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首都体育学院
释义

首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属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地区,东临“蓟门烟树”景区,西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已建成拥有7个体育及相关学科本科专业、5个硕士授予点、可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充满现代气息和勃勃生机的新型体育院校。

中文名:首都体育学院

校训: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

创办时间:1956年

现任校长:李鸿江

所属地区:中国 北京

主要院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

硕士点:5个

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类型:体育

学院概况

学院创建于1956年,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25公顷。校园内建有图书馆、中心实验室、计算机中心,以及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游泳综合馆、球类综合馆、体操馆、足球场、网球馆、北校区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大型体育设施。曾先后承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七届全运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综合运动会的部分竞赛项目。各类体育场馆除保证日常教学和训练任务外,常年对社会开放,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服务,每年接待健身锻炼40余万人次。

办校规模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设置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七个专业,涵盖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类专业设置中的所有本科专业。学院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少数几所可以招收高级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及培训高级教练员的体育院校之一。学院国际交往频繁,已与美国、韩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比利时、希腊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校际联系,扩大了国际影响,促进了对外交流与发展。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约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四十,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办学特色

学院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首都体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和提出了办学的五字方针:全(专业设置和办学功能全);特(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活(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活);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精(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精)。五个功能定位:“培养体育师资的摇篮,培养竞技人才的基地,体育科学研究的中心,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中心和体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培养五类人才:“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高层次的体育科研人才,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人才,新型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和地理优势,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扩大办学空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首都体育学院建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设施先进、队伍精良、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质量好,效益高、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体育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

首都体育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的位置: 2004年,首都体育学院在全国的583所大学中位居第5160名;其中人才培养总分第522名;科学研究总分第436名。

本科学科、专业排名情况:在社会科学的7个学科门中,教育学第27名;体育学类:体育教育第20名;运动训练第5名;社会体育第4名;运动人体科学第4名;民族传统体育第8名。

发展进程

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学校始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校址设在北京市先农坛内;1958年迁入新校址。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成为本科院校。1962年中国院系调整,被合并为“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1979年重新独立办学,恢复校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为了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多方面体育专门人才的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院系设置

学校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学所辖全部4个二级学科和1个心理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北京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科研教学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力度。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在编教师236人,专任教师228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86人,硕士生导师73人,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孙民治、刘淑慧、姚鸿恩、周登嵩等国内知名学者;相当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已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学校多名教师曾分别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通过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立项、双语教学建设、教学成果奖评审、学生科研立项等工作,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大力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的教学成果。学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项。

国际交流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先后与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体科所等单位联合办学,合作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同时,学校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比利时、希腊、芬兰、韩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互派教师讲学、进修或进行学生交流。在长期的交流实践中增强了学校整体的生命力与学校实力。2007年应加拿大西大略大学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和劳伦森大学校长的邀请,首都体育学院院长李颖川,理论学部副主任杨铁黎及教师裴东光于7月15日和18日分别访问了这两所大学。

访问中,李颖川院长向这两所大学的校长和专家教授们介绍了该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加方浓厚的兴趣和高度评价,双方就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领域达成共识。李院长代表首都体育学院与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签订了协议,约定第九届国际奥林克学术大会将于2008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届时50位世界著名奥林匹克学者和庞德等国际奥委会官员将出席此次大会并作学术报告。此外,首都体育学院还与劳伦森大学达成了研究生和教师互访意项。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劳伦森大学的体育学院在北美享誉盛名,特别在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体育人文、体育管理、奥林匹克等领域的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该院的此次加拿大之行收获颇丰,为该院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机会

学校荣誉

奖学金设置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可以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的中国两所体育院校之一;是为数不多的培养国家高级教练员的体育院校之一;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单位。学校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在“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思想的指导下,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科学研究

三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6项,获得科研经费980余万元;发表论文586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3部,主编、参编教材83部;获得中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5项。

学校学生和教练员在国内外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2002年亚运会上获金牌6枚,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金牌1枚,在雅典残奥会上获金牌、银牌各1枚,并打破1项残奥会纪录。在2005年10月的第10届全运会上,该院学生共获得金牌7枚、银牌8枚。

素质教育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3%以上。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和发扬团结务实、公正廉洁、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带领全院师生员工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建设,实现了该院全方位的快速发展。2004年,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经验荣获北京市“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单项进步奖”。学校正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不断提高、特色更加鲜明、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体育院校。

学校历史回顾

首都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北京体育学校,始建于1956年7月,受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双重领导,校舍建在先农坛体育场,1958年5月2日迁到现在的校址。1960年3月,根据北京市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经市政府批准,在北京体育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制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中专科、三年制预科。1962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战线实行院系调整,同年9月学院并入北京师范学院的体育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步入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经过各方支持和努力,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于1979年2月复校,学院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了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5月,为适应首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未来发展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江泽民、万里、李鹏、李瑞环、吴邦国、王震、刘华清、李铁映、王忠禹、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该院视察。贾庆林、刘淇、王歧山等历届北京市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工作。贾庆林等领导亲手为“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名揭牌。 五十年来,学院办学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1960年,学校由中专升为本科院校,确立了为北京市培养合格中学体育教师的办学定位;第二次是1990年前后,学院抓住北京亚运会的机遇,在体育场馆等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且确立了多学科专业的办学思路;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2000年学校更名为新起点,在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及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学院已为北京市和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体育科研人员,他们多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学校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广大师生员工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开拓进取,将一个昔日办学条件简陋的中专学校,建成为今天这个充满现代气息和勃勃生机的高等体育院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总结五十年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依据这一指导思想,确立了“五个功能定位”和“五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五字办学原则”,迄今已形成了以“四个五”为核心内容的系统办学思路。

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注重实践环节,依托体育赛事,培养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这一特色对于优化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率先在中国本科教育中设置了《运动竞赛学》、《运动竞赛方法学》、《赛事管理》等专业课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第11届亚运会、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部分竞赛组织工作。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学校先后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成员、世界跆拳道联合会主席、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国际篮联主席及国际柔道联合会官员来院考察,为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做出了贡献。200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在学校成立了中国唯一的体育赛事研究基地——“北京市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三年来,学校出色地承办了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中英人寿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以及国际斯诺克台球赛、中国国际跆拳道公开赛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为首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赛事志愿者享誉京城,北京市领导多次赞扬该院“能担大任,能做大事”,媒体赞誉学校“开了国内高校市场运作国际体育赛事的先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