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危房族
释义

简介

一部电视剧《蜗居》牵动无数草根阶层的心。其实,现实中的蜗居有着比电视剧本更多心酸与无奈。 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在危破房与蜗居中的人们,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写下他们对未来的期盼。 荔湾危破房集中在北片荔湾危破房绝大部分集中在北片西关地区:龙津街、昌华街、华林街、岭南街、多宝街、南源街等,几乎老城区每条街道都有危破房。

四大宗罪

居民生活苦水浸街。 独立的厨房与厕所等配套设施不足。 水管电线等设施老化。 长期居住在潮湿、低矮、光线不足的老房内,住户健康受影响,因病致贫在老城区屡见不鲜。 危房拆与留视价值而定,有历史保护价值的予以保留:如沙面、西关大屋保护区等。楼龄较高且没有保护价值的片区,则采取拆的方式:如恩宁路地块,但该地块里面部分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也得到了保留。介于两者之间的建筑则采取整饰改造。 宝盛沙地二期地块内,40平方米挤4口人算是“不错”了。不少人家的面积才20平方米左右,挤着三口或四五口人。 雨季,蜗居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得把家里的桶和盆搬出来盛水。 冬天,冷风会从瓦缝和门缝呼啸进来,冷得很。 去年中,荔湾区公布宝盛沙二期地块可以回迁的政策后,地块内的大部分居民踊跃签约。昨日记者来到逢源路,看到地块内的房子已拆剩近半。但宝麟坊34号叶剑辉一家却仍然挤住在近百年楼龄的老房子里。 叶剑辉所居住的34号,是一栋典型的危破房,40平方米、砖木结构、近百年的楼龄、瓦面屋顶严重风化。叶剑辉说:“这是我母亲的祖屋,人多的时候一家六口人挤着住,现在是我爸妈和我夫妻4人住。这几年屋顶的瓦面风化得厉害,雨季时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得把家里所有的桶和盆搬出来盛水。到了冬天,冷风会从瓦缝和门缝呼啸进来,冷得很。说真的,住电梯楼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了。” 不过,一名街道工作人员却说,在宝盛沙地二期地块内,叶剑辉一家的居住环境还算不错的了。不少人家的面积才20平方米左右,挤着三口或四五口人。宝德里1-3号701的覃耀基一家就是典型的蜗居,“我一家三口住20平方米,而且房子向西,一到夏天,热到不能入睡,冬天又北风呼呼。我们一住就是20多年,你能想象吗?”覃耀基对着记者一脸苦笑。 如何来形容危房蜗居的生活呢?叶剑辉概括:“雨天怕塌屋,晴天怕火警。” 荔湾区旧城更新改造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列举危破房“四宗罪”。 首先是水浸街。这是近年才解决的。以前一到下雨,积水可以淹过门槛。由于水浸潮湿,房子加速老化,无论是地基还是墙体,都有一定的损伤。 第二是配套设施。危破房都是老房,根本不考虑配套设施,房子内没有独立的厨房厕所。 第三是设施老化,像水管、电线等,而最让人担忧的就是很多危破房都没有消防通道。加上屋与屋的墙体相连,一间屋子被烧垮,就会出现骨牌效应,火烧连营。 最后一点是外界人们所不知道的,由于长期居住在潮湿、低矮、光线不足的老房内,屋内人们的健康是会受到影响的,因病致贫的事例在老城区屡见不鲜。“新的一年你们有什么希望吗?”“那还用说,当然是希望早一天能搬进新房子啦。”叶剑辉说,现在每月拿到一千多元临迁费,他们已找到房子租下来。叶剑辉说,每过一天,就离自己的新房子近一天。

相关新闻

南华西危改项目一期 回购房预计于2011年10月可入住,从前危破房的居民将入住滨江边上18层高的江景新屋。

南华西居民明年住江景新屋 “我昨天才搬回来准备过新年,你看多亮堂,这下住得放心了。”91岁的吴少英婆婆站在自家楼梯口笑着对记者说。她住在海珠区洪德路洪德四巷25号二楼,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吴婆婆一家1961年搬入时已是第三手,楼龄估计超过90年。 2009年10月,老房子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大修。工程于12月中旬完工。工作人员解释,洪德五巷地块上规划有未来地铁八号线的出口,不适合进行连片拆迁改造,所以因地制宜采取修缮解危的方法。 海珠区危改所所长许光健介绍,危破房基本集中在西部区域,呈块状分布,2004年前在册的危房已经全部完成改造。 存在的均是近年新增危房,大部分都纳入了正在进行的成片危破房改造项目中,包括海天四望、南华西危改(一期)、凤安街等地块,分别以拆危建绿、成片改造等模式进行。其余的零散分布的危房主要采取修缮解危的方式进行。 其中备受关注的南华西危改项目是广州市旧城改造三大试点项目之一,地块内共323户居民的拆迁工作提前一年完成,达到“和谐拆迁、群众满意”的效果。 受惠于改造的还有温良里,这是一条清朝年间八旗子弟聚居的老街。现在,“文物”瓦管被换成16厘米口径的PVC管道,防范“爆渠”的现象出现。 廿年旧骑楼 木桩换钢筋支柱 越秀区诗书街是广州市典型的老城区核心地带。这儿大部分房屋楼龄在20年以上。类似排污管爆裂、外墙渗水的问题频繁出现。为迎接亚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越秀区近两年来快马加鞭进行改造。 过去13年,在大德路和海珠中路交界路口,一段长约50米、四层高的骑楼一直以砖木为柱。住户汪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在这栋骑楼上住了十多年,这骑楼被戏称为“广州最牙烟骑楼”。 通过街道多方协商,海珠中路该骑楼被纳入环境整治范围,骑楼廊柱用外包钢进行加固,整体风格修旧如旧。按进度计划,操场前片区明年春节前完工,海珠中路片区和光孝路片区2010年6月前完工。 记者来到施工现场,骑楼下已然不见加固木桩,取而代之的是连片坚固的钢筋石柱。一住户说,从上个月就已基本撤离,临迁时间为6个月,临迁居民一次性获1500元搬迁费,由临迁方自行解决临迁地点及临迁费用。

宝盛沙地二期地块内,40平方米挤4口人算是“不错”了。不少人家的面积才20平方米左右,挤着三口或四五口人。

雨季,蜗居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得把家里的桶和盆搬出来盛水。

冬天,冷风会从瓦缝和门缝呼啸进来,冷得很。

去年中,荔湾区公布宝盛沙二期地块可以回迁的政策后,地块内的大部分居民踊跃签约。昨日记者来到逢源路,看到地块内的房子已拆剩近半。但宝麟坊34号叶剑辉一家却仍然挤住在近百年楼龄的老房子里。

叶剑辉所居住的34号,是一栋典型的危破房,40平方米、砖木结构、近百年的楼龄、瓦面屋顶严重风化。叶剑辉说:“这是我母亲的祖屋,人多的时候一家六口人挤着住,现在是我爸妈和我夫妻4人住。这几年屋顶的瓦面风化得厉害,雨季时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得把家里所有的桶和盆搬出来盛水。到了冬天,冷风会从瓦缝和门缝呼啸进来,冷得很。说真的,住电梯楼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了。”

不过,一名街道工作人员却说,在宝盛沙地二期地块内,叶剑辉一家的居住环境还算不错的了。不少人家的面积才20平方米左右,挤着三口或四五口人。宝德里1-3号701的覃耀基一家就是典型的蜗居,“我一家三口住20平方米,而且房子向西,一到夏天,热到不能入睡,冬天又北风呼呼。我们一住就是20多年,你能想象吗?”覃耀基对着记者一脸苦笑。

如何来形容危房蜗居的生活呢?叶剑辉概括:“雨天怕塌屋,晴天怕火警。”

荔湾区旧城更新改造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列举危破房“四宗罪”。

首先是水浸街。这是近年才解决的。以前一到下雨,积水可以淹过门槛。由于水浸潮湿,房子加速老化,无论是地基还是墙体,都有一定的损伤。

第二是配套设施。危破房都是老房,根本不考虑配套设施,房子内没有独立的厨房厕所。

第三是设施老化,像水管、电线等,而最让人担忧的就是很多危破房都没有消防通道。加上屋与屋的墙体相连,一间屋子被烧垮,就会出现骨牌效应,火烧连营。

最后一点是外界人们所不知道的,由于长期居住在潮湿、低矮、光线不足的老房内,屋内人们的健康是会受到影响的,因病致贫的事例在老城区屡见不鲜。

“新的一年你们有什么希望吗?”记者问叶剑辉问。“那还用说,当然是希望早一天能搬进新房子啦。”叶剑辉说,现在每月拿到一千多元临迁费,他们已找到房子租下来。叶剑辉说,每过一天,就离自己的新房子近一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