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餢鍮 |
释义 | 拼音读法:bù tóu 概述一种方便食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名叫“餢鍮”。这两个字比较难读,乍一瞧,以为是形声字,读“倍榆”,其实正确的读音是“布头”,很变态。做起来也变态,发一大盆面,堆案板上搓,搓出来一个庞大的圆环,然后下油锅炸,炸到两面焦黄,捞出来控油,挂到墙上,远远望去跟大车轮子似的。 遥想当年,南北朝的前辈们驾车上路,车后大概会挂一只炸好的餢鍮,就像今天越野车后面必定挂一个备胎那样。走到半路,前辈们饿了,把备胎取下来,抱着啃,咯吱咯吱,咯吱咯吱,香极了。 历史魏晋年货分三种:食物,衣物,辟邪之物。食物有五辛:葱、韭、薤、蒜、芫荽。有糖稀,有肉类,有齑、菹、脯、鲊,有油炸的环饼和餢鍮。薤是藠头,齑是菜泥,菹是泡菜,脯是干肉,鲊是干鱼,环饼是麻花,餢鍮是一种车轮状的大型油炸面包圈。衣物有华胜帽、皮袄和棉鞋。华胜帽是绣了人形饰品的帽子,给孩子戴;皮袄和棉鞋由媳妇亲手做,给公婆穿。至于辟邪之物,主要包括竹子、花椒、柏枝、桃木、芦苇,还有剪成鸡、狗、猪、羊、牛、马、人等形状的剪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