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发生 |
释义 | 赵发生(1915-2011),江西寻邬(今寻乌)人。1929年参加革命,后随红军参加长征。曾参与刻写、油印中共中央《红星报》和红军总政治部重要文件、布告等。曾任江西省商业厅厅长,中南商业局局长,粮食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等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期研习书法,崇尚王羲之书风。作品参加1985年中南海迎春书画展。 中文名:赵发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寻邬(今寻乌) 职业:书法家 主要成就:曾任江西省商业厅厅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主要成就: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商业局局长粮食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 简介赵发生,江西寻邬(今寻乌)人。1929年参加乡农民协会。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陕北荣誉军人学校政治处主任,中央军委秘书厅、中央管理局处长,冀察热辽贸易总公司经理。建国后,历任江西省商业厅厅长、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商业局局长,农产品采购部部长助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粮食部、商业部副部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副会长。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学书,崇尚王羲之书风。数十年临池不辍,长期研习书法,潜心书法艺术研究。初学王、颜、柳、欧,后通临汉简、帛书和秦隶,汲其精髓,师承名家王楚材先生等,讲究运笔、结体、行敢并用唐贤骨法,奇险跌岩,气运贯通,渊雅浑厚,遒劲多姿,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貌。作品参加1985年中南海迎春书画展等。作品入选国内外大书展或收入各被博物馆收藏,并刻入中国“翰园碑林”、“颍州西湖碑林”。作品编入《中南海迎春书画作品选》、《中日本书法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原粮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发生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人物介绍赵发生是老红军,党龄已有75年,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作出过贡献,也为粮食系统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1929年参加乡农民协会。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陕北荣誉军人学校政治处主任,中央军委秘书厅、中央管理局处长,冀察热辽贸易总公司经理。建国后,历任江西省商业厅厅长、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商业局局长,农产品采购部部长助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粮食部、商业部副部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副会长。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6月,赵发生从江西省商业厅调到武汉工作,任中南局商业局局长。赵发生刚刚从江西调来的,对江西的粮食情况比较了解。他向江西省委借粮的事,得到邵式平省长的大力支持,很快办妥。1955年10月赵发生调到北京,先后任农产品采购部部长助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受李先念同志的直接领导。1958年7月2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赵发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副部长,在那张浅褐色的委任状上,盖有蓝色的周恩来总理的签名章。从此,赵发生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粮食工作生涯。 经管粮仓冲在业务第一线赵发生到粮食部时,实际主持粮食部工作的是第一副部长陈国栋同志。他记忆力好,工作能力强,为人正派,和蔼厚道。在“文革”中他受到很大冲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从1958年到1982年退居二线时,赵发生在粮食部工作20多年,基本上是在业务工作第一线,负责全国粮食的购、销、调、存工作,这是一项上挂中央、下连全国人民的工作。那时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同志亲自抓粮食,连毛泽东主席也时时牵挂着粮食问题。一旦总理办公室来了电话,赵发生便立刻起来赶到中南海开会或汇报情况。 为全国的粮食调拨作出过巨大贡献赵发生对历年来各个省的粮食产、供、销、调、存情况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他与各个省市的粮食厅、局的干部很熟悉,当周总理过问全国粮食工作情况时,就能够应答迅速。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国务院各部委工作如同走钢丝,赵发生不敢掉以轻心,工作上尤其兢兢业业,仔细慎重,只有在考虑成熟时,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解放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赵发生国人均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在600斤左右,难以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速度和军需民食的要求,统筹安排全国粮食的供需平衡,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十年动乱中,粮食供应方面的困难是最突出的,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在解放后国家粮食比较紧张的头30年中,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都为全国的粮食调拨作出过巨大贡献,其中以江西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组建“促生产”小班子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都疯狂地大搞浮夸,虚报瞒产,一时间中国的粮食似乎多得不得了。各地兴起大办食堂的风,号召“敞开肚皮吃饭”。作为全国粮食的工作 者,赵发生眼看着1958年的“大跃进”、大办食堂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粮食工作带来的困难,忧心如焚。国家库存粮食越来越少,各地也库存无多,都纷纷向中央告急。为了平衡地区间粮食余缺,保证城乡粮食供应,惟有加强全国粮食的统一调度。粮食产量下降,副食品供应匮乏,糠菜不济,饥馑波及城乡各地,特别是农村。全国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1960年9月,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搞“低标准、瓜菜代”,降低口粮标准,大搞瓜菜,大搞代用食品。60年代末,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的经营和库存数量持续上升,仓库建设远远赶不上粮食储存的需要。国务院管业务的部委也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组成“小班子”。在粮食部建立两套班子:大班子是以造反派为首的大多数人参加搞运动的所谓“抓革命”。其他的副部长有的被“打倒”,有的“靠边站”,搞业务的就剩下赵发生了,于是组成以赵发生为首的“促生产”小班子。 收购议价粮赵发生之所以没有在“文革”中被打倒,是因为他1932年参加红军,赤贫出身,造反派抓不到赵发生的“把柄”;生活上赵发生不搞特殊化,与职工和基层干部关系融洽,在抓“走资派”时他们保护了赵发生;在两派群众斗争中,坚持“不表态”,赵发生是“泥瓦匠”。“文革”十年,不仅搞乱了经济,更是扰乱了人心。加上管理不善,一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部门就很容易被钻了政策上的空子。1977年粮食系统净亏损猛增到70亿,比往年增加了20个亿。这些亏损不是由地方负担,而是由中央财政负担。这20个亿是从中央财政部反映出来的,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极大重视。1962年在粮食计划会议上,赵发生提出收购议价粮问题,就是用高于平价粮的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提高农民出售余粮的积极性;同时将这批粮食高价供应市场,减少国家补贴。粮食系统从单纯赔钱变为有赔有赚,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突出贡献1958年全省的粮食产量只有281亿斤,省委却吹估为702亿斤,结果导致了全省性的高征购,“反瞒产”。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一些地方受灾及饿死人的情况陆续反映到中央,引起了重视。赵发生到苏皖调查粮食产量,沿途时常遇见结队逃荒要饭的、扒火车的。徐、淮地区的几个收容站住满了逃荒要饭的乞丐、盲流。看着这些饥馑的老人、目光呆滞的妇女和骨瘦如柴的孩子,赵发生心如刀绞。赵发生向柯庆施汇报时,提出要去淮南考察。在进出口粮食的实践中,赵发生发现,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是小麦、玉米的1-2倍,出口1吨大米可以换回1.7吨小麦或2吨玉米。如果出口换汇率较高的大米、大豆、杂粮,进口小麦、玉米,在外汇平衡的情况下,将多进口许多粮食,李先念向总理提出后得到批准。实施后,国家获益巨大。出口粮食换汇最好的时候是1973年,1吨大米换回2.7吨小麦,赵发生那年出口300万吨大米,占世界第一。1971年-1976年5年间进口粮食比出口粮食多187亿斤,进出口平衡后,另增加外汇收入7亿多美元,用于进口粮食工业的钢材及支援外贸。 1977年,各省市粮食厅局资金都有亏损,其中以黑龙江省亏损最大,一年亏损竟达10亿!已经62岁的赵发生带着一个工作组奔赴黑龙江,经工作组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重大亏损的根本原因。赵发生带领工作组直接进驻粮库。他干粮食工作已很多年,走遍了除去西藏以外的全国粮库,还没有见过一个粮库收购、储存这样的农产品。赵发生在北国边陲小县一个粮库的愤怒震撼了黑龙江全省,省委书记潘复生也把目光转向了肇东县,省粮食厅和各县粮食局两级领导都赶到肇东粮库。经过两个月的调查研究,第二年春天,粮食系统在辽宁省召开东北三省粮食局长会议,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在粮食工作上及其它工作上都有了根本变化,黑龙江只用了一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国粮食收购亏损20亿的问题,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扭转过来,比赵发生当初承诺的二年扭亏提前实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