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猪与珍珠 |
释义 | 猪与珍珠是由杜尚·马卡维耶夫亲自编剧并导演的英国瑞典合拍的剧情电影,该电影通过对中年主妇马里莲乔丹在美国和前南斯拉夫来往的经历和改变,探讨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压抑和人类社会对于个人的束缚,以看似出离现实的寓言式故事令人反思普通人生活中的荒谬和现实的阴暗低沉。 影片概览更多中文片名:猪与珍珠 蒙地纳哥黑山 更多外文片名:Montenegro - Or Pigs and Pearls Montenegro eller Paerlor och Svin Pigs and Pearls 编剧:杜尚·马卡维耶夫 Dusan Makavejev Branko Vucicevic 影片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6分钟 国家/地区:瑞典 / 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 瑞典语 色彩:彩色 级别:Finland:K-16 / Sweden:15 / USA:R / France:-12/ Norway:18 / UK:18 胶片长度:2630m (Sweden) 导演杜尚·马卡维耶夫 Dusan Makavejev 杜尚·马卡维耶夫于1932年10月13日生于贝尔格莱德,是南斯拉夫电影导演.在50,60年代与南斯拉夫的动画片家V.米米卡与A.彼特洛维奇同期开始在世界影坛展露头脚,为南斯拉夫电影赢得声誉。其一生关注性解放与政治,认为两者密不可分,这两个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做为一个受“自由电影”(实验电影)熏陶得电影人,他广泛观摩各类影片,从英国30年代的纪录片到苏联的默片都对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他还比其他导演更独裁,全全主控导,编,剪等。 1953年在他还在学习心理学和写电影观感时,拍摄了其第一部16mm影片《一个南斯拉夫老人之旅》,从1958年他开始制作一批反映萨格勒布与南斯拉夫其它城市的纪录片,但在1958年其短片《别相信纪念碑》,却因有“过分色情的镜头”被南斯拉夫当局禁映5年,虽然该片在坎城获得好评。从此他的作品便开始饱受禁映与非议--如《甜蜜电影》(1974)在评论界和商业上都被广泛抨击,在加拿大第一夫人愤怒退场后,该片被禁!《黑山》(1981)毁誉参半;《可口可乐小子》(1985)被认为是一场失败的商业片尝试;《爱的夜晚》(1988)叫好不叫座;《中午洗澡的暴徒》(1994)被批评没目地情节。这些使他得很难被认为是战后伟大高产的电影艺术家。<<肉体的神秘》是马卡维耶夫最出色的作品,共耗时三年(1968-1971)。当时评论认为导演的拼贴尝试最终失去了控制,片中与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也过分理想化! 主要作品1953年:《一个南斯拉夫老人之旅》(处女短片) 1955年:盖子(短片) 1957年:Antonijevo razbijeno ogledalo(短片) 1958年:别相信纪念碑(短片) 1958年:养蜂人手册(养蜂人剪帖簿)(纪录短片) 1958年:诅咒的盛宴(短片) 1958年:梦想的颜色(纪录短片) 1959年:工会是什么(短片) 1961年Pedagoska bajka(短片) 1961年:微笑,61年(短片) 1961年:Eci, pec, pec(短片) 1962年:游行/1962年:漂亮小姐,62年 1962年:关于书的电影(短片) 1962年:除去栅栏(短片) 1964年:Nova igracka(短片) 1964年:Nova domaca zivotinja 1965年:男人不是鸟(长剧成名作) 1967年:接线生的爱情悲剧(代表作之一) 1968年:无辜的未保卫者(不受保护的无辜者)(第十八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导演奖) 1971年:肉体的神秘 1971年:我想念Sonia Henie 1974年:湿梦 1974年:甜蜜电影 1981年:黑山 1985年:可口可乐小子 1988年:爱的夜晚 1993年:中午洗澡的暴徒 1994年;灵魂之洞(自传纪录片) 1996年:丹麦女孩秀(丹麦女孩的一切) 主演Susan Anspach ...... Marilyn Jordan 厄兰·约瑟夫森 ...... Martin Jordan Marianna Jacobi ...... Cookie Jordan 詹姆斯·马什 James Marsh ...... Jimmy Jordan (as Jamie Marsh) John Zacharias ...... Grandpa Bill 帕尔·奥斯卡森 Per Oscarsson ...... Dr. Aram Pazardjian Marina Lindahl ...... Secretary Bora Todorovic ...... Alex Rossignol Lisbeth Zachrisson ...... Rita Rossignol Svetozar Cvetkovic ...... Montenegro Patricia Gélin ...... Tirke Dragan Ilic ...... Hassan Nikola Janic ...... Mustapha Mile Petrovic ...... Zanzi Bar Customer John Parkinson ...... Piano Player Jan Nygren ...... Police Officer Lasse Åberg ...... Customs Inspector Kaarina Harvistola ...... 1st Policewoman Ewa Gisslen ...... 2nd Policewoman Elsie Hohn ...... Tap-dancing Lady Paul Smith ...... Cab Driver Bo Ivan Peterson ...... Bo Ivan Peterson 制片Christer Abrahamsen ...... producerBo Jonsson ...... producerGeorge Zecevic ...... producer 剧情简介中年主妇马里莲乔丹每天都过着相同的重复的生活,在无休止的轮回里,她的精神压抑到达了边缘。虽然她的丈夫极力想要帮助她摆脱这种情况,甚至为她请来了医生,但无济于事。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南斯拉夫来的立塔,两个女人一起来到了吉普赛的驻地。认识了年轻的小伙子蒙地纳歌后,马里莲的生活彻底的改变了,她内心的狂热被激发了出来,生活忽然向她敞开了新的大门。 本片是前南斯拉夫著名导演马卡维耶夫的作品,本片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以轻喜剧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中年女人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导演用平淡却相当牟利的笔触,以性为切入点,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完全剖析了出来,并使用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节刻画以及舒缓的节奏把故事娓娓道出。影片融合了南斯拉夫民族化的风格,和《地下》一样充满着欢快的歌舞。 **************************************************************************************************************************** ——“你为什么住在这里?这里比你原来住的地方好吗?”小女孩这样问动物园的猴子,猴子面无表情。 也许我们这些自命为白领,自命生活质量高尚,为自己生活在先进社会中暗自窃喜的人们,真的就象那些动物园里的猴子。我们每天过着和昨天一样的生活,住着别人告诉我们是高尚住宅的房子,生活虽然不乏偶然但大致也跑不出这个圈子,虽然科技和社会告诉我们越来越自由,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本无法享有这自由,各种无形的束缚让我们只能看着外面的世界发呆。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确实是动物园里的猴子。 但我们该死吗? 我们是该解放自己解放社会,还是该干脆毁掉自己毁掉社会。 作为前南斯拉夫的悲观论者,马卡维耶夫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要我们选择后者。在《蒙蒂纳哥》(猪与珠)一片的最后,女主角玛里琳从南斯拉夫回到美国的家里,一家人团坐在桌旁,丈夫、儿女十分欣慰妻子的归来,而经历了南斯拉夫的“另类”生活的玛里琳笑容可掬地把水果分给家里的每个人,就在一片洋溢着家庭温暖的镜头中,忽然字幕出现:“水果有毒。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然后影片定格、结束。 这个面带微笑的冷酷结尾不由让人想起前捷克名导福尔曼70年代末的名作《飞跃疯人院》,那部影片的结尾处挑战疯人院制度的尼科尔森被摘除了脑垂体,他的印第安酋长兄弟不忍见他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把他闷死后独自逃出疯人院。两个导演,一个来自捷克,一个来自南斯拉夫,有这种共通之妙。恐怕不仅仅是巧合而已。两部影片,一个是“真实事件”,一个是虚构,一个是“正常人”毒杀全家,一个是“疯人”闷死“行尸走肉”,一个稍显乐观,一个十足悲观,主题近似,但出发点和结局大异其趣,这恐怕就是好莱坞电影(尽管导演原籍是捷克)与欧洲电影的不同了。 尽管影片标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看看影片前面对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呆板生活与南斯拉夫野蛮但活力的生活进行的对比,导演自己的用心却也实在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在导演看来,玛里琳的一家人——当然主要是一家之主的丈夫马丁,已经几乎等同于动物园的猴子和《飞跃疯人院》中的行尸走肉了。所以,在马卡维耶夫的煽动性描绘下,我们几乎认同了玛里琳对束缚她野性的家庭、社会进行的残酷报复——或者说是一种类似于《飞跃疯人院》中印第安酋长般的“拯救”。在马卡维耶夫的精心策划下,我们痛恨自己、鄙视自己——可能你认为鄙视的是别人,但其实那就是你自己。 影片全名应为《蒙蒂纳哥或猪与珍珠》,蒙蒂纳哥是影片中美国一名动物园管理人员,他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很少,但他在一恍惚间成了玛里琳冲破“牢笼”的欲望对象和开启她欲望力量源泉的钥匙。当蒙蒂纳哥在玛里琳心目中的一个镜像,化身为南斯拉夫小酒吧里一个厨师的时候,这种欲望的力量已经不可遏制地主宰了玛里琳,南斯拉夫式的疯狂生活点燃了野性之火,来自家庭的冷漠和不解更是火上浇油。一场精彩的南斯拉夫艳舞之后,玛里琳拒绝了约克的求欢,拒绝了自己熊熊的欲望,再一次不自觉的束缚了自己,但这种软弱的束缚更加激起了欲望的反扑。我们无法得知约克是如何死去的,但我们知道玛里琳是在和自己的欲望搏斗,直至两败俱伤。玛里琳回去了,回到了她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残褪衰败的欲望如今已经不再鲜红,黑色的欲望怂恿着最极端的报复——向人性报复,向束缚自己的一切报复,蒙蒂纳哥成了玛里琳的复仇之神。 至于“猪与珍珠”,又是另外一种比喻。丈夫马丁为玛里琳请来精神病医生阿萨姆,电话中告诉她是为了老爷爷的病况,玛里琳失神之间扯断了自己的珍珠项链,她急忙用吸尘器吸起散落的珍珠,然后从垃圾袋中掏出珍珠,仔细擦拭着。珍珠蒙尘,人性失灵,玛里琳生活在一群高级动物之中,就象散落在猪圈里的珍珠——虽然这个比喻也许有点牵强无聊,但想来也应该接近原意吧。 影片中,导演把玛里琳刻板的美国生活与粗野但有活力的南斯拉夫生活作了一番比较,用动物园的猴子来比喻美国社会中被束缚的中产阶级,有些猴子已经彻底驯化,象马丁,也有一些猴子野性未驯,就象玛里琳,而玛里琳的女儿,也正在成为即将被驯化的一代。最初,玛里琳教两个孩子做菜,忽然有些异样,狠狠地大口咬着炸肉块,小女儿马上提出异议:“这样太不雅观。”;玛里琳失踪一段时间之后,小女儿很快顶替了妈妈的位置,做好早点给爸爸和弟弟,俨然成了另一个家庭主妇。社会是如此霸道,她能将十来岁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好主妇,正是如此威严有效不可动摇的社会力量,才使得玛里琳只能和自己的欲望搏斗也只能毁灭自己的欲望,只能以毁灭的方式“拯救”自己,拯救孩子。 也许是导演的悲观情绪,也许是矫情浮夸,马卡维耶夫选择了这个悲剧的“真实事件”作为影片的结尾。但,我们真的该死吗?面对这样一部充满魅力的影片,我们几乎无法阻止欲望的煽动、莫名的沮丧和一种近似无政府主义者的愤怒。我们就是猴子,我们逃不出自己围起的动物园,巨大的悲观力量笼罩着伪装的微笑——除了微笑着毁灭,我们还能做什么? 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学派”著名导演马卡维耶夫,自1965年推出自己的长片处女作《人非小鸟》以来,《接线生的爱情悲剧》、《有机体的秘密》、《甜蜜电影》以及这部《猪与珠》等等不断赢得了世界影坛的关注和赞赏。他在七十年代因为政治原因离开祖国,虽然有人认为他的离开祖国之后的作品有着对情色渲染过重,煽动性强不够客观,矫揉造作等多种缺点,但不可否认马卡维耶夫是60年代以后南斯拉夫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级的著名导演。马卡维耶夫的作品一向比较关注现实,常以看似出离现实的寓言式故事令人反思普通人生活中的荒谬和现实的阴暗低沉。 幕后制作关于影片2005年,一部涉及了情感方面最隐私、最动荡的悲伤与失望的《鱿鱼和鲸》,讲述的全部是一个正在四分五裂的婚姻的故事,却让影片的编剧兼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获得了难以想象的荣誉--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两年后,这部名叫《婚礼上的玛戈特》的作品再次以一种高姿态袭来,鲍姆巴赫重复使用他那折磨人的智慧和尖锐的观察能力,将目光对准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关系中,里面所讲述的家庭成员,无论是在性格还是生活目标的追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都想和自己的家人更加亲密一些,可是却总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整个故事充满了未经加工过、最为原始的诚挚和炙手可热的幽默,鲍姆巴赫借助影片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家庭所有秘密的最为隐蔽的窗口。 诺亚·鲍姆巴赫表示,这个描述了蔡勒家的两个姐妹非常现实的婚姻状况的故事,灵感来自于一个简单却像谜一样神秘的画面,几乎就像梦境一般突然跳进了鲍姆巴赫的脑海当中: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坐在一辆行驶的火车当中……在这个一闪即逝、几乎是无意识的灵光乍现中,一个逐渐清晰的角色--玛戈特却以一种无法擦拭的坚定出现在鲍姆巴赫的想象中,然后是她的姐姐波琳,还有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克劳德,最终,那个对这个家庭来说有点多余的未来姐夫马尔科姆也加入进来。 这样的故事演变,正好符合诺亚·鲍姆巴赫工作的时候倾向的典型方式--他创作的剧本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内而外的,从最基础的骨架结构开始,既而是血肉的填充,最后是来自于周围环境的感情和动容的影响。鲍姆巴赫就像是一名侦探,专门研究人类关系之间所蕴藏的所有秘密和幽默,他解释说:“制作完《鱿鱼和鲸》之后,我开始着手于其他类型作品的想法和故事内容,但一直没什么进展。然而,当我的脑子里突然想起这个有关‘妈妈和她的儿子坐在火车上’的画面时--其实我已经记不起具体在哪里看过这样的景象了,也许是梦中?我只知道它确实给了我很多故事灵感,因为它保持住了那种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神秘气息,我在记忆的黑暗中慢慢摸索,直到将所有的碎片拼凑到了一起,全部调整好,然后从中挑出值得进一步解析的部分。” 当诺亚·鲍姆巴赫开始创造玛戈特这个角色时,他是从母子关系入手的,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一对同时在面对生活的改变的母亲和儿子--母亲正要结束她的婚姻;儿子则要甩开轻率,提前进入青春期。鲍姆巴赫说:“玛戈特和克劳德的相处模式是非常具有变化性的,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克劳德的成熟程度甚至超越了他的母亲,而玛戈特则开始将眼光看到婚姻以外的世界。这些个人化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威胁,最终却帮助他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玛戈特和克劳德这一次火车之旅的目的地是一个家人的婚礼,随即波琳走进了画面,诺亚·鲍姆巴赫意识到自己正在钻研的是所有家庭关系中,最神秘、也是最难分析的一种:成年的姐妹情,尤其是那类曾经度过了一段不太平静的家庭生活的人……可以说,维系玛戈特与波琳的纽带异常脆弱、尖刻,充满了交感作用,鲍姆巴赫发现他正身处在一个嫉妒、需求、爱慕、秘密、愤怒、怨恨、冷静、希望、恐惧和爱情交织而成的漩涡之中,而这恰好是他最为拿手的领域。 关于角色在玛戈特和波琳可爱、充满智慧的表相之下,汹涌澎湃的情感时时冲击着她们,尤其是当过于苛求、喜欢吹毛求疵的玛戈特毁灭性地将波琳的未婚夫认成是不值得的人选时,这迫使着姐妹俩不得不将以前一直忽视的问题重新拿出来解决,并最终让她们获得了一直想从彼此身上得到的那种和谐的家庭关系。诺亚·鲍姆巴赫说: “玛戈特和波琳都坚持着一点:她们是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知己,但是她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的一切,都将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全新的考验。” 《婚礼上的玛戈特》拥有一种诺亚·鲍姆巴赫作品中极为普遍的特性,来自于他探讨如何让日渐疏远的家人重新聚首在一起的那种熟悉的感觉的技能,鲍姆巴赫继续说:“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在经历着改变,因为未来的不确定,他们感受到了恐惧:克劳德正在经历青春期;玛戈特正在离婚;波琳和马尔科姆则打算结婚……当所有的一切都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时候,你会感觉每一件事都失去了控制。” 创造出了拥有如此犀利尖刻的幽默和虽然有缺陷却让人感动的角色之后,诺亚·鲍姆巴赫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寻找能够完美地诠释这一切的优秀演员。他表示,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他的心里并没有以某个特定的演员作为参照物,因为在他的想象中,他更喜欢让角色拥有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构架,然而一旦剧本完成,鲍姆巴赫也就不得不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选择上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在表演上存在着细微差别的气魄、神韵和活力的天才演员,让每一个角色都在影像中得到重生。 影片的中心角色自然就是玛戈特了,这是一个兼具了狂热与冷漠的女人,她有一个像鞭子一样的舌头,就像患了强迫症一样不停地对身边的人进行着攻击,对任何事都有着近乎于苛刻但也很真诚的观点。虽然玛戈特无心用她的这种能力来破坏波琳的婚礼庆典,可她连自己的生活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控制得住她那张嘴呢。为了将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性格充分地体现在画面中,诺亚·鲍姆巴赫知道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深入到这种情感危机的女演员,他表示:“玛戈特必须得显示出一种强硬、不妥协的倔强,她可以极具破坏性,同时又非常脆弱。我发现玛戈特应该是个非常富有同情心的女人,即使她喜欢对人们指手画脚,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需要的是那种不害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敞开的女演员。” 随即,诺亚·鲍姆巴赫从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身上发现了他需要的虔诚和灵魂……基德曼曾因在史蒂芬·戴德利的《时时刻刻》中饰演了一位女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而最终问鼎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除此之外,她还演过数不清的多变角色,经历了从音乐剧《红磨坊》到经典的心理惊悚片《小岛惊魂》这样巨大的表演跨度。而且对于那种有点恶作剧嫌疑的喜剧领域,基德曼也算是一个“常客”了,她在格斯·范·桑特的黑色喜剧《不惜一切》中的出色演绎,受到了最大范围的肯定。 在片场,妮可·基德曼真的带来了诺亚·鲍姆巴赫一直期望着的那种有点近乎于残忍的真诚,让玛戈特这个角色拥有了醒目的现实主义品质,鲍姆巴赫对她的评价是:“基德曼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是将这个角色弄得非常有同情心,因为她更关心真相,而并非她自己的个人生活。基德曼真的非常理解玛戈特这个角色,她不会让你对她的表演产生哪怕一丁点的疑问--而她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此。玛戈特走进这部影片的方式,就好像一个拥有毁灭性的雪球,所以我需要那种兼具了某种推动能力同时又有真实触感的演员,就好像她真的曾经属于蔡勒家,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成员,而不是半道杀进去的。基德曼做到了我要求的一切,而且她还带来了超出我预期的幽默元素。” 花絮导演耗资最庞大的一部电影,但与他的经典《甜蜜电影》比较,则省却了许多委琐裸露的镜头。导演用巧思诡异的构图和快速流畅的剪接来营造一个超现实的场景。片中带有浓烈的政治象征意味,许多人物和情节的安排都有性、政治与道德危机等社会重大命题的隐含和寄寓,如同一则社会寓言。ABBA音乐配合片中的迷幻画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