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邵伯秧号子
释义

邵伯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相传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内容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有如怨如诉的、还有历史知识的等等,无所不唱。形式有齐唱、独唱、对唱,一般是“一人唱众人和”。栽秧领趟的妇女,既是栽秧能手,又是唱秧号子的能手,由她唱“头号”,众人唱“吆号”。

解放后,当地党委、政府为邵伯秧号子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的工作,许多从未听过的栽秧号子被发掘出来,一批秧号子能手脱颖而出。1951年,秧号子能手施登英、赵锦珠3次应邀参加江苏省民歌文艺汇演。1953年,江苏省歌舞队成立,施登英被招入队,专门演唱邵伯秧号子。之后赵锦珠又被请到省歌舞团,与歌唱家雪飞同台演出邵伯秧号子。

邵伯秧号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生活气息浓郁。江苏音乐家费克、武俊达、吴岫明、张仲樵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多次来邵伯采风。他们或向报刊电台推荐,或写文章给予赞扬、评价。有的还把邵伯秧号子编进乐曲和舞曲。费克根据他的记谱改编的《拔根芦柴花》的曲调,使这首原本就天生丽质的秧号子,雕饰得更加优美动人。

邵伯秧号子曲目繁多,流传广泛。《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黄黄子》、《看鸭子》、《小刘小姐姐》、《清香玫瑰》等,都深得群众喜爱。《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是邵伯秧号子的代表作。这3首经典秧号子,不但唱响了全国,而且唱到了国外。1956年,歌唱家雪飞在北京怀仁堂全国文艺调演会上演唱《拔根芦柴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周恩来还特地上台叮嘱演唱者:“你唱得很好,家乡的小调真好听,你以后要多唱几首。”中央和省广播电台都先后录音,多次播放。1981年,江苏民族音乐访日团赴日本演出,由雪飞演唱的《拔根芦柴花》等秧号子使国际友人大为陶醉。1994年,江泽民在北京展览馆看苏州园区模型展,听到江南小曲后,问工作人员:“怎么不唱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茉莉花》风靡全国,人们能经常听到它的优美旋律。电影《小刀会》选用了它的曲调。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还把它移植到他的歌剧《图兰朵》中,在古城罗马引起了轰动。《撒趟子撩在外》被运用到器乐曲和电视音乐中,20世纪5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布谷鸟又叫了》的插曲;后来,《百岁挂帅》等多部影视剧又选用了它的曲调;1980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亚洲民歌。1982年,《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等9首邵伯秧号子入选《中国民间清张文端《运河图说》载:“谢安镇广陵,见步丘地势西高东下,每春夏湖水涨,东浸民田,而西又苦旱。安为筑埭以界之,高下两利,名邵伯埭”。可见在东晋时邵伯镇东就有大片秧田。邵伯栽秧历史久远,“劳者歌其事”,与栽秧相伴的栽秧号子当有千年以上历史。2006年11月1日,邵伯秧号子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邵伯传统民谚去:“栽秧不栽哑巴秧”,“十八个大姐下田来,莫把秧号冷了台”。秧号子成为邵伯稻作文化的重要部分。清人阮充作《绿湖竹枝词》:“田鼓阗更打锣,插秧时候笑声和;夕阳西下闻歌起,聒耳新词格垛多”,清人丘良任的《竹枝纪事诗》也提及“上稽典实下风谣,格垛多声调自高。诗社重开任吟啸,绿洋湖畔柳千条”(格垛多,即秧歌名),可见在清代自北向南、湖西湖东打秧号子场面何等壮阔。有首民歌说得很形象,“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兴化高邮穿城过,扬州邵伯传过来”。传说每年正月十九,青年男女都要在运河两岸对歌竟赛,秧号子《拔根芦柴花》也是来源于歌会中的一段美丽的传说。歌曲集成·江苏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