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基本介绍保护区名称: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简介: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7月22日,江泽民主席为该保护区题写了区名。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及野生动植物等为主要保护对象,跨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该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海拔3335米—6564米,总面积1523万公顷。 面积与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三江源区范围内由相对完整的 6 个区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为 15.23 万 km 2 ,占青海省总面积的 21 %,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 42 %,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玛沁、甘德、久治、班玛、达日 6 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 6 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2 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和河南 2 县,格尔木市管辖的唐古拉山乡共 16 县 1 乡,行政区划上共由 69 个不完整的乡镇组成。 功能分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以国务院已批准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范围为准,其功能分区为:核心区面积31218km2 ,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0.5 %;缓冲区面积 39242km2 ,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5.8 %;实验区面积81882km2 ,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3.7 %。 保护区类型及保护对象鉴于三江源是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复杂、地理区位独特,根据保护区主体功能确定为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其主要保护对象为: 1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重点是长江源区的格拉丹冬雪山群、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岗钦雪山群,黄河流域的阿尼玛卿雪山、脱洛岗雪山和玛尼特雪山群,澜沧江流域的色的日冰川群;当曲、果宗木查、约古宗列、星宿海、楚玛尔河沿岸等主要沼泽;以及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陵胡、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湿地群。 2 、国家与青海省重点保护的藏羚、牦牛、雪豹、岩羊、藏原羚、冬虫夏草、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和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 3 、典型的高寒草甸与高山草原植被。 4 、青海 ( 川西 ) 云杉林、祁连 ( 大果 ) 圆柏林,山地圆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高寒灌丛、冰缘植被、流坡植被等特有植被。 自然概况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西、西南与西藏、新疆自治区接攘,东、东南和四川、甘肃省毗邻,北与本省海西、海南、黄南自治州相连。行政区域上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总面积为3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55.72万人。 生物资源三江源区植被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植物中有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种和经济植物。据不完全统计,有维管束植物80余科,400余属近1000种。其中有优良牧草70余种,乔、灌木有80多种。在野生经济植物中,中药材有400余种,著名的有红景天、贝母、大黄、藏茵陈、冬虫夏草、雪莲、黄芪、羌活等。此外,淀粉植物蕨麻、香科植物瑞香、蜜源植物岩忍冬、纤维植物箭叶锦鸡儿等也较为丰富。 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区系复杂。按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属“青海藏南亚区”,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区系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成分。东部高山森林动物除本亚区特有的白唇鹿、马麝、马鹿、棕熊、血雉、蓝马鸡等,尚有西南区种类猕猴、金钱豹、藏马鸡等。中西部灌丛草甸动物有岩羊、猞猁、藏狐、艾虎、石貂、高原兔等,并有广布种类—狼。西部灌丛、草甸寒漠动物有藏羚、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驴、盘羊、雪豹、喜马拉雅旱獭等。高寒草甸寒漠鸟类有棕颈雪雀、岩鸽等。经查明,本区的野生动物中兽类有8目20科76种,鸟类16目35科147种,两栖类7目13科4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藏羚、野牦牛、藏野驴、雪豹、金钱豹、白唇鹿、黑颈鹤、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等1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盘羊、藏原羚、鬣羚、猕猴、黑熊、马麝、马鹿、棕熊、猞猁、猎隼、秃鹫等36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艾虎、沙狐、黄鼬、斑头雁、赤麻鸭等27种。 保护价值青海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其中:长江干流全长6300公里,省内长1217公里,流域面积15.85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区面积的43.6%;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省内长1959.1公里,流域面积16.72万平方公里,占46.1%;澜沧江干流全长4600公里,省内长448公里,流域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占10.3%。黄河、长江、澜沧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别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区的冰川、雪山逐年萎缩,高原冰川末端每年上升30—50米,雪线也在逐年上升,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的质量,也给中下游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和生态质量带来危害。诸如黄河自1972年发生首次断流以来,到1997年其断流的频率、断流的时间、断流的河段逐年增加,给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西部大开发生态保护先行的方针和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状况建区目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环境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对象主要是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15年的建设与发展,有效地保护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恢复和治理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强自然发展能力,探索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将保护区建设成为管理机构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科研监测及政策体系有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保护区。 初步区划保护区初步划定25处核心区,其中有8个湿地类型核心区,10个森林类型核心区,2个高寒草甸类型核心区,5个珍稀野生动物核心区。 工作进展情况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23日,批准成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快保护区的建设伐,并尽早将三江源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局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调研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青政办函[2000]29号“关于建立三江源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和省林业局青林动字[2000]第100号文精神,我局组织动管局和林业勘察设计院等单位的业务骨干,并聘请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等14人组成调研队,从6月6日至6月27日分三组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就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以召开座谈会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6月7日,调研队全体成员集中在果洛州召开了调研工作座谈会,会上邀请果洛州政府、州气象、畜牧、环保以及州属各县政府、畜牧等部门的领导参加,对保护区如何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6月8日,开始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有关气象、水文野生动植物、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资料。并初步确定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为37处(现修定为25处);这次调研为总体规划报告初稿充实了大量数据。 2、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中央电视台社会部联合组织的“青海三江源科学考察与宣传”活动。 2000年6月20日至7月15日,由中科院9名专家、中央电视台18名记者组成的科考队,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局积极配合了对长江、黄河、澜沧江的科考,在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宣传青海、宣传三江源、展示青海高原的风采,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与空间,并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央电视台对此次科考加大了宣传力度,1套节目午间新闻30分中开辟“关注三江源”专栏,以予及时报道科考中的有关问题和成果,社会反映强烈。 3、对三江源纪念碑绿化进行规划设计。 2000年8月29日至9月7日,根据国家林业局周生贤副局长(现国家林业局局长)的指示,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将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1号”工程,国家林业局加大投资力度,启动以纪念碑为中心,目光所及区域内的绿化建设,高标准、高要求地进行规划设计,力争2001年初见成效。根据这一指示,国家林业局规划院赵中南副院长一行5人与我局动管处、造林处、林勘院的技术人员赴三江源开展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初步确定在纪念碑为中心的周围约5.4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划出地段设计纪念林、功德碑等建设项目。 4、对外宣传取得初步成果。 进入到2000年11月份,对外宣传青海、宣传三江源便取得了初步成果。11月9日上午,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捐赠四辆标有“保护三江源,爱我中华水塔”北京吉普战旗系列野外巡护车,直接用于保护区的野外巡护和保护管理工作。 5、完成2001年三江源纪念碑绿化工程。 2001年4月,根据省政府安排,由我局党晓勇副局长带队组成专题工作组,深入玉树州,检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址绿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对作业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并落实了资金、解决了绿化供水问题。为保证质量,我局选派一名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绿化,截止目前已完成封山育林(草)700余亩,植树造林177.5亩,营造林带2公里,全面完成了今年的计划任务。 6、三江源保扩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江源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非常重视,于2001年3月3l日派规划院野生动物管理及规划方面的专家来青海编制了三江源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规划,其主要内容是三江源管理局办公楼建设和索加、楚麻尔河、阿尼玛卿山、通天河四个核心功能区保护管理站建设和扎陵湖—鄂陵湖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7、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保证,同时也是下一步使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使这一工作尽早得到落实,做到与总体规划目标、措施相一致,根据总体规划及保护区发展实际需要,我局编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体系设置方案,并于今年二月十四日以青林字[2001)66号《关于尽快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请示》上报省编委。 8、三江源“天保工程”从今年开始启动。 三江源“天保工程”从今年开始启动,覆盖我省境内分布在三大河流域的37个县(区)和一个森工企业及59个国营林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0年内预计投资12.12亿元,对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地区总面积达2975万亩的天然林资源进行建设性保护,同时,工程还将在三江源地区完成封山育林88万亩,飞播造林409万亩,人工造林22.5万亩。在未来十年内建立和恢复林草植被4880万亩;治理退化草场2830万亩,力争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起高效、稳定的林草植被防护系统,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主要问题和困难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从保护区成立至今,省林业局在保护区筹建、规划、科学考察、立碑、绿化工程及管理机构建制和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从目前各项工作预期进展情况看,当前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机构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是保护区建设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保证保护区按计划先运作起来的必要条件之一,为尽快落实这项工作,我局于今年2月中旬已向省政府上报了有关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的请示。该保护区由于管辖区域面积大,涉及不同地区、不同保护对象类别,管理机构设置点多面广、承担的保护管理职责任务重大,加之目前正处在全省州、县级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客观上给三江源保护区机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和障碍,致使这项工作目前尚得不到批准和落实。 (二)保护区建设经费筹措难度大。 三江源保护区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和预算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三江源保护区建设属国家公益性事业,在资金投入上,应以国家和省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但由于我省财政困难,目前很难完全保证前期工作和今后建设所需的项目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另外青海目前的融资投资环境尚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新的融资投资方式纳入保护区建设。因此,保护区建设经费困难仍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及保护区管理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及高科技技术的科学工作,建成如此大规模的保护区,进行有效运作和科学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做支撑。而我省目前在这个领域科研技术落后,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技术保障设施、措施相对滞后,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