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南 |
释义 | 三南龙南、定南、全南,这三个统称为“三南”的江西省南部的边陲小县,虽然毗邻发达的“珠三角”,但在较长时间里却“得风不得雨”,以往一直是落后封闭的代名词,不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江西排“谷底”。 但现在,这三个加起来不到60万人口的小县已分别跃居“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全省开放型经济强县”、“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有的还连年蝉联这些称号,成为江西县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明星县”。 “人好”也是资源 一个因经营企业不善而关门的投资者,表示要介绍朋友来全南投资,缘由就是感动于县里提供的保姆式服务。他说:“除了人好,全南没什么好,但人好这一条就够了!” “三南”偏远,全南尤甚。不靠边、不靠线,没有国道,没有铁路,更没有高速,出县必须先通过一条黄泥路借道龙南,戏称“盲肠小道”。内陆地区普遍具备的劳动力优势全南也没有,因为全县人口只有18万。 然而,这个小县却连续四年蝉联“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在全省99个县位列前十;作为传统农业县,开创了工业发展的“第一等工作”,全县工业产值6年之内翻了两番;县工业园区从一个区发展到6个区,每亩提供的产值、税收和出口交货值领先全省。全南县委书记李恭进对本刊记者说,“全南之路”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勇创新路,在观念理念上对接沿海发达地区。 当内地为项目发愁的时候,沿海的产业正开始升级换代。看到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近年来全南以对接珠三角、融入粤港澳、面向全球化为主战略,掉头向东,在广州等地设立5个驻外招商办事处,组建了数十支专业招商队长期蹲驻,构筑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新格局;目光向外,推动县内制衣制鞋、陶瓷、日用品等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合隆制衣、百得火机等企业跻身全省外贸出口28强。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全南勇当配角,又不满足于当配角,招商引资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坚决亮“红牌”;对一些投资商投资开发矿产资源的项目不是一卖了之,不能循环利用、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一律限制进入。通过高位嫁接珠三角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全南县内四大工业主导产业相继发生“裂变”,目前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9%和95%。 “经济条件不足人文补”。客观上,全南的交通、区位和劳动力等经济条件都没有明显优势,全南人因此更加注重以人文招商。一位广东客商说起投资全南的原因时说,全南人的淳朴善良使他在这里戴真戒指不用提心吊胆,而在沿海为防被抢只能戴假戒指。客家人素来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终于赢得了外来投资的聚集。 时空对接珠三角 投资商从广州吃完早茶出发,可以赶到龙南出席上午的会议;晚上回家,在定南吃完晚饭后,还要唱歌娱乐一番再驾车上路;在全南采摘的高山蔬菜,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摆上香港市场……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交通一直是“三南”发展的第一“瓶颈”。当时,105国道广东段早就改造成四车道一级公路,但在龙南、定南境内依然是陈旧的准二级两车道,其设计日通行能力为5000辆,实际日通行量往往突破15000辆。“江西南大门”成了羊肠小道,车多、路窄、弯急、坡陡。 那时,龙南在江西90多个县(市、区)当中率先起步招商引资。时任龙南县经贸委主任的唐为人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外商对投资龙南最大的犹豫就是“路漫漫”,而龙南招商干部最忐忑不安的则是带外商前来考察时遭遇堵车。他说,不少外商前期洽谈都信誓旦旦,在考察时遭遇长达数十公里的堵车后却望路兴叹,打起了退堂鼓。 只有缩短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才能承接沿海产业的转移。龙南人不等不靠,没有资金,拿出了工业招商的本事,“无中生有”引进港资5亿元改建105国道龙南段。随后,龙南公路建设全面开花,出省通道、出县通道以及县内公路大量开工。到2003年,龙南全县17个乡(镇、场)全部通了水泥路;2006年,龙南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龙南通达周边县市的时间也大大缩短。赣粤高速开通后,龙南到广州、深圳的时间已由过去的5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缩短为3小时。 赣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廖志斌说,交通改善在“三南”这几年的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特别是1995年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三南”发展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此,“三南”不再遥远,不再闭塞。不少投资商都说,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三南”都一点不比粤北的县市差。 外部3小时经济圈,内部1小时经济圈。基础设施的对接使“三南”原本存在的区位优势得以发扬,近水楼台引得珠三角客商络绎不绝。目前,龙南工业园已建成7个工业小区,落户企业166家,2007年上半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20.6亿元、税收1亿元。 创新重商爱商机制 龙南县有个我国内陆惟一的县级海关——南昌海关驻龙南县办事处。 此前,龙南等县不少出口商品明明是南下到广州或深圳出海,但按照辖区管理原则却要北上赣州办理通关,不但浪费物流成本,而且耗费时间。全县每年因为“通关难”流失的客商至少在10名以上。 从2004年开始,龙南县破釜沉舟,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基建“交钥匙工程”,积极争取上级设关。到2006年,这个30万人口的山区小县终于完成了“惊人的一跳”:以设立海关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优化口岸服务,使原来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边境地区才有的“大通关”在这里变成了现实。以前至少要花一天时间到赣州通关,现在只需2个小时就可完成。 在对接珠三角的过程中,“三南”始终着力于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与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对接的政策平台,构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要素流动积聚的‘洼地’,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全南县建立了客商投资审批的“代理制”、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单位领办制”、企业开工投产后的“服务中心制”三大服务体系,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形成了浓浓的亲商、安商、扶商、富商氛围。定南县注重打基础、管长远、添后劲,近年来清理并取消了行政审批事项200多项,建立了“一站式”办事机制和工业园区“零费区”管理办法,并出台了改善投资环境十条规定、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办制、办事公开制等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举措。 定南县还顺应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结合当地稀土、钨两大优势产业,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全县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扶高限低,将稀土、钨资源的采矿、深加工、产品销售权向南方稀土等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企业集中,对原有进行初级产品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生产的企业实行“饥饿疗法”,不给予或逐渐减少资源配置,让其逐渐退出;扶大弱小,从2002年起每年安排3个“一百万”专项资金扶持稀土、钨产业的大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其中包括100万元企业科技创新基金、100万元技改贴息和1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强引优,对参与定南稀土和钨研发的科技人才和高管人员,在职称评定、社保医保、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照顾。目前,定南县已经制定目标:通过5年努力,把稀土、钨两个产业打造成产值超30亿元、利税超3亿元的产业集群。 在打造体制机制的对接平台过程中,“三南”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江西最早喊出招商引资并建设工业园区的是龙南县,江西最早确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发展思路的县在龙南,赣州第一个保税工厂是全南合隆制衣公司……全南县委书记李恭进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更“经济”,投资商就飞到哪里。这几年,“三南”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来投资者打造有吸引力的环境。不少前来这里投资的客商也已切身感受到,“三南”不仅有与珠三角类似的区位优势,更有重商爱商环境! 龙南县委书记曾凡说,“三南”的发展得益于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机会来了,我们抓住了,因为我们创造条件,主动迎上去了!”如今,“三南”融入了泛“珠三角”经济圈,正崛起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 广东三南三南位于广东省信宜市的西北部的安莪镇境内,共有人口2800多人,下设五个自然村,分别是白梅,长塘,横洞,里子冲,塘尾。该地自然资源缺乏,无成型工业。种植水稻为该地主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