围墙、石磴、栈道、牧童、百姓、寒林.枯树、竹、芦苇、牛、宫殿、茅草屋、亭、城墙、耕织渔猎

写万里长江,浩浩荡荡,江上行船,岸边走马,往来繁忙,一派生机。

艺术赏析

《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公尺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但是柯九思题字是后人伪造,所以这样的意见值得强烈怀疑。从时代风格来看,这种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流行于明初,而在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斧劈皴”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而水纹的描绘也刻意强调浪花的造型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时代为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可能是一张与明代宫廷画院风格密切相关的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