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咸阳遗址 |
释义 | 秦咸阳遗址是中国战国后期秦国都城遗址。地处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约15公里处。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开始营建,十三年 (前349)由栎阳迁都于此。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1974~1975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简介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宫殿群之间,就象是银河亘空,十分壮观。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在咸阳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地方,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的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西侧为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西侧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经过遗址复原后可知这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跨越谷道的飞阁把二者连成一体,是极富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一层台高6米,平面呈L形,可分为若干个小室。 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边的四室是宫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内容丰富的壁画和一些陶纺轮。最东1室内有取暖的壁炉及大型的陶质排水管道,推测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贮存食物的窖穴。主体宫室建在高台之上,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米,地表为红色,即所谓的“丹地”,门道上有壁画痕迹,表明这是最高统治者的厅堂。 在1号遗址的西南方,还有一处结构十分复杂的宫殿遗址。已发掘出的阁道长32.4米,宽5米,两侧满饰彩色的壁画,壁画内容是秦王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图,其中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题材。古代的宫廷壁画因为大都毁坏不存,所以这些保存下来的秦代的宫室壁画,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国建筑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咸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从50年代一直进行至今,随着工作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文物考古新发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地理位置在今西安市西北、咸阳市东部。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栎阳西迁。 遗址概述到秦完成统一大业和最后覆亡,这里作为秦国和秦王朝的首都达144年之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管会对咸阳故城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探明秦咸阳中心位置在今窑店镇一带,城区范围未见明显界限,大致为北起窑店镇以北二道原下,南 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桥镇巨家庄,西起塔儿坡,东到柏家嘴。在这渭水两岸几十平方公里内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 城市布局秦都咸阳的郭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根据调查材料,城址的范围大约东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沟,北到高干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无遗迹可寻。经探测,城址中部偏北有东西长约 870米、南北宽约 500米、周长约2747米的夯土墙基。墙基宽约11米,最深 4.6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似为秦咸阳城的宫城。宫城内外已探明大小夯土建筑基址20余处,其中有 8处在宫城内。已发掘的 3座,均建于战国时期,因而推测这座宫城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咸阳宫。宫墙以北有一条与宫墙平行的大道,已知长 960米,最宽处为54.4米。路面呈鱼脊形,两旁有排水沟。宫殿区以东,与一号殿址相距约3500米的轴线上为兰池宫遗址所在,经勘探,已发现夯土建筑遗址6处。在宫殿区以北约8公里的泾水畔,为望夷宫遗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泾水南移崩塌,现存夯基东西98米,南北34米。 宫殿区西面附近有铸铁、冶铜和制砖瓦的遗址,城外西南部,距宫殿区约 4公里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遗址,发现有陶窑、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时还发现3个铜器和铁器的窖藏坑。 墓葬区在城外西北隅原上,东西延绵达 4公里,均属中小型墓,已发掘 128座,年代属战国中期至秦末。 宫殿建筑基址已发掘的有3座,均在宫城内。1号基址地跨牛羊沟东西两侧,两相对称,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7米,南北宽45米,台基高出地面6米,目前只清理了西半部。基址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正中为主体殿堂,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盥洗、沐浴等室,底层为回廊,廊下漫砖。台上台下均有排水设施。建筑墙壁绘制壁画,均已掉落。从遗存残块看,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红、黑、白、朱膘、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多种矿物质颜料。整组建筑规模巨大,外貌壮观。2号建筑基址平面呈刀把形,西阔东窄,东西长 127米,南北宽32.8~45.5米,高台已破坏。主体殿堂在最阔的西半部,呈方形,东西长19.8米,南北宽19.5米,殿堂东半部的狭形夯基现残存 4室,其中两室可知为地下盥洗室。台基周围有回廊及排水设施。三号建筑遗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 123米,南北宽60米,高台残存高1.50米。主体建筑已无遗存,现存周围屋宇11室,其中最大面积为115.2平方米,最小面积仅5.04米。在基址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画廊,南北长 32.4米,东西宽 5 米,计 9间,东、西两壁均绘制壁画,内容分别为车马图(出行图)、仪仗图、建筑图和麦穗图,画面以朱膘、石绿、石黄、赭石等矿物质颜料赋色。在一号殿址以东约 290米的轴线上,有一处高于地面5.80米的长方形夯台,是宫城内最大的一处高台建筑遗存。经探测,基址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 144米,南北宽145米,台面四角有大型天然础石4块。中间有大量秦瓦、木炭、灰烬等堆积。 出土文物及遗址保护以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大宗,另有铁器、铜器、兵器、货币和陶器等。砖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用于踏步的大型长方形空心砖,砖面多数饰以多种内容的龙凤纹及回纹;另一种是用于铺地或镶砌廊边的小型长方形和方形的扁砖,砖面多模印菱形方格纹、菱形 ∽ 纹、太阳纹和回纹。瓦分板瓦和筒瓦,体形较大。瓦背饰绳纹。瓦当大多为卷云纹圆瓦当,也出土少量的半圆形和圆形素瓦当。在一些板瓦、筒瓦和少数砖面上,戳记着文字印鉴,有一字式、二字式和四字式 3种,款式有正方形、圆形、倒梯形。一字式和二字式字体多为小篆,四字式篆隶两体。根据陶文内容,知宫殿建筑使用的砖瓦,主要来自中央官署控制的作坊,也有少量使用民营生产的。铜器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铜诏版。货币中除“半两”外,还有来自关东诸国的安邑二?、梁充?金当寽、梁正尚金寽、殊布当圻、平首方肩足小布、齐法化刀、易刀、尖首刀、古刀和“蚁鼻钱”和楚国金币郢爰、陈爰以及铜人像。陶器下腹有咸?里尼、咸亭完里丹和咸阳成申等文字印鉴。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罐、豆、壶、盂、盘、釜、甑等,此外,还有少量铁锸、铁削、铁剑、玉印章、玉璧、玉琢和铜镜、铜带钩。 198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立咸阳秦都考古工作站,全面负责城址的勘察和发掘工作。对已发掘的一号和三号遗址划定范围,征地保护。同时筹建秦都咸阳文物保管所,建立文物保护小组。 发掘情况1959年到196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队在咸阳市窑店乡牛羊村附近发现了秦咸阳宫殿遗址。 1973年到1982年, 对位于宫墙之内的号1遗址西半部和2号、 3号遗址进行了发掘, 发掘总面积15168平方米。 1号宫殿遗址为一处高台建筑,其外观形如土冢,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台基夯筑,台下南、 西、北三面建有回廊,现存基址南为50.35米,西为28.1米,北为37.2米,其中部有六步五级踏步 两处,用长方空心砖铺成。廊的外沿用方砖镶边的卵石散水铺砌。高出地面0.96米处,有屋舍7间, 南5北2。北2室宽16.2米,进深5.05米。南部东第一室宽6.8米,内有取暖用的炭炉,上部盖有木板 的大排水地漏,似为浴室。东第二室内墙北部绘白地黑色的菱形装饰图案和其它壁墙。在台基地平上 4.9米处,是这一遗址的主殿,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米,面积约160.8平方米。地 面涂朱红色,中间有一直径60厘米的“都柱”。东有一门,南北各有两门。在1号宫殿遗址的台基上 下,分别有7个窖穴,用以储藏。另有4处排水池与下水管道相接。 3号宫殿遗址在1号宫殿遗址西南角上,其间有夯土互相接连。也是一处高台建筑。遗址中间高, 西边低,呈鱼脊形。其东西长约117米,南北宽约60余米,总面积约7020平方米。发掘时清理出过廊、回廊两道、屋宇两室。过廊留存高0.2至1.08米的残墙,东西两壁饰壁画,壁画总长32.4米,有建 筑、车马、人物、游猎、鸟兽、植物、鬼怪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色彩有红、黑、紫红、石黄、石青、 石绿等。车马图每组为四马一车,马有枣红色、黄色和黑色,其系驾方式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 车马相似。秦咸阳3号宫殿遗址中出土的壁画,是迄今仅见的秦代绘画原作,也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 宫廷壁画。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价值。 2号宫殿遗址在1号宫殿遗址西北93米处。东西长127米,南北宽32.8—45.5米不等,房屋依台基 分为二层。室内发现封闭式排水池和蓄水窖,出土较完整的龙纹、动物纹、四叶纹空心砖多件。此外, 还出土瓦当、带钩、半两钱和大量壁画残片等遗物。 周边旅游1号宫殿遗址之东3.5公里处的柏家嘴,是兰池宫遗址。《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始皇为微行咸阳……逢盗兰池。”这里有多处夯土层,出土有“兰池宫当”和云纹瓦当、龙凤纹、 素面空心砖,以及方砖、板瓦、筒瓦等遗物。 在今窑店镇北,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述秦国“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的“咸阳北坂” 一带,也有一些重要发现,如毛王沟附近宫殿基址出土楚国瓦当,怡魏村出土齐国瓦当,柏家嘴出土 燕国瓦当,这都为确定六国宫室的具体位置,进一步进行考古研究提供了极为有用的线索。 秦咸阳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发现6处,分别冶铜、铸铁、制砖瓦、制陶、制骨器,这些作坊,除一 处设在兰池宫附近,其余散布于宫殿遗址的西部。 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先后在长陵车站附近发现了三处窖藏,其中北沙坑中出土熔烧变形的铜器 和铁器1000余斤,其中有完整秦始皇诏版一件。南沙坑出土铜器280多件,有生活用具、钱币、兵器 和车马器,坑中的三件铜诏版残。西南沙坑出土的320余件铜器大多残损,其中铜人头像一尊,制作 颇工,另有秦二世诏版一件。 咸阳宫中国秦代宫殿。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当初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该宫又经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秦末项羽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夷为废墟。1959年以来勘察发掘秦都咸阳遗址。经勘查,该宫在今渭河北岸黄土塬上,宫内保存有十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已经发掘的主要是1号基址,它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6米,平面呈长方曲尺形。经初步复原研究,这是一座以多层夯土高台为基础、凭台重叠高起的楼阁建筑。其台顶中部是两层楼堂构成的主体宫室,四周有上下不同层次的较小宫室,底层建筑周围有回廊环绕。整座建筑结构紧凑,布局高下错落,主次分明,在使用和外观上均有较好效果。据出土的建筑材料及陶文书体特征,结合史籍中咸阳宫方位判断,这是咸阳宫内一处重要宫殿。它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后经多次维修、扩建,秦末毁于烈火。但也有人认为,将1号基址定为咸阳宫建筑还缺乏有力证据。 六国宫殿遗址秦陆续灭六国而统一天下,据记载每灭一国,即在首都咸阳北坂上仿建一座该国宫殿。经勘察,在城北阶地上宫殿群遗址的西端,毛王沟附近的宫殿遗址曾出土楚国形制的瓦当;东端柏家嘴发现了燕国形制的瓦当。这说明咸阳宫东西两端为战国末期统一过程中所扩展的部分,恰与史书中关于仿建六国宫殿的记载相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