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部首笔画

部首:毛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五笔86:TFNY 五笔98:EGIY 仓颉:HUIJE 郑码:MHVS

笔顺编号:31151241344 四角号码:2371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BEC

基本字义

1. 同“球”。

详细字义

〈名〉 形声。字从求从毛,求亦声。“求”意为“毛皮”。“毛”指填充料。“求”与“毛”联合起来表示“以毛填充的毛皮球”。本义:毛皮球。转义:成年男性生殖器。辨析:毬与鞠: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内实填充料的皮球;相异之处是毬的外表带毛,鞠的外表无毛。

1. 鞠丸,皮丸 [ball]。古代充填毛的皮球。如:毬头(毬队主要队员)

2. 泛指球形物 [anything shaped like a ball]。如:毬灯(有球形灯罩的灯);毬路(球形纹路)

3. 〈方〉∶男性生殖器 [genitals]

回头客人来了炒不出菜来,我管个毬。——欧阳山《高干大》

4. 击球 [batting]。如:毬杖(古时击毬棒);毬场(击毬场地)

相关介绍

蹴鞠打毬社

蹴鞠与打毬,是古代的两项运动。过去,论者以为两者均为球类活动,名二实一。其实蹴鞠与打毬绝不相同。首先是看这个动词「蹴」字,蹴是用脚踢,鞠是被踢的器具。《汉书·霍去病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这就说得很明白,鞠是实心的皮球,供踢(蹴和蹋都是踢),所谓实心,充塞的只是羽毛,很轻的。蹴鞠是踢球,踢球就是要跑动,脚踢实地的运动。蹴鞠之戏,当初是为了训练军士体能而设。起源於战国时,到汉代已很流行,连汉武帝、成帝都喜欢蹴鞠,并在宫中设有含章鞠室、灵芝鞠室以供活动,许多贵族的第宅中亦有鞠室。看来,场地设在室内,不会很大,因此,蹴鞠之戏的运动量也不大。

到了唐代,打毬代替了蹴鞠。打代替了蹴鞠,毬代替了鞠。毬,是中空充气的皮球,「八片尖皮砌作毬,火中燀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此诗已具体说明毬的制作了。这毬是用杖来击的,因此,打毬又称击毬,击毬运动者是骑在马上,挥杖而打的,并且分成两朋(队),设立两门、两孟(网),以球子打入对手的孟为胜。这种打毬,已具马球的性质,与蹴鞠之为踢球不同。

宋代民间蹴鞠社团。南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社会》:"又有蹴鞠打毬社、川弩射弓社。"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条有"蹴鞠、打毬、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