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国鸿 |
释义 |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凤凰县沱江镇人。因世代军功,18岁时承袭云骑都慰世职。1840年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英军赶出海。9月26日下午2万英军、29艘英舰进攻击定海5千守军,时郑国鸿独守的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十余艘。炮台被破后将士用刀矛阻击敌军,65岁的郑老将军,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个人介绍郑国鸿(1777年—1841年),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茶田镇都桐村人。祖籍溆浦江口镇。鸦片战争中著名的爱国将领,定海三总兵之一。清乾隆六十年(1795)承袭云骑尉世职。历任永绥屯守备、湖北黄州协都司和广西平乐、湖北竹山、浙江湖州、湖南宝庆副将。 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处州镇总兵。 二十一年二月,奉命率处州兵1200人增援定海,与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合力抗击英国侵略军。国鸿扼守竹山门入港要道,督兵炮轰英舰。 九月二十六日,英侵略军4000多人,军舰29艘,再犯定海。三总兵率将士奋勇御敌,连日屡挫英军。 二十八日,英军从盐仓海口登陆,王锡朋等力战阵亡。 十月一日,国鸿率部殊死抵抗占领晓峰岭、进犯竹山门之敌。终因兵微将寡,弹尽援绝,身负重伤,单骑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中炮阵亡。在这场血战六昼夜的战斗中,随征处州将士全部为国捐躯。 清光绪十年(1884),在定海和昌路建“三忠祠”。郑国鸿通晓《诗》、《易》,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括旨》、《昌学崇源》等。 详细介绍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县茶田镇人。曾祖父郑智文和祖父郑恂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是镇竿千总。因世代军功,郑国鸿年仅18岁便承袭云骑尉世职。1803年,拔补永绥屯守备,1815年调至湖北黄州协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标中军参将,1825年升迁广西平乐协副将,次年复调湖北竹山协副将并代理郧阳镇总兵,1830年调任浙江湖州协副将,60岁又调回湖南宝庆任协副将。楚督裕泰对郑国鸿倍加赞赏,说他是:“老将德高,才干出众。”上奏朝廷,竭力推荐。这样,1840年道光帝将郑国鸿提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调守边疆。郑国鸿时年63岁。前去赴任。 郑国鸿少时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稍长,其父将郑国鸿送往名师故交如煜处就读经学。国鸿徒步从师,寒暑不苟,经数年苦读,学识优长,最精诗易,优于文学,恂恂雅饬,好吟咏,嗜穷经。由于郑国鸿研求经世之学,颇有见解,较早地接受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先后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流传后世。 17岁时,生父任贵州守备官,临走前告诫郑国鸿:“我们祖辈皆从武途进取,为国安邦,尽其薄力,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乃武将之志;你若能文习武,将来驰骋,就能折冲御侮。”国鸿遵循严父教导,乃向伯父、叔父请教,精心习武。郑国鸿还刻苦自学,尤其注重中国历代名将的修身、冶军、作战经验。郑国鸿对宋代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两句名言颇为赞赏,常对人说:“此举其大世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郑国鸿对晋代周处因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赞扬道:“将军得之所矣!”郑国鸿对汉代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的失节行为感到愤怒,说:“援穷力竭,丈夫当死。”郑国鸿从书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营养,立志学岳飞精忠报国,学周处忠勇不苟。 个人经历1840年,正值中国开展禁烟运动,英国侵略者以武力破坏禁烟运动,点燃了侵略中国的战火。郑国鸿前往处州就任时,裕泰设宴饯行,鼓励郑国鸿挥师江浙为国出力。郑国鸿当即表示:我虽年过花甲,但救国之志犹存,若英夷敢犯,我当效仿古人墨绖从戎之义,杀贼卫国,在所不惜!1840年4月,侵华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40多艘船和4000余名士兵开赴中围。6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打击,于是改道北上。7月8日,占领了守备空虚的定海县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抓到中国人,用刀割开皮肉,灌入水银,水银流过之处,皮肉分裂,然后把人皮剥下来,再将血淋淋的尸体悬空而挂。侵略者还进行空前大洗劫,街头巷尾堆满了他们抢来的金银财物、字画、器皿和粮食。为了挖寻地下“宝藏”,他们在定海城郊掘墓开棺,曝尸露骨;在居民农家挖地三尺,捣毁民房,使美丽富饶的舟山岛变成一片凄凉荒芜的废墟。 定海失守后,清廷闻讯大惊,急令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到浙江办理军政事务,又命福建提督余步云带兵援战。然而伊里布到宁波后,却背着朝廷与英军代表签订了卖国的《浙江休战协定》,下令调散镇海乡勇。 侵略军的暴行和伊里布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义愤。11月6日,上千群众在伊里布行辕前请愿,反对裁兵撤防。郑国鸿闻讯后,感慨万千,立即致书余步云,明确表示反对裁军,支持民众的要求,并表示:“如战事需要,吾愿率兵定海援战。”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大军进驻定海,英军被迫撤出定海。之后,郑国鸿等商讨了两件大事:一是狠抓严密布防,以御防患;二是坚决惩奸扑盗,以防内患。并将计划报请当时的两江总督裕谦审批。同时,他们又根据海防、海战的特点着手训练部队。郑国鸿的“诚信必孚,赏罚必明,真伪必察,甘苦必均”十六字治军方针广为人知。定海防务日益巩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裕谦审批了郑国鸿等的定海防务计划后,于4月上奏准,在定海增守军1000人,并在东山兴建镇远城。同时,批准修复定海城墙及沿海炮台,增拨士兵1800名,大炮50门,铁弹数万斤。但这个防守措施仍与郑等呈报的防御计划差距较大,于是三镇总兵进见裕谦,提出情愿用自己的3年俸禄作为经费修筑各种防御工程。裕谦批准了兴建土城的计划。但定海收复不久,百业待举,要在短期内修筑长达5华里的土城,困难之多,不言而喻。郑国鸿向军民阐明修城意义,并亲自带头。郑国鸿身着短衣,脚穿草鞋,在烈日下挑泥夯土。裕谦定海视察,目睹总兵的饭菜竟与士兵一样,对郑国鸿说:“现在军务繁忙,此食不足以养身,何况总兵的俸禄不薄,何必如此节俭!”郑国鸿答道:“布衣素食是我的习性,况寇患未绝,即使桌上摆满鱼肉,我亦食不甘味。”裕谦听了很受感动。连连赞叹:“忠诚良将,忠诚良将!”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这条长达5里、高丈余、厚5尺的土城终于筑成,同时还建了一座130丈长的震远炮城。为了惩治内奸,郑国鸿率领定海人民锄奸扑盗,将向英军头目献媚的陈子贤捉拿关押,将充当侵略军耳目的余振绑赴刑场镇压,把带领侵略军四处抢劫的杨阿三斩首示众。郑国鸿还经常深夜出营查哨,出海巡逻,发动人民组织团练,搞好军民联防,并于一次巡海中俘获了威林士德等38名英军,缴获10门台炮。有一天,郑国鸿与王锡朋带领百余兵士夜巡,在花岛洋面上追赶盗船,郑国鸿俩身先士卒,纵身跳上贼船与海盗搏斗,郑国鸿的左臂受伤,王的右臂被刺,仍坚持奋战,终于生擒邱亲等11名大盗,杀死海盗12人,缴获海盗船3艘,烧毁1艘,全歼盗贼,军民皆大欢喜。 由于广州守将奕山软弱无能,投降卖国,英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广州。之后,侵略军得寸进尺,率军北上。8月30日,葛云飞正在定海城北住宅给郑国鸿、王锡朋设宴饯行,因为这时道光帝已下令郑、王撤离定海。饯行之时,忽然接到英军攻占厦门,继续北犯的紧急情报,葛云飞立即下令迎战。郑、王二人当机立断,请葛云飞上奏免于撤防,继续留守定海。三总兵联名上书,说明定海不仅不能撤防,还要调兵力、大炮增援。裕谦同意留下郑、王二人,却没同意增调兵炮的要求。裕谦的“批复”由文书官代笔,说“定海一岛,本大臣布置周密,而复屡乞兵炮,张皇要挟,预为失守卸责之地,是何心肠?所请不允”。总兵都未因“所请不允”而垂头丧气,他们分别带兵防守各处要隘,随时准备打击敢于来犯之敌。 9月中旬,英舰29艘聚集在定海洋面的黄牛礁一带。26日上午,舰船全部窜到离定海30里的横水洋,郑国鸿等立即集合队伍,勉励将士们坚决保卫定海,“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是日下午,气势汹汹的英舰列成纵队闯入定海海面,稍后,侵略军头子璞鼎查指挥船舰突然向竹山门方向进发。葛云飞跨马奔向竹山门,把炮口对准战舰,亲自点火,击中敌舰“布朗底”号,打死英夷10余人,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英军仓皇而逃。初战告捷后,三位总兵重新调整防区,由郑国鸿防守要隘——竹山门。9月27日凌晨,英军“皋华丽”号等4艘军舰窜入竹山门狭巷,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400余人,使其惨败而逃。但是敌我力量悬殊,英军达2万多人,而定海守军只有4800人,且武器装备落后。于是,三总兵联名上书,请求支援。浙江提督余步云手握重兵,却贪生怕死,隔岸观火而不发一兵一卒。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 9月28日,郑国鸿巡视竹山门时捉获一英军间谍,探知英军情报后,立即作出周密布置。果然,不久后英舰“哥伦拜恩”号等3艘舰艇来犯,守军隐伏于石岩后,等到英军登陆,突然杀出,杀敌300余,碎其舢板船2艘,我无一损,阵地犹存。 29日,英军“布朗底”号等3艘舰船及2艘武装船进攻,被葛云飞击退。连日来台风不断,大雨倾盆,郑国鸿独守竹山门。竹山门是拒敌入港必经要隘,远离营房,在风雨中连生火煮饭的地方也难找,生活十分艰苦。定海人民有时冒着狂风暴雨送去饭肴,慰劳守军。一次,特地给郑国鸿送去一碗参汤,说他年过花甲,万里迢迢来定海抗英,令人敬仰。郑国鸿说:“我身为总兵,未能驱逐夷寇,即使喝一杯水也感不安,如独饮参汤则更愧对父老!”话毕,将参汤倾入水缸,对官兵大声疾呼:“大家与郑某枵腹苦战多日,请共饮此水,同享父老之爱,奋力杀敌。”他率先喝下一碗,接着官兵们共饮,斗志更加旺盛。 9月30日,英军自竹山东南吉祥门驶进,被守军再次击退,旋即进犯晓峰岭,亦被击退。五奎山的敌人又发炮隔山轰击。“当是时,日暮绞厌,常山水数斗。贼分番迭进,我兵乘崖据守,昼夜不得停息,主客劳逸相反,饷给不时,益饥瘦。”郑国鸿的部属劝他:“退保晓峰,与葛军合力以抗。”国鸿坚定答道:“竹山不守,晓峰焉能自存?武臣效命疆场,份也!”仍带领将士们拼命奋战,再一次把侵略者赶入东海。至此,5天5夜,英军共发射1000多枚炮弹,仍无法攻下定海。 10月1日晨,大雾茫茫,英军以为我军无从瞭望,企图偷袭。郑国鸿等将领料定英贼必至,伏地倚土,瞩睨四望,忽满耳风篷声,又海水有声,似船头遇风吹一般。发现英贼两只载运火药大船,用铁索连之并行,遂立即瞄准开炮轰击,弹入舱内大火燃烧,片板无存,船中逆夷五六百人歼灭过半,贼中大乱,守军连环开炮,逆贼且拒且走,全部窜逃。几个小时后,英军倾巢出动,分三路夹击: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岭,一路攻竹山门。这次总攻,英军共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15艘,规模巨大。英军分两路纵队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别强行登陆。第一纵队向晓峰岭再次进攻,镇守此处的王锡朋首当其冲,督兵阻击,夷匪冒死前进,守军前队阵亡,后队继进,英夷被杀退数次。无奈敌愈杀愈多,守军所有台炮打至红透,不能装弹,犹拼命死战。总兵王锡朋左冲右突,手刃数人,最终寡不敌众,被炮弹断肢阵亡。晓峰岭失守后,英夷又兵分两路,一路从山巅直下进攻定海城,用大炮轰开北门,一拥而入,定海城失守。另一路沿晓峰岭北脊而下,参与对竹山门的进攻。竹山门的战斗,从早晨打到中午,三干英兵,水陆并进,攻打郑军。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使用刀矛阻击。面对敌人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将校,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敌,身受十余伤,终于血染沙场,壮烈殉国。竹山门也被英军攻破,随征人员及1200余名处州士兵,几乎全部牺牲。竹山门失守,敌人乘虚而入,英军第十八团带着两门轻炮,再沿土城东犯,很快进入关山炮台南端,与停泊在东洋港浦的战船和五奎山上的炮队,三面夹攻关山炮台,成直逼葛云飞守军之势。葛云飞分段严守,英勇抗击,肉搏血战,突然被枪弹射中左眼和胸膛,鲜血淋漓,坠崖身亡。这一役我军连续血战六昼夜,毙敌千余,终因寡不敌众,三镇总兵同殉,守军五千,也全部阵亡。 郑国鸿等三总兵牺牲后,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于10月4日向道光皇帝奏陈了定海战况及结果,极力陈述三镇总兵的壮烈忠勇。道光皇帝阅毕,挥泪下诏,赐金治丧(每个总兵赐银500两)。对郑国鸿照提督例恤,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追谥忠节。同时皇帝朱批:三镇死事最烈,赐祭建祠,撰传改碑,并许在各原籍建专祠。 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最雄壮、时间最长的一次海战。以郑国鸿等三总兵为首的定海守军,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和海疆,凭着土炮、大刀、长矛等落后的装备,在孤悬海外,无一援兵,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与当时世界上第一号资本主义强国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相持战斗了六昼夜,前仆后继,殊死搏斗,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连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汉军军官表现得很英勇。汉军的郑老将军单骑冲击,虎威凛凛,虽然阵亡,他的部属和我们的军队仍短兵相接,都英勇地和他同时殉节。高地上的旗手,选了一个最显著的地位,站着摇旗,丝毫不怕落在他四旁的从舰船上打来的炮弹。最后,炮弹把他打倒,另一个又赶紧来接替他”。 1884年夏,浙江巡抚刘秉章提议建立“三忠祠”,地方官绅捐俸集资,在定海城南郊半坡亭修建了一座“三忠祠”。祠中安放着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的牌位。他们的爱国功绩,已写进中国近代史中,将永远激发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荣誉贡献郑国鸿,一代抗英名将,中华民族英雄。1777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出生在湖南凤凰厅。字雷堂,十九岁那年,承袭世职云骑尉。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郑国鸿升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同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政府向中国满清王朝宣战。次年二月,郑国鸿奉命与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协助定海总兵葛云飞一道接收定海。演绎出一幕历史上抵抗外侮。“还我河山”的悲壮史剧。 浙江定海是英军入侵浙江必从此处登陆的海防重镇,葛云飞镇守城南土城,王锡朋镇守城北的晓峰岭,郑国鸿独挡英军入侵定海的大门竹门山,但三处兵力总合不到五千将士。 从九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激战了五昼夜,打退了英军多次进攻。直到下午六时,清军弹尽粮绝,英军却不断增援,在这生死关头,英军乘机登了陆。 十月一日,晓峰岭失守,王锡朋殉国。接着定海失陷,不久,葛云飞光荣捐驱。英军分三路夹击竹门山,六十五岁的郑国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十敌人,不幸中弹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天涯何处不芳草。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认定郑国鸿等三总兵为“忠节”,按提督待遇抚恤入昭忠神祠。 道光皇帝挥泪下诏,诰授郑国鸿武显将军(正二品),依总兵赐恤。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安葬。陵园陵墓前竖立螭首龟跌,碑高3.2米、宽1.35米、厚12公分,墓前为石坊,四周砌以石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史料记载国鸿,字雪堂,湖南凤凰?人。父朝桂,贵州副将。伯父廷松,镇筸千总,殉苗难,无子,以国鸿嗣,袭云骑尉。从傅鼐剿苗,授永绥屯守备,洊擢宝庆副将。 道光二十年,擢处州镇总兵,调防镇海,充翼长。定海既还,移兵分守要隘。敌舰初犯竹山门,国鸿发巨炮断其桅,遂以竹山为分汛地。战连日,久雨,往来泥淖。及敌分三路同时来扑,国鸿奋击,枪炮皆热不可用,短兵拒战,而土寇导敌夺晓峰岭,险要尽失,国鸿单骑冲阵,被数十创而殒,依总兵赐恤,予骑都尉世职,追谥忠节。子鼎声已殁,赐其孙锷、銛并为举人,锷袭骑都尉,七品小京官;銛袭云骑尉。出继之子鼎臣,批验大使,从军中,扬威将军奕经令募水勇攻敌海山港,赐花翎、四品顶戴。三镇死事最烈,并入昭忠祠。定海收复,建立专祠,合祀云飞、锡朋,并许原籍各建专祠。 当定海之初陷也,总兵张朝发战於港口,兵败,身受炮伤,知县姚怀祥、典史全福皆死之。时咎朝发不专守陆路,巡抚乌尔恭额疏劾逮治。朝发已以伤殒,恤典不及焉。浙中战事以定海为最力。后扬威将军奕经督师,将帅多阘茸,战事如儿戏,惟金华协副将朱贵称忠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